'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牧場聚會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牧場聚會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梳妝》,1875年

《白日夢》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里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畫面上一個身穿綠色衣服的女子把自己掩蓋在一棵茂密的樹木枝葉下,她脖子修長、嘴脣厚而性感,神情黯然、面目憔悴。她的頭微微抬起,目光憂鬱地望著畫外。橫放的書和手中的紅花早已滑落在膝蓋的邊緣,隨時都會掉落在地上。她痴迷而神傷的狀態,好像靈魂早已遊離了肉體,正在無盡的失望或者無盡的幻想中遨遊,她周圍的一切外在東西似乎早已不在她的知覺範圍了。畫中的人物也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手中的紅花似乎象徵著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謝幕,那無盡神傷的神情似乎隱含著對人生一種徹底的失望和無奈。在畫家的白日夢裡不是美麗和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種徹悟的絕望,而畫面上這個充滿了某種神祕色彩的女子,寄予了畫家對妻子的懷戀、惆悵、甚至痴迷而又無奈的種種情愫,是一種長期積聚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白日夢式的傾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牧場聚會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梳妝》,1875年

《白日夢》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里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畫面上一個身穿綠色衣服的女子把自己掩蓋在一棵茂密的樹木枝葉下,她脖子修長、嘴脣厚而性感,神情黯然、面目憔悴。她的頭微微抬起,目光憂鬱地望著畫外。橫放的書和手中的紅花早已滑落在膝蓋的邊緣,隨時都會掉落在地上。她痴迷而神傷的狀態,好像靈魂早已遊離了肉體,正在無盡的失望或者無盡的幻想中遨遊,她周圍的一切外在東西似乎早已不在她的知覺範圍了。畫中的人物也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手中的紅花似乎象徵著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謝幕,那無盡神傷的神情似乎隱含著對人生一種徹底的失望和無奈。在畫家的白日夢裡不是美麗和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種徹悟的絕望,而畫面上這個充滿了某種神祕色彩的女子,寄予了畫家對妻子的懷戀、惆悵、甚至痴迷而又無奈的種種情愫,是一種長期積聚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白日夢式的傾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白日夢》1880年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牧場聚會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梳妝》,1875年

《白日夢》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里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畫面上一個身穿綠色衣服的女子把自己掩蓋在一棵茂密的樹木枝葉下,她脖子修長、嘴脣厚而性感,神情黯然、面目憔悴。她的頭微微抬起,目光憂鬱地望著畫外。橫放的書和手中的紅花早已滑落在膝蓋的邊緣,隨時都會掉落在地上。她痴迷而神傷的狀態,好像靈魂早已遊離了肉體,正在無盡的失望或者無盡的幻想中遨遊,她周圍的一切外在東西似乎早已不在她的知覺範圍了。畫中的人物也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手中的紅花似乎象徵著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謝幕,那無盡神傷的神情似乎隱含著對人生一種徹底的失望和無奈。在畫家的白日夢裡不是美麗和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種徹悟的絕望,而畫面上這個充滿了某種神祕色彩的女子,寄予了畫家對妻子的懷戀、惆悵、甚至痴迷而又無奈的種種情愫,是一種長期積聚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白日夢式的傾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白日夢》1880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青年頭部素描》

"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丹特·加布裡埃爾·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他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羅塞蒂遠離社會問題,不趨向寫實畫風,執著於象徵詩意的表現手法;其深厚的文學修養、高度的詩的熱情以及近乎悲劇性的一生,賦予了作品盎然的詩情、朦朧的畫意與濃濃的悲劇情緒。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自畫像》1847年

繪畫題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紀傳奇文學,具有浪漫主義幻想特點。代表作為《瑪利亞的少年時代》、《受胎告知》、《我的愛人》、《但丁的夢》、《聖母領報》(1849—1850)、《牧場聚會》、《珀爾賽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隱居。

1849年第一屆展覽會展出的《瑪利亞的少年時代/ 聖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出色地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真實主張的作品,極為有名。據說處女瑪利亞的模特就是羅賽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聖安娜的模特是他們的母親。連畫面的細部的描寫,都是精密正確的,在羅賽蒂的作品中,也許是最寫實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瑪利亞的少年時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後,羅賽蒂突然改變繪畫的傾向,這時創作的《受胎告知/聖母預告/天使報喜》,誰看了都會認為作品中唯美裝飾主義比真實主義更為顯著。處女瑪利亞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視,那少女般的瞑想,賦予作品以夢幻的浪漫的美麗的情調。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受胎告知》1849年

《終於見面/發現》描繪一名趕集的鄉村青年認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卻發現她已淪為娼妓而氣憤的抓住她。畫家羅塞蒂注重了詩意的表現和悲劇的色彩。久別的情人在街頭不期而遇,分別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終於見面卻沒有喜悅,只有悲傷。畫家以戲劇性的情節表現了終於見面的時刻,情緒複雜,包含了許多難以言說的東西。作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特點。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終於見面》1854年

他三十五歲時,愛妻艾勒阿羅爾死時,羅賽蒂悲痛欲絕,為追憶她,取材於所羅門的雅歌,畫了《我的愛人》。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我的愛人》1863年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受賜福的婦女》是畫家妻子的一種象徵形象:畫上一隻紅鴿,嘴銜白色罌粟花,正飛入貝婭特麗絲的懷裡。色彩的顛倒,以示命運的反常。畫家詛咒這種顛倒的生與死,欲追回失去的愛情。“貝婭塔.貼心婭特麗絲”迷醉般地抬頭閉目,以示她瀕臨死亡前對丈夫的狂愛。她兩手交疊,背景處畫了一個日晷儀,指著9字,這是貝婭特麗絲死去的時辰,也是他妻子希達爾臨死晚上的時辰。後面左右有兩個形象:愛神與但丁。色彩單純,只有紅與綠彼此孤立地反襯著。

羅賽蒂對這幅“神曲”作了這樣的解釋:“她以突然死去進入天國並坐在俯視全城的天國陽臺發楞的形式來體現。你們記得但丁是怎麼描述她死後全城的悽切情景嗎?所以我要把城市作為背景,並加上兩個彼此投著敵意目光的但丁和愛神的形象。當那隻傳播死訊的鳥把那枝罌粟花投入貝婭特麗絲的手中時,這有多麼不幸!她,從她那對深鎖的眼眉間看出,她已意識到有一個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結尾中寫的:幸福的貝婭特麗絲,從此她將永遠可以凝視著他的臉了。”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1864-1870年

《維納斯》 1851年,羅賽蒂在初次邂逅了伊麗莎白.希達爾,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喜歡,她成了他們創作時最美的模特兒。《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這幅畫作同樣是以希達爾作模特兒來繪製的。這是一肖像式的構圖,背景是美麗的鮮花,維納斯的頭略略抬起,修長的頸項,有著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是典型的羅賽蒂所創造的女性形象,恬靜、文雅、秀麗,充滿著幻想與迷惘的憧憬,有著超凡脫俗的品格。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沃提考迪亞的維納斯》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愛之杯》1867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lady lilith》1868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阿弗萊婭·克羅尼奧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羅塞蒂的一生中最愛碧翠絲(Beatrice)自小青梅竹馬,但她長大後嫁給了別人,之後又不幸早逝。羅塞蒂的愛,只好長埋於心底,孕育出詩集《新生》與《神曲》中的天堂聖女Beatrice。

《但丁之夢》一畫中但丁在夢中由愛神帶領來到碧翠絲的病榻前,見她逝世前的最後一面。身穿紅衣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傾身為碧翠絲獻上最後一吻。而面對愛人之死,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牽引他的愛神表達內心的悲愴。但丁在畫中茫茫無力的神態,令人唏噓。兩個夢之少女,正用永恆的布把碧翠絲永遠覆蓋上。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但丁的夢》1871年

《珀爾賽福涅/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普羅塞爾蓓娜》1874年

羅賽蒂所畫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使模特變了,也都具有一張理智的,同時也是夢幻的、熱情的官能的臉。這種面相一時成為英國人的理想典型,而羅賽蒂風的女性被當時認為“現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為題材,作品瀰漫著憂鬱而傷感氣氛,他不著力細節的描繪,但卻注重表現女性的頸項美,羅塞蒂筆下的女性都有修長圓潤的脖頸,使人過目不忘。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牧場聚會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梳妝》,1875年

《白日夢》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里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畫面上一個身穿綠色衣服的女子把自己掩蓋在一棵茂密的樹木枝葉下,她脖子修長、嘴脣厚而性感,神情黯然、面目憔悴。她的頭微微抬起,目光憂鬱地望著畫外。橫放的書和手中的紅花早已滑落在膝蓋的邊緣,隨時都會掉落在地上。她痴迷而神傷的狀態,好像靈魂早已遊離了肉體,正在無盡的失望或者無盡的幻想中遨遊,她周圍的一切外在東西似乎早已不在她的知覺範圍了。畫中的人物也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手中的紅花似乎象徵著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謝幕,那無盡神傷的神情似乎隱含著對人生一種徹底的失望和無奈。在畫家的白日夢裡不是美麗和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種徹悟的絕望,而畫面上這個充滿了某種神祕色彩的女子,寄予了畫家對妻子的懷戀、惆悵、甚至痴迷而又無奈的種種情愫,是一種長期積聚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白日夢式的傾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白日夢》1880年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青年頭部素描》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靈魂人物 羅賽蒂「70」

《 安妮·米勒的肖像》素描

拉斐爾前派的其他代表性畫家,詳見本公眾號發佈的其他文章介紹。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70】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的前導 布朗【70】

西方藝術史:19世紀英國美術-拉斐爾前派 才華最高的米萊斯【70】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