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國學大師人生的兩大憾事

文學 季羨林 國學 大學 小布丁的世界 2017-03-25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翻譯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因為他的學術作品過於高深,筆者這種只精通一種語言的人,從未曾有涉獵的想法。因為老鄉的緣故,從中學校門上的題字到眾人口中的種種事蹟,所以有了瞭解、追隨大師的小想法,他的文學作品、回憶錄也拜讀了不少。

眾人眼中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是一個學術時代的標誌。但在他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經歷看來,他何嘗沒有憾事,人生中也有不完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他也和我們普通孩子一樣,和小夥伴撒尿和泥,下河摸魚,葦塘撿蛋。因為家境困難,每天盼著舉人奶奶給半個饅頭,吃起來就如龍肝鳳髓一般。家徒四壁,生活條件尚且無法滿足,更別提早期的教育了,他雖然說過師從馬景功學過幾個字,但估計也是寥寥。

季羨林:國學大師人生的兩大憾事

青年時期的季羨林

1917年,年僅6歲就離開母親,去濟南投奔混的還不錯的叔父,從這開始才算真的接受教育。從這一點點,從初中到高中再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再到1935年留學德國十年。他一步步成長為大師,但我想從小父母親情的缺失,可能是畢生最大的遺憾,這是再多的學問和眾人的尊重都換不來的。他自己也曾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幼年對母親的思念,大學沒畢業,母親就永遠離開,成為他“永久的悔”

季羨林:國學大師人生的兩大憾事

老年時期的季羨林

季羨林:國學大師人生的兩大憾事

溫總理看望季羨林

童年的經歷可能也間接造成了老年以後的另一大憾事,不知道如何處理父子親情。造成兒子季承自小很少得到他的教誨,父子關係冷淡。1994年,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季羨林要求兒子季承出2萬,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季羨林此時便揚言要與之斷絕關係。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後,雙方終於冰釋前嫌。在2002年後,季承再想見季羨林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

父子關係冷淡,這也造成了季先生逝後3年後,卻因為遺產糾紛一事,再次成為公眾話題。季老獨子季承、季老前祕書李玉潔、李玉潔乾女兒王如等紛紛登場,為季老的財產去向爭執不休。如果季先生在天有靈,也未必想見到如此場景,一生清譽卻被俗物玷汙,這或許是另一憾事。

季羨林:國學大師人生的兩大憾事

遺產糾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