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晚報:帶上晚報去哈密

文學 哈密瓜 天山 中考 南陽播報 南陽播報 2017-08-27

南陽晚報:帶上晚報去哈密

南陽晚報:帶上晚報去哈密

7月底,南陽作家楊永漢受邀重返哈密,講述30年前的那場家國往事。 進疆後,本報以整版篇幅關注他的報道,竟成了他這一程的最大亮點。

這是一場雙城聯動—— 晚報報道 被哈密多家媒體引用

7月底,南陽作家楊永漢從新疆哈密歸來,一下飛機就給本報記者打來電話:“我從哈密回來了,晚報關於我親歷30年前哈密萬人大滯留的報道,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肯定和好評。我這一趟重訪,是帶上晚報去哈密的一趟甜蜜之旅。”

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還要從一段載入史冊的救援往事和一篇圖文並茂的晚報報道說起。

7月,對於59歲南陽作家楊永漢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1987年的7月,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造成蘭新鐵路中斷5天5夜,自費考察大西北的楊永漢,不得不和沿線1.2萬人滯留新疆哈密車站,親歷了一場感動中國的救援故事,也寫下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今年7月,因為30年前的那封感謝信,楊永漢的名字成了哈密市委宣傳部全球範圍內尋找的10多名見證人之一。7月24日,他受邀重返哈密,講述當年往事,訴說內心感動。

在楊永漢重返哈密前,7月19日,獲知這一消息的本報記者對話楊永漢,重溫哈密萬人大滯留事件,並以《一封感謝信,連接30年》聚焦了那場交織歷史災難與真情救援、國家記憶與個體感動的家國往事。

7月24日,楊永漢赴哈密時,特意把本報的這篇報道作為見面禮送給接機的哈密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他們看完報道後,非常感動,非常認可,感覺報道寫得客觀真實又充滿感情。”楊永漢說。

南陽之於哈密,《南陽晚報》之於哈密市委宣傳部,均不陌生。2013年至2016年,作為河南省第八批對口支援哈密的城市,南陽20名援疆幹部遠離故土,紮根哈密,書寫一篇篇愛灑戈壁灘、情溢東天山的援疆故事。2016年7月至12月,本報記者曾奔赴哈密,採寫出20篇南陽援疆人系列報道,多篇被《哈密日報》同步轉發。

這個7月,哈密與南陽,兩座相聚2500公里的城市,因一段記憶、一個人物、一篇報道,再次發生真摯又緊密的關聯。一切彷彿偶然巧合,一切又像冥冥註定。

所以,7月25日,當楊永漢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其他十餘位見證者齊聚哈密,受邀參加《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從30年前的哈密精神說起》的座談會,重返當年破小不堪如今高端大氣的哈密車站,回憶當年滯留情景,闡述今日哈密印象時,一下機就受到了隆重而尊貴的禮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的多家媒體,紛紛採訪了楊永漢這位來自援疆之城南陽的農民作家。為解讀楊永漢和哈密的情緣,哈密電視臺還對楊永漢做了專訪。而本報7月19日的那篇報道,被多家媒體轉發引用。

“引用最多的是,是晚報報道中,談及這場紀念哈密精神30週年座談會的意義時,使用‘重溫哈密記憶,禮讚哈密精神’這12個字來概括。大家認為,這12個字,高度概括,立意高遠,非常妥帖。”楊永漢對本報記者說。

楊永漢在哈密

本報7月19日的報道

這是一趟感動之旅—— “30年後,我和恩人擁抱在一起”

30年,一座城,一種精神,代代相傳,深入人心,綿延不絕。

除了楊永漢,這次哈密市邀請的見證者,還有當年報道此事的新疆日報社原高級記者殷照明、浙江農科院期刊中心副編審張瑞麟(當年滯留在此的大學生)、哈密市伊州區政協委員王秋愛(當年廣播劇《萬人大滯留》中的主人公)……

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這座因哈密瓜文明世界的甜蜜之城,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感受哈密的今非昔比。

這趟重訪之旅,楊永漢遇見了30年前援助自己的鐵路職工家屬古爾尼沙·庫爾班。當時,為了不讓滯留旅客捱餓,古爾尼沙·庫爾班從家裡挑來飯菜,分發給滯留的旅客,並把無處安身的旅客接到家中來住。30年前,楊永漢就曾到古爾尼沙·庫爾班家中歇腳。30年後,他懷著感動之情登門謝恩。

30年後喜相逢,故人眼中含深情。一踏進古爾尼沙·庫爾班的家門,楊永漢和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古爾尼沙·庫爾班告訴楊永漢,她原來在鐵路任職的老伴兒已經去世,但孩子們非常爭氣,有的是優秀共產黨員,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我們雖然不是一個民族,但我們是一家人。我常常教導我的孩子們,要懷著感恩的心,熱愛黨和國家,熱愛新疆,熱愛哈密。”古爾尼沙·庫爾班這番深明大義的話,讓楊永漢聽得熱淚盈眶。

另一個讓楊永漢感動的細節時,在哈密市委宣傳部的組織下,10多名見證人去哈密博物館木卡姆中心參觀時,宣傳部工作人員向木卡姆中心管理者介紹楊永漢時說:“這位同志來自河南南陽。”令楊永漢沒有想到的是,那位管理者上前拉著他的手,激動得說:“南陽援疆幹部,雅西克!”

“我雖然不是援疆幹部,但那一刻,我真為南陽援疆幹部驕傲。”楊永漢動容地說。

這是一回心靈之旅—— 哈密之行豐富今後寫作素材

就在楊永漢回到哈密重溫30年前那場感動和記憶時,他親歷哈密萬人大滯留的散文《那年哈密的感動》,也在《河南工人日報》發表,引發很多共鳴。

經歷,體悟,書寫,是這些年楊永漢的狀態。這位農民出身的作家,當過赤腳醫生,幹過搬運工,在鄉文化站幫過忙,創辦過鄉村文學社,在過去那個崇尚閱讀的年代裡,憑藉對文字的喜愛向命運抗爭到底。

“人這一生,一定要有夢想。”這個7月,他說,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就像沒有根的浮萍,就像隨風漂泊的雲朵,很難飽滿用力生活,也很難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風之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吹動一片樹葉,而無法吹動一隻蝴蝶,就是因為生命的力量。

這位靠賣雞蛋上函授文學院學習寫作的漢子,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在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死磕到底的書寫中,9年時間相繼出版了《血戰沙漠核鼠》《山野菊》《絕處蓬生》三本書,其中一篇文章《撕毀的新人》還入選全國中考語文試題。

“這一趟重返哈密,也給我帶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採訪結束時,楊永漢對本報記者說,正是因為對文字的喜愛,在經歷了那場家國往事後,他才寫下了那封感謝信,才成為那場家國往事見證人中的特邀嘉賓,回到哈密重溫30年前的點滴。

他說,雖然,現在嚴肅寫作和嚴肅閱讀不被看好,與之相關的很多行業都處境堪憂。但,用生命書寫的人,依舊行走在讀寫的路上;用心閱讀的人,依舊行走在文字的殿堂。

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