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體驗”:新年伊始,一定要帶孩子尋找的絕妙學習感受

文學 數學 幼兒園 育兒 親子溝通如何說 2019-02-12

引文:“心流體驗”讓人感受到成就和滿足,激發起滔天的熱情和自覺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鄰居男孩嘟嘟今年五歲半,這小娃有一個不得了的本事——精通高檔汽車。不管傳統的雷克薩斯,還是頂尖的勞斯萊斯,不管國產最新品,還是進口最牛款,都如數家珍。專業術語,枯燥數據,甚至價位比較,張口就來。平時跟爸爸上街,眼睛一眨不眨盯著過路車輛,現場即時播報車輛名稱產地。不但專業知識令一些大人自嘆不如,而且談起汽車時,那份篤定,從容,精準,誰都不相信這是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

“也沒人特意教過他。他就是感興趣,見人就問,有關介紹汽車的畫報圖冊,甚至4s店廣告冊,都看得津津有味。”寶媽介紹說,“知道他喜歡汽車,親戚朋友買禮物也是照著汽車模型送,男士們也喜歡和小傢伙討論汽車。結果,他是越學越多,越學越深了。”

這讓我想起一個心理學名詞“心流”。

嘟嘟的表現不就是對感興趣的領域深鑽之後,產生的“心流體驗”嗎?

“心流體驗”:新年伊始,一定要帶孩子尋找的絕妙學習感受

什麼是心流?

是近代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是欣悅滿足,盡在掌握的心理體驗;是一種自發自動,痴迷不懈,追求卓越的美妙狀態。

產生心流體驗的場景有很多,通常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性並且擅長的事情時,很容易體會到心流。比如球類,遊戲,閱讀,唱歌跳舞繪畫演奏等。

不是產生心流的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但成功的過程中,一定產生過心流體驗

產生心流需要什麼條件呢?

一是感興趣,並且這個興趣得到了及時反饋。

因為感興趣,所以枯燥的研究變成了甜蜜的享受,並且這個做法得到外界及時反饋。筆者弟弟從小喜歡數學,初中幾何課上,老師在為一種解法教不會學生髮憷時,弟弟小手高高舉著:“老師,我又找到了兩個解法。”當時的同學都知道,弟弟那是數學老師的心頭肉,因此給弟弟吃了不少偏飯,弟弟的數學越發精進了。

二是,比別人做得好,有優勢。

很多時候,我們在某件事上比別人強那麼一點,並且受到鼓勵肯定 ,從此積極性一發不可收。小學三年級筆者在教室辦牆報,自寫自抄,文章落款“作者皎X”。前來檢查衛生的副校長伯伯從此給筆者起了個外號,叫“作者”。豈料,從此筆者就迷上了寫作。別人看電影看俊男靚女,宮鬥愛情。筆者專門研究人物性格軌跡,情節鋪陳渲染,金句及炫酷題目。最後成了教師裡最會寫文章的人,寫文章人裡最會教書的人。別人提起寫作一腦門子官司,但在筆者感覺中,寫作跟吃了蜜一樣又甜又爽。

“心流體驗”:新年伊始,一定要帶孩子尋找的絕妙學習感受

三是研究漸入佳境,接近專業水準。

小學三年級時,我送了兒子一個生日禮物,一本《上下五千年》。兒子愛不釋手一連讀了十幾遍。初中時老師搞不懂的歷史背景找他諮詢,高中時直接給歷史老師挑錯。直到上了大學對歷史類書籍劇作依然痴迷不已,電影《大決戰》他反覆看了不下五十遍,對照資料研究細節。在對歷史的分析解讀方面,稱得上半個專家。

四是享受到了掌控感,滿足感和榮譽感

由於喜歡,由於做得比別人強,由於受到認可肯定,於是更加激發了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慢慢成為自己的長項,並因此獲得榮譽和好評。於是努力學習益深,形成良性循環。

筆者有一位朋友,平時木訥內向,屬於三腳踹不出屁來的主。可是一旦鋪紙研墨,立刻像換了一個人,神采奕奕,兩眼放光,語氣瞬間變得自信。他說,只有在書法領域,自己才成為王者,才能放縱恣肆,縱橫馳騁

“心流體驗”讓人感受到成就和滿足,激發起滔天的熱情和自覺

“心流體驗”:新年伊始,一定要帶孩子尋找的絕妙學習感受

由此想到,如果我們想法引領孩子對某一學科產生“心流體驗”,會不會令全家頭痛的陪寫作業,變成全家激情交流的享受呢?

建議一,找準孩子感興趣的那個點。哪怕當時跟課堂內容和作業無關,比如嘟嘟喜歡汽車。只要不是黃賭毒,早晚會迂迴到課業中來。要緊的是孩子一定要喜歡著迷,這是基礎。

建議二,在日常生活中不留痕跡給予提點和訓練。開始一定不要太刻意。關注過多,會讓孩子產生壓力,慢慢變得厭倦。支持幫助要悠著來,氣氛要寬鬆自然。就像嘟嘟全家包括親友,人人都是老師 ,個個談論汽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潤物無聲,不變成專家才怪。

建議三,對孩子感興趣並且初露鋒芒的那一點充分可定。心理學有一個暗示法。就是你想讓別人往哪個方向努力,你就往哪個方向指引。想讓孩子外語上突破,誇呀,使勁誇,一直誇得孩子把外語當做生命一般珍愛。

“心流體驗”:新年伊始,一定要帶孩子尋找的絕妙學習感受

建議四,與孩子形成共識,然後刻意練習,達到出類拔萃。此時已經達到一定層級段位了。與孩子一起確立努力方向,定下目標。然後尋找專業老師,有計劃有針對性進行刻意練習。把每一個環節步驟都搞得紮實過硬,一步一步往裡研究深耕,最後到達本領域的巔峰,成為丁俊暉,郎朗也未可知。

退一萬步,即使孩子精進的領域純屬“無用”,最後有可能成不了名成不了家,他就一普通人。

那又怎樣呢?

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一生所愛所好,並由此掌握了經營幸福的能力,這難道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願望和成功嗎?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