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為何推崇一輩子只寫了幾篇小說,總是愛開各種講座的作家阿城?

文學 小說 張大春 翁貝託·埃可 紙廢墟 2017-06-17

文壇為何推崇一輩子只寫了幾篇小說,總是愛開各種講座的作家阿城?

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大的謊言就是製造了一個阿城神話。

一個作家歸根結底是要用作品說話的,我只從作品中來推斷和判定一個作家的水準和實力。那些不服的人,一定會說阿城此人極有魅力云云,或者你根本沒有聽過阿城的座談,沒有領略過阿城談話的魅力。我覺得我們對在一個作家的評價,最大的誤區就在這裡,儘管作家的活動是構建作家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但是千萬不要把作家的人際關係當成他作品的評價。很多人都分不清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與作家保持一種有距離的關係,有助於對其全景作出理性的判斷,不至於因為他的作品不濟的時候,自我安慰說,至少他是一個很好人。一個健談的人總能給人留下好印象,但是對一個作家而言,再健談也無法淡化他作品中 無趣和無聊。

文壇為何推崇一輩子只寫了幾篇小說,總是愛開各種講座的作家阿城?

通讀阿城的作品集,除了他早年的三王小說可讀之外,其餘作品令人大失所望。有人說,你不能用一個小說家的標準來衡量他,好吧,我可以把他看成一個文人,一個隨筆作家,一個雜家,就從這樣的標準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味同嚼蠟。北島是一名詩人,但是近些年的詩歌大失水準,但是他的寫的基本隨筆和散文極有韻味和境界,寫出了一個流亡在外的詩人的無盡的鄉愁和困境。並不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務正業,因為他一直都在寫作。而阿城不同,三王之後,他基本放棄了這方面的寫作,《遍地風流》中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想突破自我的嘗試,但是那種寫法不敢恭維,反而急功急利似的方式了三王寫作時期的那種從容心態,小說家殘雪說阿城的《遍地風流》是強寫,真是一針見血。從此之後,阿城知道,他已經無法進行小說寫作了,所以轉而尋求其他領域的突破。

文壇為何推崇一輩子只寫了幾篇小說,總是愛開各種講座的作家阿城?

一個作家的轉型無可非議,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展現。但是阿城的轉型很顯然已經與寫作無關,至少在那後,他所有的寫作都是可以歸於常識寫作,他很想尋找到一種雜糅各種領域,打通知識的常識性寫作,但是他顯然不具備一個學者型寫作的心靈歸納能力,他所能借助的就是從各種領域中最為普通和膚淺的概念,然後用這種可笑的常識來解讀他不熟悉的領域,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他敢於跟畫家談繪畫,跟電影人談電影,跟傳統文化的研究者談傳統,跟小說家反而不談小說,炫耀他打通其他領域借來的膚淺概念。他夢想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作者,像去世的翁貝託·艾柯一樣,但是最終他連一個學者都算不上,沒有一個領域是他精通的,尤其跟專業人士的對談,明顯不在一個段位上,很多時候都是胡扯和閒談,真搞不懂,像《收穫》這樣的雜誌,怎麼會刊登這樣的跨界式的廢話集。

文壇為何推崇一輩子只寫了幾篇小說,總是愛開各種講座的作家阿城?

作家的一切都要落在紙上,才能看出他的水準。很多健談的作家,吸引人的可能是他的風格和姿態,而不是談的內容,所以談話的關鍵最終是變成鉛字之後的閱讀。阿城在書中提到臺灣的小說家張大春,說他知識的淵博程度令人望而卻步,基本沒人敢接話。這是一個作家的修養問題,不是作家的水平問題。張大春的小說汪洋恣肆,但是總覺得有些炫技,不是上乘的寫作。但是,對比阿城,至少人家張大春除了健談方面,每每都有落在紙上的厚重作品來說話,阿城呢,這些年,除了談話集,幾乎一無所有。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家,竟然被稱之為文壇教主,簡直笑掉大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