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湖北省隨州市的曾侯乙墓考古發掘可謂是一個重磅新聞。這座戰國時期的豪華墓葬,出土了無數精美的文物,帶我們重新領略了那個神祕的年代。最著名的當屬曾侯乙編鐘,那是讓無數國人引以為傲的青銅重器。其實除此之外,這件東周銅建鼓座,也是毫無疑問的國寶,它的造型太過於精美,以至於出土就轟動世界,驚豔世界。

什麼叫做建鼓座?這要從已經消失的樂器——建鼓說起。它在商代時開始出現,並廣泛使用於戰國時期,至少在隋唐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隋書·音樂志》就是這麼記載的:

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鼓,蓋殷所作也。

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它分為底座、木柱和鼓三部分組成,木柱是連接在底座與鼓之間的。人們可以敲響高高在上的鼓面,傾聽雄渾不已的鼓聲。根據文獻資料,這種建鼓應該是軍隊的戰鼓演變而成的,後來它又不斷髮展,現今許多流傳的鼓,都有它的影子。

曾侯乙是一位酷愛音樂之人,這件建鼓必然是完好無損地放入他的墓穴之中。但是,在建鼓陪伴主人度過兩千多年的時光過程中,木柱和鼓面早已經腐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唯有銅製的底座,卻依然保留下來,訴說著它的驚人之美。

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我們仔細觀看這件建鼓座,就會拍案叫絕。它的主體造型就是龍,其中有八對十六條大龍,向四周蜿蜒盤旋,構成了最為顯眼的形狀。隨後,在它們之中又伸出無數細長的小龍。它們盤根錯節,犬牙交錯。按理說在幾十釐米直徑的銅座上,小龍的數目也不可能太多,但它們就是如同盧溝橋的石獅子,形態各異,讓人數都數不清楚。

試想當年,當上面的鼓面被敲擊,發出雄壯有力的鼓聲時,不僅整個大地都在傳達著信息,建鼓底座的大小龍宛如競相觀看。這個場景,是多麼令人神往,它代表了古代音樂和手工業的完美結合,也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情趣和想象力。

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然而,更吸引考古專家的,還是這件文物的製作方法。一般來說,青銅器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失蠟法,另一種則是範鑄法。前者實際上就是整體澆鑄,一次成型。先用蠟做成器皿的形狀,然後再用耐火材料覆蓋在上面,通過加熱,讓蠟融化,這樣就可以澆鑄銅水製作青銅器了。

簡單的青銅器,當然是多為失蠟法制作,而複雜的青銅器則使用範鑄法比較多。它是先將器皿分為各個部件製作,然後再分部分焊接在一起。按理來說,這麼複雜的建鼓座,就應該是由範鑄法制作的。然而,專家卻驚異地發現,它連一個焊接點都找不到。

出土就引起轟動的文物,不光極為精美,而且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

那麼,這件青銅器極有可能是失蠟法制作的。不過,專家使用了各種方法,始終不能用現代方法完美複製這件建鼓座。不管是失蠟法還是範鑄法,做出來的建鼓座都相差甚遠。要知道,很多博物館都有文創商品,即將知名的文物複製,可以獲得不菲的收入。然而,湖北博物館的這件鎮館之寶,卻是沒有像樣的複製品。

在許多博物館之中,因為空氣、溼度、光線等影響,相當數量的文物並不適合長期對外展出。往往我們看到的,就是那些聲名赫赫文物的複製品。但是,在湖北省博物館,這件建鼓座卻始終是真品,不光是因為它的材質便於陳列,更是因為它是現代技術也不能複製的珍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