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提到瓷器,除了令人瘋狂的元青花外,最令人熟知的便是那“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與“嫩荷涵露”邢窯白瓷。其中越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瓷窯,作為我國早期最主要的窯廠,從東漢年起直至宋朝,越窯的爐火燃燒了近千年。在唐朝時期越窯瓷器的燒製工藝達到了巔峰,燒製水平居全國之冠。

今天我們所講述的這件文物——青釉虎子,便是出自越窯,只不過這件文物並非是出自越窯的巔峰時期唐朝,而是出自三國時期。當時的越窯產品雖沒有唐朝那般造型精美風格獨特,但也有其自身的時代特點,三國時期的越窯胎質緊密,胎骨大多為灰色,並且釉汁潔淨。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青釉虎子出土於南京,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從最早的東吳、東晉到南朝時期的宋、齊、樑、陳都曾在此建立都城。如此悠久的歷史使得南京地區文物古蹟眾多。這件東吳時期的青釉虎子便是在1955年出土於南京市趙土崗

很多人不清楚虎子為何物,這一器物起源於戰國,因為外形似虎,所以被人們稱為虎子,雖外形威嚴凶猛,但虎子的作用卻往往被認為是盛溺的褻器,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夜壺。把夜壺製成虎形,這一舉動反映了古人對老虎畏懼而又厭惡的心情,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又希望自家能出虎子,這種複雜的心理令人難以琢磨。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戰國距三國時期已經過了百年,但虎子的造型卻基本沒有改變,這件青釉虎子外形依然保持了虎的形象,但在細節上又與以前的文物有所不同,只見這一青釉虎子通體渾圓,斜頸圓口,整個虎首昂起,張口露舌,雙目望向遠方。

器物全身飾淡青釉,整個虎造型寫實生動,設計獨具匠心,精巧而又不失質樸。從這件器物身上,我們依稀能看到三國時期青瓷製造的高超技術。因為以往出土的虎子多為褻器,所以有專家認為,這件青釉虎子同樣也是三國時期古人所用的夜壺。但這一看法隨後被器身所刻的13個字打破。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專家在清理這件文物時,發現在器物的腹部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十三個字,赤烏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51年,雖然只是幾個刻字,但意義非凡,這使得這件青釉虎子,成為我國現有的紀年銘文古瓷器中時間最早的一件。

這十幾字除了註明文物製造時間外,還明確的標註了製造地點與瓷工姓名。越窯自東漢一來,製造瓷器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而這件文物上所刻的袁宜作正是三國時期製造瓷器的名匠。按照常理,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夜壺上。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另外,在古代,唯有較為貴重的物品才會在下面刻上年款。在物品上隨意刻上年份是十分危險的舉動。而將年份刻在夜壺上,被人知道更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古人並不傻,他們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所以當這件青釉虎子的刻字被專家發現後,人們猜測其用途可能並非夜壺,而是盛水的容器。

後來,這件文物因為身上的這十三個字,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現今更是被收藏在了我國的國家博物館中。

南京出土“虎”形文物,專家認為是夜壺,器身刻13個字打破此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我們提到這件文物出自越窯,越窯在起初製造的瓷器雖有一定的特色,但風格較為單一,而類似老虎這種動物的造型自然極為少見。這種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與演變,使得越窯的瓷器製造風格變得豐富多樣起來,並形成了嶄新的藝術風格,推動了越窯的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