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以人文精神之眼看國寶,感動不滅

文物 國家寶藏 綜藝 考古 樣式雷 人民網 2018-12-29
《國家寶藏》:以人文精神之眼看國寶,感動不滅

《國家寶藏》從每件國寶中提煉出的精神內涵,才是引發跨年齡段文化共鳴的根本。與其說這是一檔綜藝節目,不如說它是一堂跨平臺播出的優質公共教育課。

近年來,“文博熱”作為一個愈加強勁的文化現象,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去年《國家寶藏》第一季橫空出世,成為現象級綜藝,多家博物館參觀人數直線上升;本月《國家寶藏》第二季開播至今,口碑和關注度可謂傲視群“綜”,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單集播放量近千萬。不少年輕觀眾為擁有《國家寶藏》而自豪,“我們有別人抄不了的一流綜藝。”

對於此前已播出過的“綜N代”節目而言,想要延續好的口碑絕非易事。今年播出的幾檔老牌綜藝節目都落入越做越平庸的境地。一方面觀眾的審美意趣不斷提高,對新節目的期待和要求更多;另一方面,不少節目缺乏新的看點,因而漸漸失去吸引力。但《國家寶藏》第二季不僅實現了從豆瓣9.0分到9.4分的突破,還在年輕觀眾群體中引發了更廣泛的反響。不少95後觀眾為節目導演於蕾取了一個親切的暱稱“三娘”,用製作擬人漫畫及設計國寶仿妝等方式“為國寶打Call”。

“不要低估年輕人的審美,好的內容是硬道理,人們永遠會為最優質的內容而感動。”於蕾如是說道。早在第一季開播後,業界就紛紛分析其成為“爆款”的原由:精湛表演、明星陣容、華麗舞美……但在筆者看來,活潑的形式只是錦上添花,節目從每件國寶中提煉出的精神內涵,才是引發跨年齡段文化共鳴的根本。與其說《國家寶藏》是一檔綜藝節目,不如說它是一堂跨平臺播出的優質公共教育課。

在第一期節目的李白草書《上陽臺帖》部分,在話劇舞臺上演繹李白近三十年的濮存昕,與第一次飾演李白的翟天臨“同臺飆詩”,吟誦的《如果沒有李白》蕩氣迴腸:“如果沒有李白,我們應該會少背很多唐詩,少用很多成語——說童年,沒有青梅竹馬;說愛情,沒有刻骨銘心;說享受,沒有天倫之樂;說豪氣,沒有一擲千金。”這首長詩展現出《國家寶藏》的“野心”和初心,它試圖藉助國寶來解答: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

導演於蕾對國寶承載的人文價值有著深刻認知。“我們經過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似乎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正好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該放慢腳步,思考我們是誰,整個民族的認知是什麼,誰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滋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讓中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孩子們需要去思考,我們更是如此。”

國寶本身並不會說話,這就需要節目組深入挖掘、解讀、演繹出這種精神內涵。《國家寶藏》以文物為連接點,激活其“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帶領觀眾認識、觸碰文物所承載的民族文化自信。從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中,我們可以一覽清代廣州十三行的繁盛圖景;宋金項飾彰顯了海上貿易的大國氣象,體現了考古工作者水下考古三十年的堅韌;金漆木雕大神龕鐫刻了潮汕人敬天法祖的赤子之心和血脈鄉情的綿延傳承。

在《國家寶藏》中,觀眾總能看到國寶背後那些為傳承中華文明而甘坐冷板凳、皓首窮經一生的文物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他們甚至比演繹“前世傳奇”的明星嘉賓更打動人。“我出門被汽車撞死都不後悔,因為(樣式雷)這個圖可以解讀了。”在第一期節目中,作為“樣式雷建築燙樣”的守護者,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七旬教授王其亨以其“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研究樣式雷建築燙樣,他堅持了三十六年,日日夜夜,廢寢忘食。他用一個“誠”字來概括樣式雷家族,這個字也同樣適用於他。

“以前人們通常認為,文物是死的,只是被觀賞和被研究的對象。但《國家寶藏》這檔節目讓觀眾們知道,文物也有生命的歷程,有燦爛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它還應該能健康地走向未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國家寶藏》同名書籍中這樣說道。據媒體報道,《國家寶藏》目前已與全球節目模式巨頭恩德莫尚集團簽署協議,合作研發《國家寶藏》國際版模式,用中國原創模式講述世界的故事。

期待中國原創文博綜藝模式走出去,也期待更多國寶活起來,為人們帶來不會被時光磨滅的感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