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

知識產權就是中世紀後期,為反對行會特權而在威尼斯出現的一種新的特權形態。有案可查的第一份專利權出現在1469年,授於一個在威尼斯剛剛定居的德國人,而專利的內容則是印刷術。沒錯,是源自中國的印刷術。

西歐的第一項專利權源自中國,不了真正瞭解西歐中世紀史的人會感到吃驚,實際上是很自然必然的事。早期西歐的專利權應該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出生於1452年的達芬奇,一度被稱為偉大的發明家,並且他將自己的“新發明”都畫了出來。然而,現代已經有人指出,達芬奇的這些圖稿,與一些在當時流傳入西歐的來自中國的農書高度雷同,目前大英圖書館內還保存著一本那樣的農書。

"

知識產權就是中世紀後期,為反對行會特權而在威尼斯出現的一種新的特權形態。有案可查的第一份專利權出現在1469年,授於一個在威尼斯剛剛定居的德國人,而專利的內容則是印刷術。沒錯,是源自中國的印刷術。

西歐的第一項專利權源自中國,不了真正瞭解西歐中世紀史的人會感到吃驚,實際上是很自然必然的事。早期西歐的專利權應該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出生於1452年的達芬奇,一度被稱為偉大的發明家,並且他將自己的“新發明”都畫了出來。然而,現代已經有人指出,達芬奇的這些圖稿,與一些在當時流傳入西歐的來自中國的農書高度雷同,目前大英圖書館內還保存著一本那樣的農書。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前面已經指出,西歐的中世紀史從內部看是一部擁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商人與特權貴族的鬥爭史。而那時的商人主要是搬運和販賣來自亞洲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在搬運中國商品的同時,也搬運來了中國文化。最初商人的單個規模普遍不大,主要是以行會的形式來獲取和維持特權。但是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行會逐漸淪為一種阻礙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桎梏。新的商人要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必須獲得不受行會特權制約的新“特權”,這就是所謂的專利權。

但是,在專利權的早期,大多數專利更多是來自對中國的抄襲。也正是西歐人的專利思維,導致中世紀中國文化流入和影響西歐的事實一直被掩蓋。想想看,那位將來自中國的印刷術作為自己專利的德國人,會告訴大家這玩意其實來自中國嗎?不但不會,而且會消除一切資料,說這是自己發明的。達芬奇同樣如此。

明白這個背景,就能明白後來德國的萊布尼茨,為什麼謊稱自己“發明”二進制是在看到邵雍的八卦圖之前。邵雍對易經64卦的排序正是按二進制大小來排的,萊布尼茨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卦象中陰陽符號改成0和1。而現在已經有明確的資料證明,萊布尼茨看到邵雍的卦圖的確在其發表二進制之前。

此時正值中國的明朝初期。這個時候,應該出現了一波中西文明交流加速的潮流。這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大背景。或許,這波潮流正是被鄭和下西洋所推動。已經有人推測,鄭和下西洋與意大利所謂的文藝復興有關聯。

因此,從專利權的起源來看,西歐的知識產權並非在鼓勵創新,而是在鼓勵山寨和抄襲,對中國的山寨和抄襲。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並不知情,即便有人將此事稟告給了大明皇帝,我想他絕非不會發怒,應該首先會覺得專利這事很奇特,搞笑,然後會感到高興,為蠻夷接受大明的教化而高興。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傳播大明的教化,主動把中國的好東西好技術奉送給蠻夷。

中國傳統上對知識的態度與西歐絕然不同,中國傳統的知識觀是道德化的,是道德知識觀,而西歐人對知識的看法則是權力化的,“POWER”化的,特權化的,是特權知識觀。

"

知識產權就是中世紀後期,為反對行會特權而在威尼斯出現的一種新的特權形態。有案可查的第一份專利權出現在1469年,授於一個在威尼斯剛剛定居的德國人,而專利的內容則是印刷術。沒錯,是源自中國的印刷術。

西歐的第一項專利權源自中國,不了真正瞭解西歐中世紀史的人會感到吃驚,實際上是很自然必然的事。早期西歐的專利權應該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出生於1452年的達芬奇,一度被稱為偉大的發明家,並且他將自己的“新發明”都畫了出來。然而,現代已經有人指出,達芬奇的這些圖稿,與一些在當時流傳入西歐的來自中國的農書高度雷同,目前大英圖書館內還保存著一本那樣的農書。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前面已經指出,西歐的中世紀史從內部看是一部擁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商人與特權貴族的鬥爭史。而那時的商人主要是搬運和販賣來自亞洲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在搬運中國商品的同時,也搬運來了中國文化。最初商人的單個規模普遍不大,主要是以行會的形式來獲取和維持特權。但是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行會逐漸淪為一種阻礙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桎梏。新的商人要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必須獲得不受行會特權制約的新“特權”,這就是所謂的專利權。

但是,在專利權的早期,大多數專利更多是來自對中國的抄襲。也正是西歐人的專利思維,導致中世紀中國文化流入和影響西歐的事實一直被掩蓋。想想看,那位將來自中國的印刷術作為自己專利的德國人,會告訴大家這玩意其實來自中國嗎?不但不會,而且會消除一切資料,說這是自己發明的。達芬奇同樣如此。

明白這個背景,就能明白後來德國的萊布尼茨,為什麼謊稱自己“發明”二進制是在看到邵雍的八卦圖之前。邵雍對易經64卦的排序正是按二進制大小來排的,萊布尼茨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卦象中陰陽符號改成0和1。而現在已經有明確的資料證明,萊布尼茨看到邵雍的卦圖的確在其發表二進制之前。

此時正值中國的明朝初期。這個時候,應該出現了一波中西文明交流加速的潮流。這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大背景。或許,這波潮流正是被鄭和下西洋所推動。已經有人推測,鄭和下西洋與意大利所謂的文藝復興有關聯。

因此,從專利權的起源來看,西歐的知識產權並非在鼓勵創新,而是在鼓勵山寨和抄襲,對中國的山寨和抄襲。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並不知情,即便有人將此事稟告給了大明皇帝,我想他絕非不會發怒,應該首先會覺得專利這事很奇特,搞笑,然後會感到高興,為蠻夷接受大明的教化而高興。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傳播大明的教化,主動把中國的好東西好技術奉送給蠻夷。

中國傳統上對知識的態度與西歐絕然不同,中國傳統的知識觀是道德化的,是道德知識觀,而西歐人對知識的看法則是權力化的,“POWER”化的,特權化的,是特權知識觀。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所謂的知識道德化,並非是去教人如何做一個讓別人看起來是有道德的人,而是,修煉、修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學會認清和順應自己的本心本性,學會去“率性”而為,學會去心性獨立和心性自由。除此之外,不是知識。

在中國傳統中,書是特指的,並非所有裝訂起來的印上字的紙都叫書,唯有五經四書才叫書,讀書人,就是指讀五經四書的人。其他的任何的技術的書,是稱其不上書的,這些技術也不是知識。

傳統的中國,不僅不認為技術是知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是“反知識”,即對人的心性獨立和自由會構成干擾和危害,因此將技術稱之為“奇技淫巧”,將技術人員、工程師、科學家稱之為“匠人”。

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曾拿著自己的新發明拜見乾隆皇帝,但乾隆非常地不屑,習慣性斥責其為“奇技淫巧”。現代中國人將此事看成清廷封閉鎖國的標誌。事實上,這不是封閉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對知識、技術的根本理解。

現代人想到人地把技術創新視作絕對的好,認為是絕對地提高了人福利,事實上,這是錯誤的。中國傳統經典認為,人的真正的心安,並非取決於外在條件,而是來自順應內在本心本性。事實上,不斷變化的外境的變化更多地是干擾人的心安,人生的目的就是去努力在不斷變化的外境中去堅守自己的內心,獲得最大程度的心安和滿足。

同時,人又是生活在一個人與人相處的世界中,又都希望公平。當別人有自己沒有時,自己就會覺得短缺,不公平。當別人有,自己最終也有了,的確會有一種“獲得感”,“滿足感”。但是,這種滿足感,並非建立在物質上,而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上。即相互攀比上。

只有在人們已經知道汽車的存在,有人在開汽車了,他才會覺得沒有汽車是一種短缺,如果買了汽車就會增加滿足感。如果,他壓根就不知道汽車的存在,他絲毫不會覺得沒有汽車就是短缺。如果全世界就他一個人開汽車,而且一開別人就嘲笑他,即便擁有了汽車他也不會覺得滿足感增加了,反而會覺得是個負擔,而會棄之不用。

從根本上來說,技術創新並不能絕對增加人類的滿足感,而只會製造不公平的狀態,製造攀比心理,在既定的不公平狀態下,讓人產生在攀比上的滿足。

"

知識產權就是中世紀後期,為反對行會特權而在威尼斯出現的一種新的特權形態。有案可查的第一份專利權出現在1469年,授於一個在威尼斯剛剛定居的德國人,而專利的內容則是印刷術。沒錯,是源自中國的印刷術。

西歐的第一項專利權源自中國,不了真正瞭解西歐中世紀史的人會感到吃驚,實際上是很自然必然的事。早期西歐的專利權應該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出生於1452年的達芬奇,一度被稱為偉大的發明家,並且他將自己的“新發明”都畫了出來。然而,現代已經有人指出,達芬奇的這些圖稿,與一些在當時流傳入西歐的來自中國的農書高度雷同,目前大英圖書館內還保存著一本那樣的農書。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前面已經指出,西歐的中世紀史從內部看是一部擁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商人與特權貴族的鬥爭史。而那時的商人主要是搬運和販賣來自亞洲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在搬運中國商品的同時,也搬運來了中國文化。最初商人的單個規模普遍不大,主要是以行會的形式來獲取和維持特權。但是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行會逐漸淪為一種阻礙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桎梏。新的商人要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必須獲得不受行會特權制約的新“特權”,這就是所謂的專利權。

但是,在專利權的早期,大多數專利更多是來自對中國的抄襲。也正是西歐人的專利思維,導致中世紀中國文化流入和影響西歐的事實一直被掩蓋。想想看,那位將來自中國的印刷術作為自己專利的德國人,會告訴大家這玩意其實來自中國嗎?不但不會,而且會消除一切資料,說這是自己發明的。達芬奇同樣如此。

明白這個背景,就能明白後來德國的萊布尼茨,為什麼謊稱自己“發明”二進制是在看到邵雍的八卦圖之前。邵雍對易經64卦的排序正是按二進制大小來排的,萊布尼茨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卦象中陰陽符號改成0和1。而現在已經有明確的資料證明,萊布尼茨看到邵雍的卦圖的確在其發表二進制之前。

此時正值中國的明朝初期。這個時候,應該出現了一波中西文明交流加速的潮流。這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大背景。或許,這波潮流正是被鄭和下西洋所推動。已經有人推測,鄭和下西洋與意大利所謂的文藝復興有關聯。

因此,從專利權的起源來看,西歐的知識產權並非在鼓勵創新,而是在鼓勵山寨和抄襲,對中國的山寨和抄襲。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並不知情,即便有人將此事稟告給了大明皇帝,我想他絕非不會發怒,應該首先會覺得專利這事很奇特,搞笑,然後會感到高興,為蠻夷接受大明的教化而高興。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傳播大明的教化,主動把中國的好東西好技術奉送給蠻夷。

中國傳統上對知識的態度與西歐絕然不同,中國傳統的知識觀是道德化的,是道德知識觀,而西歐人對知識的看法則是權力化的,“POWER”化的,特權化的,是特權知識觀。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所謂的知識道德化,並非是去教人如何做一個讓別人看起來是有道德的人,而是,修煉、修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學會認清和順應自己的本心本性,學會去“率性”而為,學會去心性獨立和心性自由。除此之外,不是知識。

在中國傳統中,書是特指的,並非所有裝訂起來的印上字的紙都叫書,唯有五經四書才叫書,讀書人,就是指讀五經四書的人。其他的任何的技術的書,是稱其不上書的,這些技術也不是知識。

傳統的中國,不僅不認為技術是知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是“反知識”,即對人的心性獨立和自由會構成干擾和危害,因此將技術稱之為“奇技淫巧”,將技術人員、工程師、科學家稱之為“匠人”。

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曾拿著自己的新發明拜見乾隆皇帝,但乾隆非常地不屑,習慣性斥責其為“奇技淫巧”。現代中國人將此事看成清廷封閉鎖國的標誌。事實上,這不是封閉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對知識、技術的根本理解。

現代人想到人地把技術創新視作絕對的好,認為是絕對地提高了人福利,事實上,這是錯誤的。中國傳統經典認為,人的真正的心安,並非取決於外在條件,而是來自順應內在本心本性。事實上,不斷變化的外境的變化更多地是干擾人的心安,人生的目的就是去努力在不斷變化的外境中去堅守自己的內心,獲得最大程度的心安和滿足。

同時,人又是生活在一個人與人相處的世界中,又都希望公平。當別人有自己沒有時,自己就會覺得短缺,不公平。當別人有,自己最終也有了,的確會有一種“獲得感”,“滿足感”。但是,這種滿足感,並非建立在物質上,而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上。即相互攀比上。

只有在人們已經知道汽車的存在,有人在開汽車了,他才會覺得沒有汽車是一種短缺,如果買了汽車就會增加滿足感。如果,他壓根就不知道汽車的存在,他絲毫不會覺得沒有汽車就是短缺。如果全世界就他一個人開汽車,而且一開別人就嘲笑他,即便擁有了汽車他也不會覺得滿足感增加了,反而會覺得是個負擔,而會棄之不用。

從根本上來說,技術創新並不能絕對增加人類的滿足感,而只會製造不公平的狀態,製造攀比心理,在既定的不公平狀態下,讓人產生在攀比上的滿足。

西方申請的第一份專利權是來自中國的印刷術,時間是1469年


更惡劣的是,技術創新是基於特權思維的,也是特權的產物。要維護特權和專制,就需要工具,需要武器,因此,技術創新和武器的創新必然聯繫在一起。現代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技術創新主要是為造福人民,而伴隨著技術創新的武器創新只是一個小小副產品。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技術本身在實質上就是武器,在本源上就不是為服務人民的。即便有了售賣給人民的事實,但是,其目的並非是服務於人民。服務人民只是手段,其目的是獲取特權。

現代流行的另一種謬論是,好的目的不一定辦好事,惡的目的也可以辦好事。這也是起源於西歐,認為經濟、技術無關道德。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在科技創新提高了個人生活便利程度的時候,也製造出了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的核武器。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在提高現代人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大大提升了潛在風險和專制程度。美國可以憑藉一個藉口去消滅伊拉克這個國家,殺死薩達姆,憑藉的就是先進的武器。最近幾年,中國人應該明顯感覺到美國的武器給自己所帶來的專制和壓迫。

第二個問題是,在夜深人靜時,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在得到車子房子以及消費其他產品時,自己真的很滿足,心安嗎,自己是以什麼為代價,憑藉什麼手段得到這些的?中國古人早已指出,人性本靜,人自身的絕對物質需求是很少的,很容易滿足的。

人性貪婪,慾望無限,是現代人對人性的莫大誤讀。人的貪婪並非出自本性,而是來自誘惑,和因誘惑而產生的攀比。貪婪不會讓人真的心安,而只會讓人心累。

第三個問題,在當今世界,最珍貴最稀缺不是新技術,而是一塊沒有被新技術影響的淨土。現代中國人最大的奢侈品不是什麼豪房豪車,而是一片古人可以隨意躲避世人的山林世界。請問現在還有清淨的地方嗎,還有山林嗎?請問對那些真的想去山林的人,或者當你真的想去山林躲幾天時,這些需求怎麼滿足。

乾隆皇帝從根本上並沒有錯,中國人不會從內心深處對奇技淫巧感興趣,對所謂的新技術感興趣。中國人接受新技術是被逼的,是為了救圖存亡的目的才接受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對新技術的引入,中國對於歐美新技術的引入事實上只是胡服騎射的翻版。

當美國有了核武器時,中國必須有,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們決不能傻到說核武器就是絕對的好。美國人搞新技術,中國必須搞,必須去加入和適應這個知識產權體系,但是,這並非絕對的好。事實上,憑藉擁有核武器去制衡美國是隻是權宜之計,是下策。根本之道,是影響美國人,乃至全球人,放棄心悅誠服地放棄武器,而放棄武器,則需要放棄武器的思維,放肆特權的思維,放棄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產權的思維。這一切都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勝任。

當每個人都去學會心性的獨立和自由時,都學會修心養性時,自然就會放棄特權思維,放棄知識就是力量的思維。那將是一個真正世界大同的時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