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1905年,以孫中山等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和當年朱元璋的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推翻清朝符合中國發展的潮流,而將清朝驅逐出中國,也就是狹隘的民族觀了,也不合符中國的根本利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此時,西方列強試圖肢解中國,如例如日本提出“使滿漢二族分為南北二國”,沙俄趁機煽動蒙古、 新疆獨立;英國則製造漢藏矛盾,企圖讓西藏獨立。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1905年,以孫中山等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和當年朱元璋的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推翻清朝符合中國發展的潮流,而將清朝驅逐出中國,也就是狹隘的民族觀了,也不合符中國的根本利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此時,西方列強試圖肢解中國,如例如日本提出“使滿漢二族分為南北二國”,沙俄趁機煽動蒙古、 新疆獨立;英國則製造漢藏矛盾,企圖讓西藏獨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孫中山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孫中山馬上轉變了態度。他提出“凡屬於蒙、藏、青海悶胞, 在醬之受壓迫者,今皆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國家參政權。”隨後孫中山又提出了漢、滿、蒙、藏、回五大族應該平等,和平何處,維護中國的統一。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言論。1911年底,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談判,雙方達成了《滿、蒙、回、藏待遇條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為了南北方的共識。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發表宣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 即合漢、 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1905年,以孫中山等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和當年朱元璋的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推翻清朝符合中國發展的潮流,而將清朝驅逐出中國,也就是狹隘的民族觀了,也不合符中國的根本利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此時,西方列強試圖肢解中國,如例如日本提出“使滿漢二族分為南北二國”,沙俄趁機煽動蒙古、 新疆獨立;英國則製造漢藏矛盾,企圖讓西藏獨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孫中山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孫中山馬上轉變了態度。他提出“凡屬於蒙、藏、青海悶胞, 在醬之受壓迫者,今皆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國家參政權。”隨後孫中山又提出了漢、滿、蒙、藏、回五大族應該平等,和平何處,維護中國的統一。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言論。1911年底,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談判,雙方達成了《滿、蒙、回、藏待遇條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為了南北方的共識。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發表宣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 即合漢、 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五族共和成為民國時期十分強調的標語

1912年2月,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在《清帝退位詔書》明確提出了“五族共和”,原文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清帝退位詔書》的頒佈,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合法繼承清朝的領土,從而使得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得以失敗。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內,中國雖然國力羸弱,但是西方列強也不可能隨意佔據中國的合法領土。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反應了中國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的深刻變化,也更加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1905年,以孫中山等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和當年朱元璋的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推翻清朝符合中國發展的潮流,而將清朝驅逐出中國,也就是狹隘的民族觀了,也不合符中國的根本利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此時,西方列強試圖肢解中國,如例如日本提出“使滿漢二族分為南北二國”,沙俄趁機煽動蒙古、 新疆獨立;英國則製造漢藏矛盾,企圖讓西藏獨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孫中山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孫中山馬上轉變了態度。他提出“凡屬於蒙、藏、青海悶胞, 在醬之受壓迫者,今皆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國家參政權。”隨後孫中山又提出了漢、滿、蒙、藏、回五大族應該平等,和平何處,維護中國的統一。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言論。1911年底,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談判,雙方達成了《滿、蒙、回、藏待遇條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為了南北方的共識。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發表宣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 即合漢、 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五族共和成為民國時期十分強調的標語

1912年2月,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在《清帝退位詔書》明確提出了“五族共和”,原文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清帝退位詔書》的頒佈,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合法繼承清朝的領土,從而使得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得以失敗。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內,中國雖然國力羸弱,但是西方列強也不可能隨意佔據中國的合法領土。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反應了中國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的深刻變化,也更加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帝退位詔書


"

在清朝之前,人們“中國”一詞並非是一個國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主要指中原地區。人們常常將中原地區稱為“華夏”“九州”,而將周邊的其他民族地區稱為“四夷”。隨著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一詞的概念開始從地域名稱上升成為中國的國名。而過去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觀念也逐漸被五族共和的新民族觀念取代。這種觀念的變化,適應了中國的國內外形勢,也給中國的疆域做了合理的法理解釋。

一,華夷之辨的民族觀念

在古代,黃河流域一帶的周人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周人將自己居住的地方稱為中原,或者中國,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而周邊的民族就被劃分為了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統稱為四夷。實際上,在周朝之前並無華夏和四夷的區別,如果按照周人的劃分,那麼如大禹本為西羌,商朝來源於東夷。但是周人的這種世界觀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和漢族總是將黃河流域一帶稱為“中國”,將其他的基本都貶斥為蠻夷。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不過這種觀念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得到了改變。鮮卑族建立北魏,統一中原之後,就將漢族建立的南朝稱為“島夷”,而將自己標榜為中國。後來的遼國、金國也同樣將自己標榜為中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國是地域色彩的名稱,還並非國家名稱。但是這種說法卻開始衝擊了華夏族、漢族倡導的華夷體系。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元朝時期,“中國”一詞首次成為了國名。元朝宗廟祭祀裡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均把國內的少數民族叫做“蠻夷”,把中原漢地稱為“中國”。然而元朝本身就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可能使用過去王朝的這一套,因此將元朝統治下的地方都稱為“中國”,元朝之外的叫做“蠻夷”。這個舉措,倡導王朝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國的民族,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忽必烈

但是中原漢地的人們卻遲遲沒有接受這個觀點。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意思就是把蠻夷趕走,恢復中國的統治。顯然朱元璋的民族觀念還停留在了華夷之辨的時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也不得不承認明朝繼承元朝的許多典章制度和大部分疆域的情況,因此也被迫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元璋卻將蒙古族排除在中華之外,將蒙古統一稱為“元入主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唐太宗的民族觀顯然比朱元璋的更英明


二,中國正式成為了祖國的名字

清朝入關後,也和元朝一樣,宣稱自己就是中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發佈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從清朝的文獻來看,並沒有將少數民族斥為“蠻夷”,而是將這些民族全部都納入中國的範圍內。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朝疆域


1688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尼布楚談判,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十分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是,清朝派遣的談判代表索額圖是冠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的稱呼。而在《尼布楚條約》中籤訂的國名並非是大清國,而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簽署於國際條約之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祖國的名稱。在此之前,我們叫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現在,全部統一叫做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清朝的入關必然會遭遇到中原漢地的抵抗。許多人堅持傳統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清朝就是滿意,而中國滅亡了。其軟骨文人錢謙益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話被日本的內藤湖南利用,經過改編成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雍正面對當時的華夷之辨理論,寫下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其中寫道“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認為所謂的蠻夷不過就是對落後的民族的貶斥,而實際上這些民族都屬於中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大義覺迷錄》:被埋沒的千古奇書

雍正皇帝的這種觀念成為了後來中國民族觀念的基礎。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遊牧民族的胸襟,他們並未沒有向過去的王朝一樣把和自己不同的民族排斥出去,而是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體系,將中國各大民族都包容在內。由於清朝皇帝的規定,到了清朝中期,帝國內部的老百姓都開始將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了。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乾隆


三,列強入侵下的中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中國開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內部的各族還能夠有你我之爭嗎?這時候,不管是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必須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時候就有了中國和西洋、東洋的區別了。1901年,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時代:先秦時代,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的時代;漢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國和亞洲各國競爭交流的時代;清朝後期以來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共同對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時代。1902年,梁啟超將中國民族改為中華民族,標誌著中國的民族觀念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梁啟超

不過,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利用了過去的華夷之辨來進行宣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企圖從內部瓦解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布了《告十八省豪傑書》。宣稱“支那”已經被滿洲所滅,企圖製造中國民族矛盾。除此之外,日本還將《揚州十日記》等失散已久的書籍傳播到中國,以激其中國內部的民族仇恨。後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日本傳來的《揚州十日記》極有可能是偽書。然而這本是確實在甲午戰爭之後對革命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1905年,以孫中山等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和當年朱元璋的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推翻清朝符合中國發展的潮流,而將清朝驅逐出中國,也就是狹隘的民族觀了,也不合符中國的根本利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此時,西方列強試圖肢解中國,如例如日本提出“使滿漢二族分為南北二國”,沙俄趁機煽動蒙古、 新疆獨立;英國則製造漢藏矛盾,企圖讓西藏獨立。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孫中山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孫中山馬上轉變了態度。他提出“凡屬於蒙、藏、青海悶胞, 在醬之受壓迫者,今皆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國家參政權。”隨後孫中山又提出了漢、滿、蒙、藏、回五大族應該平等,和平何處,維護中國的統一。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言論。1911年底,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談判,雙方達成了《滿、蒙、回、藏待遇條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為了南北方的共識。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發表宣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 即合漢、 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五族共和成為民國時期十分強調的標語

1912年2月,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在《清帝退位詔書》明確提出了“五族共和”,原文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清帝退位詔書》的頒佈,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合法繼承清朝的領土,從而使得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得以失敗。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內,中國雖然國力羸弱,但是西方列強也不可能隨意佔據中國的合法領土。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反應了中國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的深刻變化,也更加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清帝退位詔書


從驅除胡虜到五族共和:西方列強企圖瓦解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