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明”是怎麼回事,它真能拯救世界嗎?'

"

老詹小注:2008年至2013年,老詹曾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陽春3月,全國召開兩會,便要離職半月,一心一意開會。會議期間,大會祕書組會給委員發來若干材料,其中最有內容因而我也最感興趣的是“政協委員發言”。因政協委員大都是各界精英,思想比較解放,腦子滿是智慧,其發言大都富有新意,頗具見解。惜乎普通民眾在會外卻看不到。那天老詹靈機一動,突然想到,可不可以挑選一些精彩發言,稍稍作些編輯刪節,略加解讀後,公之於眾,讓更多讀者看到呢?說幹就幹,選出幾篇,發於博客,孰料竟大受歡迎!此事雖已過去多年,現在回頭看來,文章仍不過時,而且比較好看,故再選若干,刊發於此。

“東方文明”是怎麼回事,它真能夠拯救世界嗎?

——全國政協委員發言解讀

"

老詹小注:2008年至2013年,老詹曾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陽春3月,全國召開兩會,便要離職半月,一心一意開會。會議期間,大會祕書組會給委員發來若干材料,其中最有內容因而我也最感興趣的是“政協委員發言”。因政協委員大都是各界精英,思想比較解放,腦子滿是智慧,其發言大都富有新意,頗具見解。惜乎普通民眾在會外卻看不到。那天老詹靈機一動,突然想到,可不可以挑選一些精彩發言,稍稍作些編輯刪節,略加解讀後,公之於眾,讓更多讀者看到呢?說幹就幹,選出幾篇,發於博客,孰料竟大受歡迎!此事雖已過去多年,現在回頭看來,文章仍不過時,而且比較好看,故再選若干,刊發於此。

“東方文明”是怎麼回事,它真能夠拯救世界嗎?

——全國政協委員發言解讀

“東方文明”是怎麼回事,它真能拯救世界嗎?

近段時期,聽到一種說法,認為“西方文明”稱雄世界已經好幾百年,隨著資本主義的沒落和西方霸權主義的千瘡百孔,西方文明也將隨之江河日下,逐漸衰落,故,明日之天下,將是以中國儒學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乘勢而起,稱雄世界的時代。

此言乍一聞聽,覺得不無道理,內心深處,還頗有一點得意和沾沾自喜。說得對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嘿嘿,是該咱“東方文明”登上世界舞臺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真是這樣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何星亮委員有一發言《文化自覺與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說的正是此事,仔細讀來,非常精彩,令人腦洞大開。發言不但讓我們瞭解了中西方文明史,增長了見識,而且,對於“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關係的認識,較之過去也更為全面,更為深刻了。

不妨這麼說吧,何委員的發言,幾乎就是在給我們作一番關於“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關係的知識普及。

作者首先回溯了一百多年來,有關“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關係的多種理論:

第一種理論:“化西論”。

“化西論”主張用儒家文化拯救西方,或在儒家文化基礎上重建新的世界文明。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晚清的陳季同和辜鴻銘。他們都是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先驅,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用西文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將一個理想化的“文化中國”形象傳達給西方公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但他們站在極端愛國主義和民族自我中心主義的立場上,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完美無瑕,是值得全人類的景仰和學習的文化,西方文明瀕臨破產,中國文化才是拯救西方世界的靈丹妙藥

第二種理論:“西化論”。

“西化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陳序經和胡適等。陳序經認為,文化是不可分的整體,是一種系統,要學習西方,便要全盤照搬。因此,他的理論被稱為“全盤西化論”。胡適最初也主張全盤西化,後來認為“全盤西化”這個名詞有一點語病,因而改用“充分世界化”。

第三種理論:“新化西論”。

最近幾十年來,隨著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騰飛,部分海內外學者扯起儒家復興的大旗。尤其是西方金融危機以來,與百年前幾乎相同的“化西論”又出現了,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只有東方文化才能拯救人類。近些年來,“西化論”在知識界仍有部分支持者,但影響已經不大。而“新化西論”則成為近幾年來的一種思潮,影響社會各界。“新化西論”的主要觀點,有“西方文化末日”論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說法。這些說法,均源於文化循環論或稱文化輪迴論,即循環的文化週期論

文化循環論是怎麼回事呢?何委員在發言中介紹,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曾提出“五德終始論”,即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鄒衍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這可能是最早的社會文化循環論

19世紀末以來,俄羅斯文化哲學家丹尼拉維斯基及德國曆史哲學家斯賓格勒、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和一些日本學者,也曾先後提出了現代意義的文化循環論。他們認為,社會文化變遷是週期性的重複,文化或文明是有機體,如同人一樣,有少、壯、老、死的輪迴階段。任何文明或文化,都是一盛一衰,交互出現,依次更替,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丹尼拉維斯基(1822—1885年)在1869年出版的《俄羅斯和歐洲》一書中,認為文明週期約400—600年。文明的沒落,不在於外部的條件,而在於內部原因。

斯賓格勒(1880—1936年)於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則認為每一種文化大約有一千年左右的生命。近代西方文化至20世紀初已經出現了900年左右,所以它也應該很快衰亡了。他的書名《西方的沒落》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他預言,2000年到2200年期間,也許那時將出現更為優越的文化。

湯恩比在1934年至1954年陸續出版12卷本的《歷史研究》一書中,也認為一種文明經過一段成熟階段後就會產生一些危機,文明崩潰的原因是自殺,而非他殺。文明創造出來的精神果實,才具有永恆的價值。文明再生只有通過“轉形”——精神價值的提升,才有成功的希望。

日本學者岸根卓郎於1990年出版《文化論——文化興亡的法則》,認為東西文明的交替週期為每800年一次,每次交替的時間為100年,形成一個1600年為週期的雙螺旋結構的文明波。20世紀後半期至21世紀前半期的100年間,西方文明走向衰落,歷經800年的西方文明進入下一個800年的休眠期,而處於800年休眠期的東方文明將迎來黎明,進入800年的長久的活躍期。21世紀以後世界文明的先鋒將是日本,肩負著東方文明的重任。中國也將在21—29世紀的期間內創造出大文明。

日本歷史學家村山節於1999年出版《東西方文明沉思錄》,與岸根卓郎的“世界文明八百年週期說”類似,他也認為,2000年後的800年是東方的時代。21世紀,是東西文明衝突、融合與交替的時代,在這個世紀,美國仍然唱主角。21世紀以後,世界文明中心可能會從美國向西,轉移到東方的日本或中國。22世紀之後,將是東方文明的時代。(詹注:這些學者,或認為600年一個週期、900年一個週期,或者800年一個週期,中間還要交替100年……俺就奇了怪了,如此精確的替代週期,學者們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其依據是什麼呢?是他們腦子裡杜撰出來蒙外行的吧?顯然是後者!我有時想,其實,當一個“學者”也不難,先認定一種“理論”,推導出一套邏輯關係,再找出一些歷史故事和數據,從此咬緊不放,堅持數年,必成學者也。)

何委員認為,以上“文明循環論”,儘管信奉者甚眾,但它沒有科學根據,是站不住腳的,理由有二。

其一,文化或文明不是有機體,不像生物有機體一樣有生長、成熟和衰老的自然過程。

其二,文化或文明循環論與宗教信仰中的輪迴觀念相似,是一種信仰的、唯心的理論,是與現代科學精神不相容的。

何委員比較讚賞和推崇的是另一種理論——“文化自覺”理論

“文化自覺”理論是費孝通先生於1997年提出來的,他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

費先生把文化自覺歸結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理論要求每一種文化都要對自己的文化有高度的自覺,每一個民族或國家既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文化,也要善於欣賞他人的文化;彼此相互欣賞與尊重,和諧共處,最終會達到一致與融合。

費先生的這一理論,對於科學對待中西文化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何委員提出四點建議。

其一,要正確對待中西文化。

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要認識異文化,要判斷與解釋他人的行為與信仰,就一定要按照他們文化自身的傳統與經驗去解釋。我們既反對西方中心主義,也要反對東方中心主義。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鑑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復興和發展。

其二,要樹立中西文化共生共榮意識。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文化的形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人文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形象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邏輯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海納百川,兼收幷蓄,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其三,要創新傳統再造中華文化。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然而,精華容易丟失,而糟粕往往能長期保存。我們家鄉(廣東興寧)有句俗話:“學好三年,學壞三日”。這說明學習和繼承優秀傳統和品德很難,而各種陋俗卻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20世紀初來中國講學時,十分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併發揚光大。然而他在當時就提出疑問:“中國人的這些美德能留傳下去嗎?”(羅素:《中國問題》,秦悅譯,學林出版社)。不幸的是,當時羅素的擔憂成為現實。近一百年來,人們在批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之時,也拋棄了它的精華。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協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許多人身上已經看不到蹤影。尤其是在價值觀、倫理道德和為人做事等方面,更為明顯。善惡觀、是非觀、廉恥觀在許多人身上十分模糊。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價值失落,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唯利是圖;私慾膨脹,貪得無厭者大有人在。因此,必須科學認識現實中的文化,瞭解現狀。同時也要充分認識歷史上的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復興”不是“復舊”或“迴歸”,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吸收和借鑑國外文化精華,創新傳統,再造中國人的人格、國格,重塑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和為貴、民為邦本、憂樂圓融、天人合一等人文精神,使之於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其四,要修改中小學和大學教材。

要適當增加傳統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和人文精神內容,以及西方優秀文化中的有關內容。弘揚優秀傳統,復興中華文化,加強優秀傳統的教育是重要途徑之一。在傳統社會,優秀傳統的傳承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半個世紀以來,家庭教育逐步讓位於學校教育,而優秀傳統的又被視為“四舊”,因而大多數青少年沒有受過優秀傳統的教育。如果不在青少年中加強優秀傳統的教育,復興中華文化將是一句空話。

老詹以為,何委員的發言,資料詳實,論述精當,是難得的一份學習瞭解“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及教材。確實讓我們這些對中西文化比較知之甚少因而容易偏聽偏信的人,開了眼界,受到教益。其中關於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是“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是“外向型”文化;中國文化屬於“形象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邏輯思維型”文化;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等等論述,沒有大量資料的掌握和提練篩選,是斷斷總結不出來的。

文化這個東西,源遠流長,根深蒂固,深深根植於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千千萬萬民眾心底。它看似無形卻有形,隨時隨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和制約著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正因此,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對其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整理傳承,都是一項事關子孫後代千秋萬代大計的事業,切不可視同兒戲,更不可掉以輕心。

正基於此,筆者鄭重推薦大家閱讀何委員這個發言,對於中西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了解。這樣做,將有利於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都為弘揚中華文明、亦為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質而盡微薄之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