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總結的8個深度社會認知,看完才知有多給力!

宗教是我們的終極關懷,人類到何時都無法脫離。

——保羅·蒂裡希《信仰之動力》

人類的目標在於自由、誠實、富於責任心地生活於每一個時刻當中。

——羅洛·梅《人的自我尋求》

高人總結的8個深度社會認知,看完才知有多給力!

01

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們剛冒出來的想法基本上是不準確的。太多道德概念、固有偏見一下子把你的腦袋裹挾了,很容易喪失理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佛教講專注,但今天的每一個當下都被工具論和科技論的思維毀壞了。我們吃東西是為了吸取營養,不再知其美味;交談是為了生意,並不是為了交朋友;我們讀書是為了人前顯擺,多些話題的談資,並不是為了心靈的滋潤和境界的提升。

蘇格拉底幾千年前就說過,要認識你自己。找到自己,認識到今生的所愛,然後用盡全力去拼搏,去努力,這樣才能在你生命的晚年做到莞爾一笑,閉目無悔。

02

盲目的樂觀和相信並不可取。

當下很多人,不管現實狀況如何,相信簡單的進化論,相信美好的世界會從天而降,相信世界永遠都會有希望,未來總是好的。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沒有反思和質疑的盲目樂觀,是一種信仰的毒藥,只能毒害我們對世界的再認識。這種看似很好的廉價的樂觀主義是享樂主義的文化塑造出來的,根本無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站穩腳跟。對此,魯迅說,未來如何取決於我們對當下的所作所為,以及對現在的深刻且悲觀的認識。

說到對世界的認識,直覺很重要。每個人都有很好的直覺。它之所以變得遲鈍,是因為我們往往無視它的存在,心甘情願地把自己交給社會流行話語,最終淪為意見和表象的奴隸。

大多數人沉迷於對世界的淺顯認知中,只有極少數人看到了事實的真相。

03

認識到虛無並不是一件壞事。

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識到當代社會中的虛無和無聊,是很可悲的。他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根本不瞭解,你對社會、人生、世界等這些大背景完全沒有自己的認知,那活著跟螻蟻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一個人對世界沒有理解,對他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沒有理解,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處於當下時代,我們只有觀察並認識到虛無和空虛,才有可能承擔並克服它。比如說,認識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在這個前提下才可能去嘗試有意義的生活。

虛無主義將和存在主義一樣,持續受到人類的關注,受到心靈的質問和詰難。

高人總結的8個深度社會認知,看完才知有多給力!

04

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當今社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腐敗、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法制的不健全、環境汙染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簡單化的思維無濟於事,根本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一絲一毫。這些問題說到底,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是價值系統和世界觀的問題。在眾多社會表象的背後,是我們到底如何理解生命的問題,如何面對自己的慾望問題,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問題。一句話,最根本的還是人的覺醒問題。

自從人類的好奇心從天空移到了大地,人的問題就從來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05

樂觀需要自我強制。

好的樂觀是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假設。也就是說,即便你認為這個社會沒希望,你也得假設它有希望。這是一種終極性的道德勇氣,就如同你認為上帝不存在,但你必須得假設祂存在一樣。古人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保羅·蒂裡希說,人應該完全不顧“非存在”的威脅,去肯定自己的存在並賦予它意義。而在這方面,作家群體中的卡夫卡和加繆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

寧可做一個悲觀而痛苦的智者,也不做盲目樂觀而快樂的傻子。

06

真正的自由,在於對自己內在精神和外部世界的深層挖掘。

關於自由的定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和個人理解。大體上,我們這個社會普遍看重的是經濟和物質自由。現在流行的一個概念是財務自由,實際上就是擁有更多的金錢和資源。你有錢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往往是人們理解的一種淺顯且庸俗的表象,你在追求這種自由的過程中往往會被控制得更緊。當今社會的控制無處不在,就連一般的庸俗自由都很難實現,更別說高級的精神自由了。

真正的自由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要做到無名的欲求,放下各種對塵世願望的執念。追求個人的自由,前提是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對自我要有敏銳的省察力。真正的自由,在於對自己內在精神和外部世界的深層挖掘。

當你處於不自由的頂點或極端,你就能準確定義和感知自由之力。

高人總結的8個深度社會認知,看完才知有多給力!

07

現代人大都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厭煩。

人們之所以能夠忍受這種千篇一律的生活,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偶爾地爆發,或者至少認同他人的爆發。但這種爆發,凸顯的正是人們生活的無意義感與存在之荒謬感。

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物,他並不像橡樹籽長出橡樹那樣完全依靠自然本能,而是首先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能力的主體而存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宗教的衰落,當今世界已經處在一個哲學意義上的“祛魅”時代,人們的存在感正在面臨日益喪失的危險,心靈沒有寄託,精神沒有歸宿,人們的內心世界正處於一種極度空虛、無聊、焦慮和絕望的狀態。

現代人大都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厭煩。

08

沒有愛,人類將無法存活。

有批判者認為,人類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神經官能症,抑鬱症,以及人的種種其他心理疾病,表面上看是對環境的適應不良,而其實質,卻是一種逃避,是人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企圖逃避來自現實的或幻想的外在環境的威脅,其目的依然是為了保持自我精神的完整。

想要去除這些心靈疾病,就要還人以自由,即自己參與自己發展的能力,自己塑造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自由是自我意識的另一面,隨著人所獲得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多,他的選擇範圍和自由也會成比例地增加,自由和責任是相互成全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由,他就是機械的人,也就無需承擔責任,而如果一個人不能對自己負責,那我們就不能把自由給他。但是當一個人選擇了一條路,自由與責任這種夥伴關係就成了一個絕好的觀念,一個互相成全的對立與統一。在這條路上,除了自由,更重要的還有愛。

對此,蒂裡希說,沒有愛,人無法堅強,不能堅持,因為愛不是一種無足輕重的情感;它是生命的血液,是分離者重新團聚的力量。愛讓萬物聚合,化合,然後誕生新事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