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幼兒因家長未完成微信作業被老師“考慮轉園”, 謹防家長微信群扭曲教育生態

東方今報評論員 陳思

4月18日,濟源市民張華(化名)因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微信作業,不僅被老師在家長群裡通報,更是被老師直言,“適應不了,考慮轉園”。孩子父親沒有完成老師微信佈置的作業(應該是親子互動類),孩子父親講述孩子由不怎麼懂微信的爺爺奶奶帶著、詢問可否調整作業時間等,沒想到老師的回覆中竟然包含“適應不了、考慮轉園”的字眼。

濟源幼兒因家長未完成微信作業被老師“考慮轉園”, 謹防家長微信群扭曲教育生態

微信作業早已經是教育部門命令禁止的事物,原因是,微信作業經常會導致個別教師將批改作業的工作推到家長手中,甚至還會專門給家長佈置任務,從而“學校減負,家庭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新聞中的老師不僅佈置微信作業,似乎還軟威脅“適應不了,考慮轉園”確是有點過分。

微信作業已經是明令禁止的東西,這則新聞中,真正有意思的是這名老師“適應不了、考慮轉學”的霸氣。

但是此事反映的家長微信群的扭曲生態,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社群化運營的家長群,會不會把老師變成新的教育“獨裁者”?

濟源幼兒因家長未完成微信作業被老師“考慮轉園”, 謹防家長微信群扭曲教育生態

早年時候的校園生態只是學生間的競爭,只有在家長會、老師家訪、“叫家長”,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和家長才會正式碰面。像我們那一代,孩子上了半學期家長還不知道老師的名字都是常有的事。但是現在家長班級微信群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教育生態——教育資源的競爭擴大到了家長群體。

家長微信群,成了一個每時每刻都在召開的家長會。而微信群裡的家長間,也無形存在了一種競爭關係,生怕因為自己回覆信息不及時、回覆語氣不柔軟、響應速度不迅速,影響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形象,進而導致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冷落。或者無所不用其極的討好老師為孩子爭取教育資源。由這場“資源戰爭”引發的奇葩事件簡直層出不窮。家長群催生教育“獨裁者”這句話或許誇張,但是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現實。

濟源幼兒因家長未完成微信作業被老師“考慮轉園”, 謹防家長微信群扭曲教育生態

現在只要微信群里老師一發什麼,家長們就迅速蓋樓點贊、排隊誇獎。南寧一小學生家長微信群,有騙子將自己的微信名和頭像改成和班主任一樣的,然後說“學校通知交資料費70元……”沒想到僅半個小時的時間,就有26位家長被騙了1820元。想到以前老師讓我們回家問家長要資料費,都會把費用用途交代的清楚,家長在得知後也會自覺核實一下。沒想到現在“班主任”一個沒頭沒尾的“收資料費”就有這麼多家長瞬間響應。不難揣測家長們的心理活動: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問東問西顯得自己不信任老師,說不定還會被移除群聊!

濟源幼兒因家長未完成微信作業被老師“考慮轉園”, 謹防家長微信群扭曲教育生態

有媒體報道,孩子十二點還在做作業,於是家長在微信群質疑為什麼孩子在夜裡十二點孩子做作業,沒想到老師一氣之下把家長移出了群聊,並在群裡說:“這家長已經被請出去了,還有那個想出去的?”聽這威風凜凜的口氣,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穿越到了中世紀去叩見大帝。

說句玩笑話,也有比微信群里老師更威風的人物,比如成都的家長李某因女兒座位問題在群裡讓老師當著群裡師生的面給自己的女兒道歉,並質問:“你對嚴書記的女兒說這話是什麼意思!!!”隨後,在群裡宣稱老師已被開除。然後,輿情發酵,嚴書記就被調查出嚴重違紀落馬了。

除了上面這種不良風氣外,甚至家長微信群中還出現了“家長湊錢給老師買手機”、“老師幫姐姐賣紅糖”等變相行賄受賄的怪現象,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當然我對教育工作者懷有無比的敬意,我父母就是家鄉中學的老師,負責、清貧卻精神富有。我也相信通訊技術的發展,把家長與學校聯繫得更加緊密,有利於溝通學生的在校情況。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管理機制,班級群裡“家長們的戰爭”只會愈演愈烈,校園裡的教育生態也將會被慢慢腐蝕。

說句玩笑話:我們這一代的中青年還真是累,小時候回家做作業家長看電視,有孩子了陪孩子完成微信作業,父母還是在看電視。20多年了,做作業的,還是我們這一批人……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東方今報】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