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
"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曾榮獲“中國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縣”、“河北省經濟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曾榮獲“中國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縣”、“河北省經濟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一、歷史沿革

1、東漢章帝置廣宗縣,治今威縣東,屬鉅鹿郡。隋仁壽元年(601年)廣宗縣更名宗城縣,屬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複名廣宗縣,屬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縣。

2、宋屬大名府。金置洺水縣,屬洺州。蒙古初宗城縣省入洺水縣,並徙洺水縣治今址,屬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遙隸治今井陘的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間洺水縣省入威州,屬廣平路。

"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曾榮獲“中國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縣”、“河北省經濟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一、歷史沿革

1、東漢章帝置廣宗縣,治今威縣東,屬鉅鹿郡。隋仁壽元年(601年)廣宗縣更名宗城縣,屬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複名廣宗縣,屬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縣。

2、宋屬大名府。金置洺水縣,屬洺州。蒙古初宗城縣省入洺水縣,並徙洺水縣治今址,屬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遙隸治今井陘的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間洺水縣省入威州,屬廣平路。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3、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為威縣,屬廣平府。清因之。

4、1913年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

5、1949年屬邢臺專區,1958年屬邯鄲專區,同年併入南宮縣。1961年復設威縣,屬邢臺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3年劃歸邢臺市。

二、風景名勝

"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曾榮獲“中國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縣”、“河北省經濟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一、歷史沿革

1、東漢章帝置廣宗縣,治今威縣東,屬鉅鹿郡。隋仁壽元年(601年)廣宗縣更名宗城縣,屬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複名廣宗縣,屬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縣。

2、宋屬大名府。金置洺水縣,屬洺州。蒙古初宗城縣省入洺水縣,並徙洺水縣治今址,屬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遙隸治今井陘的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間洺水縣省入威州,屬廣平路。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3、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為威縣,屬廣平府。清因之。

4、1913年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

5、1949年屬邢臺專區,1958年屬邯鄲專區,同年併入南宮縣。1961年復設威縣,屬邢臺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3年劃歸邢臺市。

二、風景名勝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1、清真寺。位於威縣縣城內黃街中段西側,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由時任威州知州王伯大攜黃阿訇所建,是邢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縣是全市最大的回族群眾聚居地,黃街清真寺也是邢臺市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對於研究元代威縣的社情民俗以及伊斯蘭教傳入經過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

2、定陵。位於縣城西北2公里洺州鎮大高廟村西360米處,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陵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後,今仍保存下來臺高15米、直徑54米的陵墓實屬不易。對於研究西漢晚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狀況及威縣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和利用價值。

"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曾榮獲“中國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縣”、“河北省經濟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一、歷史沿革

1、東漢章帝置廣宗縣,治今威縣東,屬鉅鹿郡。隋仁壽元年(601年)廣宗縣更名宗城縣,屬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複名廣宗縣,屬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縣。

2、宋屬大名府。金置洺水縣,屬洺州。蒙古初宗城縣省入洺水縣,並徙洺水縣治今址,屬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遙隸治今井陘的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間洺水縣省入威州,屬廣平路。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3、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為威縣,屬廣平府。清因之。

4、1913年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

5、1949年屬邢臺專區,1958年屬邯鄲專區,同年併入南宮縣。1961年復設威縣,屬邢臺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3年劃歸邢臺市。

二、風景名勝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1、清真寺。位於威縣縣城內黃街中段西側,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由時任威州知州王伯大攜黃阿訇所建,是邢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縣是全市最大的回族群眾聚居地,黃街清真寺也是邢臺市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對於研究元代威縣的社情民俗以及伊斯蘭教傳入經過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

2、定陵。位於縣城西北2公里洺州鎮大高廟村西360米處,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陵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後,今仍保存下來臺高15米、直徑54米的陵墓實屬不易。對於研究西漢晚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狀況及威縣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和利用價值。

河北威縣----歷史上人才輩出

3、義和團運動紀念館。位於威縣城關。規劃面積150畝,距邢臺77公里,現有義和廣場、紀念館、趙三多故居、紀念碑、墓地、“義和團議事廳”和部分文物。

三、著名人物

1、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臺市威縣 )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封為蕭國公、魯國公,追贈為中書令。著有《範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2、賈待問(1533 —1602)字學叔,別號舂容,邢臺威縣城內人,隆慶二年( 1568 )進士,歷任知縣、知府、布政使、巡撫等職。因其曾受封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威縣人習稱他為“賈都堂”。

3、任仲夷(1914.9—2005.11),原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梨園屯鎮西小莊村人,1935年參加革命,1936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4、趙三多(1841-1902),義和團首領。直隸威縣(今河北省邢臺威縣)沙柳寨人。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稱“趙老祝”。

5、劉傑,原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生於1915年2月,張營鄉邵莊村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當選為中顧委委員。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