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湭河是由清水河,稠水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清水河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稠水河發源於石鼓山南。因經地為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

清代張端這樣描寫湭河川與它兩岸景色:“兩崖橫亙,一水中穿。逶迤而來,將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夾岸桃李,春日爭媚。數灣蘆葦,秋末飛花。入夏,則香秔滿地;經冬,則翠柏參天。黃鸝鳴乎碧柳,白鷺戲乎紅蓮。舍旁秧馬水,村邊楊柳煙。無限紅蜻蜒,幾處白菡萏。”

幾百年前湭河川兩岸有著莽莽蒼蒼的森林和竹林,林中有飛奔的動物,河灘有著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沿河可自流灌溉,種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最寬闊的花園川有著大片的稻田,出產糯米是當地名產(花園川易種稻《渭南志》)。水獐和竹鼠繁衍。竹鼠以竹為食,水獐伴水生活,這樣景象令人遐想聯翩。

"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湭河是由清水河,稠水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清水河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稠水河發源於石鼓山南。因經地為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

清代張端這樣描寫湭河川與它兩岸景色:“兩崖橫亙,一水中穿。逶迤而來,將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夾岸桃李,春日爭媚。數灣蘆葦,秋末飛花。入夏,則香秔滿地;經冬,則翠柏參天。黃鸝鳴乎碧柳,白鷺戲乎紅蓮。舍旁秧馬水,村邊楊柳煙。無限紅蜻蜒,幾處白菡萏。”

幾百年前湭河川兩岸有著莽莽蒼蒼的森林和竹林,林中有飛奔的動物,河灘有著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沿河可自流灌溉,種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最寬闊的花園川有著大片的稻田,出產糯米是當地名產(花園川易種稻《渭南志》)。水獐和竹鼠繁衍。竹鼠以竹為食,水獐伴水生活,這樣景象令人遐想聯翩。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水經注》酈道元還提到因為湭河流域景色優美秦漢均在此設立宮殿(秦步高宮與漢步壽宮),《元和郡縣誌》記載隋煬帝常去洛陽,就在大業二年修建了崇業宮(縣東十五里)。《兩京道里記》中說唐明皇李隆基因為覺得長安和洛陽相距太遠,也在湭河流域修建宮殿,並以黑龍飲渭河水取名為游龍宮。可見當時湭河川十分秀麗,否則帝王不會在此修建這麼多宮殿。要是皇帝看到光禿禿山,乾涸河床,連口水都難喝到,肯定沒有興致住下,還要狠狠處罰負責選址官員。

湭河也與很多著名人物相關,北宋名臣宋璫就是渭南湭河川人。他官至監察御史、陝西轉運使。江南大飢,朝廷派他主持江南賑饑事宜。他帶病在四鄉賑濟饑民。死於任上。宋璫為官30多年,從不過問家事,史稱“清儉”。他的積蓄,就是萬卷藏書,為鄉里所稱讚。明代渭南著名學者史記事創辦正學書院也在湭河岸邊。

"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湭河是由清水河,稠水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清水河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稠水河發源於石鼓山南。因經地為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

清代張端這樣描寫湭河川與它兩岸景色:“兩崖橫亙,一水中穿。逶迤而來,將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夾岸桃李,春日爭媚。數灣蘆葦,秋末飛花。入夏,則香秔滿地;經冬,則翠柏參天。黃鸝鳴乎碧柳,白鷺戲乎紅蓮。舍旁秧馬水,村邊楊柳煙。無限紅蜻蜒,幾處白菡萏。”

幾百年前湭河川兩岸有著莽莽蒼蒼的森林和竹林,林中有飛奔的動物,河灘有著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沿河可自流灌溉,種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最寬闊的花園川有著大片的稻田,出產糯米是當地名產(花園川易種稻《渭南志》)。水獐和竹鼠繁衍。竹鼠以竹為食,水獐伴水生活,這樣景象令人遐想聯翩。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水經注》酈道元還提到因為湭河流域景色優美秦漢均在此設立宮殿(秦步高宮與漢步壽宮),《元和郡縣誌》記載隋煬帝常去洛陽,就在大業二年修建了崇業宮(縣東十五里)。《兩京道里記》中說唐明皇李隆基因為覺得長安和洛陽相距太遠,也在湭河流域修建宮殿,並以黑龍飲渭河水取名為游龍宮。可見當時湭河川十分秀麗,否則帝王不會在此修建這麼多宮殿。要是皇帝看到光禿禿山,乾涸河床,連口水都難喝到,肯定沒有興致住下,還要狠狠處罰負責選址官員。

湭河也與很多著名人物相關,北宋名臣宋璫就是渭南湭河川人。他官至監察御史、陝西轉運使。江南大飢,朝廷派他主持江南賑饑事宜。他帶病在四鄉賑濟饑民。死於任上。宋璫為官30多年,從不過問家事,史稱“清儉”。他的積蓄,就是萬卷藏書,為鄉里所稱讚。明代渭南著名學者史記事創辦正學書院也在湭河岸邊。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而今日湭河不僅沒有了昔日秀美,而且在大部分地段,人們看到的是河道乾枯,汙水橫流,雜草叢生。現在湭河流域水量偏少,看不見森林,這和人類大規模砍伐南塬森林是離不開的。如果沒有森林,遇到大雨,水分得不到涵養,雨水迅速流失殆盡,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而森林存在則可以涵養水分,使水慢慢流出,河流常年有水,不至於乾涸。

南塬森林大規模破壞時間正值清代康乾盛世,自美洲作物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特別是乾隆六年(1741)取消山禁後,一有災害關中、河南等地饑民,攜帶家室來南山種地開墾者絡繹不絕。結棚滿山樑成了“棚民”,《陝西森林志》就載:“深山邃谷,到處有人,寸地皆耕,尺水可灌。”棚民除焚山毀林開墾外,還出賣林木,或者被僱作勞力採伐森林。另外山區還有不少冶煉場(制鐵鍋、農具)、木炭窯、造紙作坊等,對森林資源進行掠奪性採伐。出現了“伐木焚林數十年,山川頓使失真面”的局面,史書就載“南北兩山老林,皆墾伐殆盡”,《臨渭區水利志》也載:“乾隆以後,人口不斷增長,毀林開荒,使南塬溝壑區次生林砍伐殆盡”、“至民國末年除人們自己種植少數林木,及深山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外,兩塬、渭北廣大區域天然森林已不復存在。”昔日秀美景象蕩然無存,人們只看到光禿禿山。

"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湭河是由清水河,稠水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清水河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稠水河發源於石鼓山南。因經地為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

清代張端這樣描寫湭河川與它兩岸景色:“兩崖橫亙,一水中穿。逶迤而來,將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夾岸桃李,春日爭媚。數灣蘆葦,秋末飛花。入夏,則香秔滿地;經冬,則翠柏參天。黃鸝鳴乎碧柳,白鷺戲乎紅蓮。舍旁秧馬水,村邊楊柳煙。無限紅蜻蜒,幾處白菡萏。”

幾百年前湭河川兩岸有著莽莽蒼蒼的森林和竹林,林中有飛奔的動物,河灘有著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沿河可自流灌溉,種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最寬闊的花園川有著大片的稻田,出產糯米是當地名產(花園川易種稻《渭南志》)。水獐和竹鼠繁衍。竹鼠以竹為食,水獐伴水生活,這樣景象令人遐想聯翩。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水經注》酈道元還提到因為湭河流域景色優美秦漢均在此設立宮殿(秦步高宮與漢步壽宮),《元和郡縣誌》記載隋煬帝常去洛陽,就在大業二年修建了崇業宮(縣東十五里)。《兩京道里記》中說唐明皇李隆基因為覺得長安和洛陽相距太遠,也在湭河流域修建宮殿,並以黑龍飲渭河水取名為游龍宮。可見當時湭河川十分秀麗,否則帝王不會在此修建這麼多宮殿。要是皇帝看到光禿禿山,乾涸河床,連口水都難喝到,肯定沒有興致住下,還要狠狠處罰負責選址官員。

湭河也與很多著名人物相關,北宋名臣宋璫就是渭南湭河川人。他官至監察御史、陝西轉運使。江南大飢,朝廷派他主持江南賑饑事宜。他帶病在四鄉賑濟饑民。死於任上。宋璫為官30多年,從不過問家事,史稱“清儉”。他的積蓄,就是萬卷藏書,為鄉里所稱讚。明代渭南著名學者史記事創辦正學書院也在湭河岸邊。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而今日湭河不僅沒有了昔日秀美,而且在大部分地段,人們看到的是河道乾枯,汙水橫流,雜草叢生。現在湭河流域水量偏少,看不見森林,這和人類大規模砍伐南塬森林是離不開的。如果沒有森林,遇到大雨,水分得不到涵養,雨水迅速流失殆盡,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而森林存在則可以涵養水分,使水慢慢流出,河流常年有水,不至於乾涸。

南塬森林大規模破壞時間正值清代康乾盛世,自美洲作物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特別是乾隆六年(1741)取消山禁後,一有災害關中、河南等地饑民,攜帶家室來南山種地開墾者絡繹不絕。結棚滿山樑成了“棚民”,《陝西森林志》就載:“深山邃谷,到處有人,寸地皆耕,尺水可灌。”棚民除焚山毀林開墾外,還出賣林木,或者被僱作勞力採伐森林。另外山區還有不少冶煉場(制鐵鍋、農具)、木炭窯、造紙作坊等,對森林資源進行掠奪性採伐。出現了“伐木焚林數十年,山川頓使失真面”的局面,史書就載“南北兩山老林,皆墾伐殆盡”,《臨渭區水利志》也載:“乾隆以後,人口不斷增長,毀林開荒,使南塬溝壑區次生林砍伐殆盡”、“至民國末年除人們自己種植少數林木,及深山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外,兩塬、渭北廣大區域天然森林已不復存在。”昔日秀美景象蕩然無存,人們只看到光禿禿山。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今南山倘若爆發山洪,不留緩和,將勢不可擋直接向下遊撲去,修建於1963年的湭河水庫,運行時間已經五十年,淤積比較嚴重。湭河水庫已難容納更多庫容,抵禦洪水能力有限。 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間,全省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天氣,渭河下游及南山支流發生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這次暴雨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湭河堤防經受巨大考驗,湭河川中建築、田地在這次洪災中基本被一掃而空。

所幸我們政府注意到這些問題,《退耕還林條例》已經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臨渭區開始執行“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湭河源頭及其兩側、湭河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耕地,在退耕還林規劃中得到優先安排。經過十餘年改造,兩塬水土流失現象得以遏制,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野豬,獐子等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重新出現。

"

湭河全長40.4公里,貫穿臨渭區南北,一道湭河川把南部山區分成東崇凝塬、西陽郭塬兩塬。湭河是臨渭區南山最主要的河流,清代張端就稱“南山一帶,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湭為大。”渭南建城依託就是湭河(湭河清,渭水濁不易直接使用)。在遠古人們擇水而居,渭南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基本發現在湭河上游,這充分證明湭河數千年來是養育渭南兒女的母親河。這條河至今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深深的和臨渭區三十萬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湭河是由清水河,稠水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清水河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稠水河發源於石鼓山南。因經地為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

清代張端這樣描寫湭河川與它兩岸景色:“兩崖橫亙,一水中穿。逶迤而來,將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夾岸桃李,春日爭媚。數灣蘆葦,秋末飛花。入夏,則香秔滿地;經冬,則翠柏參天。黃鸝鳴乎碧柳,白鷺戲乎紅蓮。舍旁秧馬水,村邊楊柳煙。無限紅蜻蜒,幾處白菡萏。”

幾百年前湭河川兩岸有著莽莽蒼蒼的森林和竹林,林中有飛奔的動物,河灘有著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沿河可自流灌溉,種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最寬闊的花園川有著大片的稻田,出產糯米是當地名產(花園川易種稻《渭南志》)。水獐和竹鼠繁衍。竹鼠以竹為食,水獐伴水生活,這樣景象令人遐想聯翩。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水經注》酈道元還提到因為湭河流域景色優美秦漢均在此設立宮殿(秦步高宮與漢步壽宮),《元和郡縣誌》記載隋煬帝常去洛陽,就在大業二年修建了崇業宮(縣東十五里)。《兩京道里記》中說唐明皇李隆基因為覺得長安和洛陽相距太遠,也在湭河流域修建宮殿,並以黑龍飲渭河水取名為游龍宮。可見當時湭河川十分秀麗,否則帝王不會在此修建這麼多宮殿。要是皇帝看到光禿禿山,乾涸河床,連口水都難喝到,肯定沒有興致住下,還要狠狠處罰負責選址官員。

湭河也與很多著名人物相關,北宋名臣宋璫就是渭南湭河川人。他官至監察御史、陝西轉運使。江南大飢,朝廷派他主持江南賑饑事宜。他帶病在四鄉賑濟饑民。死於任上。宋璫為官30多年,從不過問家事,史稱“清儉”。他的積蓄,就是萬卷藏書,為鄉里所稱讚。明代渭南著名學者史記事創辦正學書院也在湭河岸邊。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而今日湭河不僅沒有了昔日秀美,而且在大部分地段,人們看到的是河道乾枯,汙水橫流,雜草叢生。現在湭河流域水量偏少,看不見森林,這和人類大規模砍伐南塬森林是離不開的。如果沒有森林,遇到大雨,水分得不到涵養,雨水迅速流失殆盡,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而森林存在則可以涵養水分,使水慢慢流出,河流常年有水,不至於乾涸。

南塬森林大規模破壞時間正值清代康乾盛世,自美洲作物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特別是乾隆六年(1741)取消山禁後,一有災害關中、河南等地饑民,攜帶家室來南山種地開墾者絡繹不絕。結棚滿山樑成了“棚民”,《陝西森林志》就載:“深山邃谷,到處有人,寸地皆耕,尺水可灌。”棚民除焚山毀林開墾外,還出賣林木,或者被僱作勞力採伐森林。另外山區還有不少冶煉場(制鐵鍋、農具)、木炭窯、造紙作坊等,對森林資源進行掠奪性採伐。出現了“伐木焚林數十年,山川頓使失真面”的局面,史書就載“南北兩山老林,皆墾伐殆盡”,《臨渭區水利志》也載:“乾隆以後,人口不斷增長,毀林開荒,使南塬溝壑區次生林砍伐殆盡”、“至民國末年除人們自己種植少數林木,及深山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外,兩塬、渭北廣大區域天然森林已不復存在。”昔日秀美景象蕩然無存,人們只看到光禿禿山。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今南山倘若爆發山洪,不留緩和,將勢不可擋直接向下遊撲去,修建於1963年的湭河水庫,運行時間已經五十年,淤積比較嚴重。湭河水庫已難容納更多庫容,抵禦洪水能力有限。 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間,全省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天氣,渭河下游及南山支流發生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這次暴雨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湭河堤防經受巨大考驗,湭河川中建築、田地在這次洪災中基本被一掃而空。

所幸我們政府注意到這些問題,《退耕還林條例》已經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臨渭區開始執行“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湭河源頭及其兩側、湭河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耕地,在退耕還林規劃中得到優先安排。經過十餘年改造,兩塬水土流失現象得以遏制,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野豬,獐子等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重新出現。

渭南湭河,流淌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僅湭河上游得以改造,湭河在城區面貌也有很大變化。湭河綜合治理橡膠壩工程在湭河城區段建成三道橡膠壩。三道橡膠壩總蓄水量21.48萬立方米,形成水面總長度1830米,水面總面積15.72萬平方米。兩岸都有親水平臺,還有可通公園兩岸的步行橋。 湭壩內的蓄水使用的是城市汙水經過處理後的中水,集防汛與景觀功能於一體。這不僅為城區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對改善城區人居環境有重要作用。

祝願養育渭南兒女的湭河越來越美,昔日“竹木蒼鬱,比之小江南”的景色得以重現。(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作者:田曉強【看完記得關注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