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目前共計10類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被納入鼓勵社會投資範疇,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正成為下一波投資浪潮中的“寵兒”。健康界為您詳解其中投資機會。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正成為下一波投資浪潮中的“寵兒”。據健康界不完全統計,近3個月來,僅僅佈局設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上市公司就有5家。金域檢驗便是其中之一,其IPO申請已獲證監會通過,股票於今日上市發售。

資本密集進入到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領域,與政策的利好不無關係。8月10日,國家衛計委宣佈,將新增5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以及中小型眼科醫院。

實際上,早在2016年底,國家衛計委就相繼發佈了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及安寧療護中心的基本標準及管理規範。至此,共計10類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被納入鼓勵社會投資範疇。

僅時隔8個月,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相繼被推向市場,允許引入社會力量舉辦,這些動作背後又有何深意?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公開表示,中國醫療服務的需求比較旺盛,需要為社會力量辦醫開拓發展空間,培育健康產業的新型業態。

穩中有進

與傳統公立醫院的醫學檢驗科不同,包括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在內的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具有獨立的法人資質,將獨立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推動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建立,一方面是為了引入社會資源,緩解基層輔助科室專業人員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是為了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同時,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還可以分流一大部分大醫院的常規檢查患者,有助於構建結構優化、分工合理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

囿於資源集中和便於質控等優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在一些歐美國家已有相對成熟的運營和管理經驗。僅以美國的血透中心市場為例,援引廣證恆生的研究數據,截至2016年底,醫院的血透中心僅佔據24%的市場份額,而獨立的第三方血透中心則佔據76%的市場份額。

近年來,我國開始陸續出臺系列文件探索推行這一模式。早在2013年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鼓勵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設立就被提上日程。而2015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更是明確提出探索設置區域性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國務院發佈的相關文件)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國家衛計委發佈的相關文件)

各地也在積極參與、酌情下發文件主動探索。隨著國家衛計委的《關於修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以及獨立醫療機構設置管理規範的出臺,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在法律、管理層面都有了明確規定。政策壁壘逐漸打破,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逐漸降低。

入局者眾

國家及地方政策對於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開放,使得上述細分市場領域熱鬧起來。各路資本紛紛展開佈局,試圖尋求新的增長極。

以國內血液透析市場為例。據東方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約有血透中心3637個,其中公立醫院設有2300多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另外,血透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有接近600多個縣沒有血液透析中心。

稀缺的血透中心對於中國龐大的患者人群來說嚴重供不應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腎病、糖尿病患者將不斷增加,預計中國將需要3萬家血透中心。這些缺口對於社會資本來說均是不錯的機會。

健康界梳理髮現,率先在該領域展開佈局的一般為醫藥器械公司,比如體量較大的上市公司寶萊特、威高股份、新華醫療等。企業延伸產業鏈到下游,一方面希望獲得終端資源,推動自身器械和耗材的投放和銷售;另一方面,“兩票制”、“營增改”新政在全國的推廣,使得相關廠商利潤空間壓縮,不得不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今年初,A股上市公司華夏醫療宣佈以1.25億元收購佳維貿易qixia的血液透析治療中心;同月,維力醫療也宣佈出資千萬元設立孫公司,在廣州新建血液透析中心;6月,常山醫藥宣佈將在涿州和雄安周邊佈局血液透析中心。

國內藥械公司紛紛佈局的同時,國外產業巨頭也來內地分食蛋糕。近日,德國醫療保健公司費森尤斯與雲南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計劃未來3-5年內,在雲南建立20-25家血液透析中心。

獨立血液透析中心之所以受到資本熱捧,原因之一在於其可複製性強。充足的資金,加上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複製大量的連鎖中心。

連鎖化將成趨勢

對於上述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發展方向,國家衛計委也已指明,即連鎖化、集團化發展。如此,不僅有利於質量控制,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全國連鎖化、幫助企業構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已成為行業內有效的競爭策略。

以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為例。目前國內第三方檢驗第一梯隊有金域檢驗、迪安診斷、艾迪康、高新達安四家企業,共佔有80%以上的市場份額。涉足企業競爭激烈,紛紛跑馬圈地,試圖佔據主導權。截至2016年底,金域檢驗和迪安診斷在數量上分別突破30家,基本實現對全國各省份的覆蓋佈局。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數據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截至2016年底)

其中,達安基因以及迪安診斷先後於2004年和2011年完成上市,走上資本化道路。金域檢驗的IPO申請通過證監會,已於今日上市發售新股。先行者有了新的融資渠道和造血能力,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或將繼續保持寡頭壟斷的局面。

再來看健康體檢領域。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後,穩坐第三方體檢市場第一寶座,與愛康國賓形成二虎並立局面。民生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民營體檢市場份額佔比不足20%,預計到2020年將提升至23.1%,市場規模可達到586億元,仍有極大發展潛力。

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投資潮來臨 後來者機會幾何

(數據來源:民生證券研究院,截至2016年底)

第三方健康體檢領域已然形成寡頭之勢。站穩腳跟的美年大健康和愛康國賓將繼續鞏固現有優勢進一步擴張。其他資本再想進入並非易事,但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依舊藍海一片。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社會資本進入到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現有醫療體系和政策背景下,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醫保接入速度仍相對滯後,不利於提升其對患者的吸引力。此外,醫院是否承認第三方檢驗報告也很關鍵。對於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來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內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國家衛計委日前公佈新十項工作規劃,其中包括支持合資合作設立診所、進一步開放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的設置等。健康界聚焦該話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此文為系列報道的第三篇。點擊鏈接看專題文章:《支持合資合作診所 國家衛計委公佈十項工作規劃》 《市場價值攀升 10類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會是誰的最愛?》)

來源 健康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