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引言: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者,同時他還是20世紀歐美新詩理論的先驅,被譽為“第一位現代詩人”。在楊德豫先生翻譯的《華茲華斯詩歌精選集》中,主要將其詩作分為了童年、眷愛之情、幻想、想象、紀行以及民族等部分。除去關於民族獨立和自由的詩外,華茲華斯的詩可以大體分為兩類,即關於童年的詩和關於自然的詩。華茲華斯以湖畔詩人的身份聞名於世,普通讀者多對其謳歌自然的詩作有所瞭解,但對於其歌頌童心的詩作少有耳聞。今天筆者就華茲華斯兒童觀的核心理論“兒童乃是成人之父”對童心問題展開討論。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華茲華斯

一、華茲華斯: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兒童乃是成人的父親

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陰

自始至終貫穿著天然的孝敬

這首詩樸素清新、自然流暢,是華茲華斯本人詩歌理論的踐行之作(拋棄華麗辭藻,用人們真正的語言)。華茲華斯以見到彩虹時的心情入手,繼而說明這種狀態應該保持一生,否則生不如死;為什麼失去了見到彩虹時的激動心情會生不如死呢?因為“兒童乃是成人的父親”。或許有讀者會認為這句詩邏輯不通大逆不道,因為成人是兒童的父親這個事實是不容辯駁的。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但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看,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兒童是成為大人的基石。而人的存在實則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那就是不停地殺死過去的自己,以換來一個新的自我。兒童的純真之心,自然也在這一過程中被殺死了。很多人回首往事時,往往會自嘲一句“終究還是變成了自己最不想變成的那種人”。過去的自己哪裡去了?答案顯而易見,被自己丟棄了。如果能從始至終保持一份童心,或許就不會丟失過去的自己。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因為時間的流逝,人必然要告別童年。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童年時代,但我們能保持一顆純真之心。所以在詩的結尾,華茲華斯寫道:我一世光陰,自始至終貫穿著天然的孝敬。這句詩與“兒童乃是成人之父”相對應,意為成人要向兒童尊重成人一樣去尊重童心、尊重兒童。

二.彌爾頓的《失樂園》和《復樂園》

兒童引導成人

像晨光引導白晝

這兩行詩出自彌爾頓的《復樂園》,華茲華斯的“兒童乃是成人之父”這一觀念正是出自於此。彌爾頓是華茲華斯極為崇拜的詩人,在《倫敦,1802 年》這首詩中,華茲華斯曾將對彌爾頓的崇敬之情表露無遺: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華茲華斯痛呼英國成了死水汙地,需要彌爾頓帶來良風、美德、自由和力量。華茲華斯何以認為彌爾頓身上具有這種救世力量呢?這得從彌爾頓的兩部偉大史詩《失樂園》與《復樂園》說起。

《失樂園》講述的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受撒旦引誘墮落而被逐出樂園的故事,揭示了基督教“原罪”觀念。《復樂園》用耶穌戰勝撒旦種種誘惑而恢復樂園的故事,表達了人類如果能完善自身品格得到拯救的觀點。這兩部史詩宗教色彩濃厚,核心話題為人類的墮落和救贖。救贖論是一個關於基督如何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問題,是基督教的教義神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基督救贖

《失樂園》和《復樂園》在內容和思想上有著明顯的一致性,講述的都是人類該如何抵抗誘惑的問題。但二者在抵抗的方式上又存在著一些差異,《失樂園》傾向於用理性戰勝慾望,而《復樂園》傾向於消除慾望。

回到彌爾頓所說的“兒童引導成人”這句詩,此處的“兒童”說的應當是人類的兒童時代,即未偷嚐禁果前的夏娃與亞當。那時的他們思想是渾沌而矇昧的,但也因此而純潔。在《莊子》中,有諸多寓言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如渾沌之死、泰氏之治等。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未開七竅前的渾沌,其實就是偷食禁果前的亞當和夏娃。而禁果之於亞當夏娃,就像儵與忽之於渾沌。渾沌之死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終結,就像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三、華茲華斯兒童觀的現代啟示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發現彌爾頓是在基督教義的基礎上談論救贖問題的,他的“兒童”指向的是對上帝純潔的信仰之心。而華茲華斯的童年觀中並非以神性為主導,他的“兒童”指的是個體生長過程中童年時代的人。華茲華斯注意的是原本純善的人性,這跟盧梭相一致。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盧梭

在《愛彌爾》中,盧梭曾這樣寫道:

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能得到自然的幫助。

這其實是一種人性本善的觀點,同時也注意到了人類後天的墮落。從兒童到成人的過程中,社會環境必定侵害人與生俱來的純真之心,人的成長必定伴隨著墮落。而華茲華斯認為,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便是一種極大的墮落。因為失去了對自然的關注,人類便將注意力轉向權力、財富身上,又因為將注意力集中在權力和財富身上,人對自然的感知力變得越來越弱。在《麻雀窩》中,華茲華斯曾這樣寫道:

從彌爾頓到華茲華斯,為何詩人們都堅信“兒童乃是成人之父”

華茲華斯認為妹妹多蘿茜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比自己更加敏銳,他的觀察更加細緻,體會更加精微。華茲華斯在妹妹的引導下,加深了對事物的理解和領悟,從而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這即是“兒童乃是成人之父”與“兒童引導成人”的有力例證。因此很多的時候,成年人應該以兒童為榜樣,學習兒童身上所具有的純真天性。保持童心,或許會是使人類走出文明困境的一劑良藥。

結語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注重對兒童的教育,卻沒有意識到要學習兒童身上的優良品質。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成人確實應該進行一些引導。但是反過來看,許多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真的全是正確的嗎?兒童身上值得成人學習的優點,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嗎?成人身上有兒童所不具備的知識和閱歷,但兒童身上也有成人已經丟失的純潔與真誠。成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也要記得向兒童學習。

參考文獻

盧梭 《愛彌兒》

莊子 《莊子》

彌爾頓 《失樂園》、《復樂園》

袁霜霜 《反芻人生 ——論華茲華斯詩歌中的“童心”救贖 》

劉慶鬆 《論 <復樂園 >中的誘惑與反誘惑》

華茲華斯 《序曲或一位詩人心靈的成長》、《華茲華斯詩歌精選集》

楊德豫(註釋)《華茲華斯詩歌精選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