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濰縣是濰坊市區解放前的舊稱,自古為東萊首邑,北海名城。

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濰縣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曾任職濰縣的鄭板橋留有《濰縣竹枝詞》共40首,為當時濰縣社會民生的絕佳寫照。

濰縣古城有城裡、東關兩座,中隔白浪河,五橋相連通。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濰縣市街圖》局部

[甲集團參謀部第二課昭和十三年一月一日調製]

城裡似龜形,中高周低,城牆高大厚實,雄偉壯觀。為歷代州、府、縣治所。土創於漢,明砌石重修。城門有四:東曰朝陽,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注:迎恩門下圖中誤標為迎周門)。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濰縣市街圖》之濰縣城裡及城門分佈示意圖

東關稱東關塢,亦稱東關圍子。明建八閣:曰三官、鎮武、關帝、觀音、凌雲、綠瓦、王母、玉皇。以閣代塢。清於八閣外圍又建城牆。

據《濰縣誌稿》記載,東關城塢,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創建,同治五年(1866年)峻工,中華民國十九年重修。塢門有七:西曰慶成、曰通濟,西北曰耀武,西南曰奎文,南曰鳴鳳,東曰升曦,北曰遊麟。(注:通濟門下圖中標為連齊門)。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濰縣市街圖》之濰縣東關及城門分佈示意圖

東關城門的設置,把方便與城裡的聯繫作為重要因素來考慮。僅在城池西面,就開了四個城門,即東城西四門,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依次是奎文門、慶成門、通濟門、耀武門。其現在的位置,分別在奎文門街西頭、東風東街亞星橋東頭、通濟門街西頭、福壽東街福壽橋(原大石橋處)東頭南側。

東城的另外三座城門分別設置在城池的東、南、北偏東三個方位,名稱分別是升曦門、鳴鳳門、遊麟門,位置分別在今東風東街濰州路口西、勝利東街四平路口北、福壽東街遊麟路口附近(此門舊址在福壽東街遊麟路口的東邊一點)。

我在現在的地圖上,標註了下一原東關七門大體位置。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擅長“考證”的大師給予指正。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濰縣東關七門現在的位置示意圖

現在濰坊市奎文區一些地名,還留下了老濰縣的一些記憶。如東關街道辦事處,因位於古濰縣東關而得名。東風東街與濰州路口東側的公交車站牌“東門”,即因其位於濰縣東關“東門”——升曦門附近而得名。而福壽東街北的遊麟路,即因其位於濰縣東關的北門遊麟門舊址以北而得名。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遊麟路標示牌(國濤老師拍攝)

濰縣東關城牆為明、清建築,位於白浪河東岸。東關城牆本體結構為三合土夯造,依河順勢,蜿蜒曲折,城牆頂部寬約4.7米,城根處寬約11.1米,周圍長4839米。“外高七米七,胸牆一米七,共高九米四;圍牆走臺橫三米五,內高三米” (據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濰縣戰役》)。

1948年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牆相繼拆除。現僅存三段城牆:奎文門段、通濟門段、古炮臺段,總長1068米。附屬建築為:綠瓦閣、東關魚市街、東關西馬道。1980年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奎文門段

奎文門段城牆,自勝利東街彩虹橋東頭北側開始,至奎文門,長260米左右。此段城牆靠白浪河較近,因而城牆顯得更加雄偉高大。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奎文門段城牆位置示意圖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奎文門段城牆南迄點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瞻鳶亭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奎文門段城牆

奎文門為明代建築,位於白浪河畔。現存的奎文門是1988年重建的。奎文門三層,上書“鳶飛魚躍”四字,為原濰坊市長鄒立桂所題。下有“奎文門”三字,為張鏡遠所題。1994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的新縣級區奎文區,其命名由此而來。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奎文門(從西往東拍攝)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仰望奎文門

★通濟門段

通濟門是清末濰縣東關的西大門,與奎文門齊名。現通濟門是1987-1988年翻建的仿古建築,2015年又經修繕。城門上方的“通濟門”三字為劉華江所題。通濟門段城牆,自東風東街白浪河東摩爾公寓北側開始,一直到達福壽東街福壽橋東側南端,長650米左右。該段城牆是現存東關古城牆中長度最長、保存最好,也是最有故事的一段。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通濟門段城牆南迄點位置示意圖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通濟門段城牆南端由此開始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通濟門段城牆位置示意圖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通濟門(從西往東拍攝)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緊臨通濟門北側的古建築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通濟門段城牆

1948年4月26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攻下西城後,又依託西城,一舉突入東城,激戰至27日,佔領全城。下圖所示城牆,與他處明顯不同,該處石砌部分,據說就是當年攻城部隊突入東關城的突破口。此突破口北側不遠處,還保留了“1948年4月,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攻克濰城時所遺彈痕”(指示牌語)。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攻克濰縣東關城牆時的突破口處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攻城所遺彈痕(喬恩泰老師拍攝)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彈痕處遠觀(喬恩泰老師拍攝)

東關城牆的附屬建築:綠瓦閣、東關魚市街、東關西馬道,皆在這段城牆內側。

綠瓦閣,最早的名字叫三元閣,因居於東關魚市街的最西頭,老百姓也叫它魚店閣。綠瓦閣是東關圩子牆的西北圩子門,始建於明萬曆31年(1603年),近代逐漸被拆除,現在的綠瓦閣已經只剩下門洞了。因該處被一建築工地包圍,很難進入,下面這張照片是較早時期拍的。 現在還能不能再看到綠瓦閣、東關魚市街、東關西馬道,就不好說了。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 古炮臺段

古炮臺位於城區橫跨白浪河的福壽橋東首北側,整個古炮臺東西長約 50 米,南北寬約 40 米。

維修施工之前,整個古炮臺有8 個射擊孔保存較好。為了恢復原貌,在修復射擊孔過程中,施工人員全部採用了有同樣歷史年代的建築材料,而這些材料均是一些古建築在拆遷過程中保留下來的。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維修前的射擊孔(來自網絡)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古炮臺現狀

新修整的炮臺之上,兩門清朝火炮南北分立,南端一臺鏽跡斑斑的大炮,坐落在石灰岩鑿刻而成的底座上,在炮臺的北端還有另外一臺,炮口正對白浪河。

這兩臺火炮全部由生鐵鑄成,單重一噸左右,炮身長3.35米,直徑0.22米,在炮身正面,鑄有“大清同治元年兵部監製”10個宋體字。

根據史料記載,昌邑附近的濰河在歷史上就是由兵部授權,指定鑄造火炮的地方。後來當地人挖沙時發現了5臺火炮,有3臺運去了別處。2010年由濰坊市三河治理辦公室出資購買了這2臺清朝火炮,安裝在了炮臺南北兩側,全都面向西北,寓意抵禦西北方向的倭寇。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古炮臺上按放的大炮(之一)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炮身正面鑄有“大清同治元年兵部監製”字樣

從炮臺往北,過一條小道,古城牆繼續出現在我們面前。剛開始的一段並沒有修復,保持了城牆原有的面貌,反而讓我們看到了城牆原有的樣子。由此開始,城牆往北延伸了約150米。直到看到一段古城牆與紅磚牆交接的地方,東關古城牆遺址到此為止。由此,古城牆開始往東延伸。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古炮臺北側的古城牆

【行走濰坊】地理研學· 濰坊城裡——濰縣東關城牆的前世今生

城牆由此轉向東延伸

生活在當代的人們要想穿越時空了解古代,文物是重要的媒介。文物修復時,讓它們儘量保持原狀和原來的本質特徵,儘可能向人們展示他們真實的應有的樣子。修舊如舊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

文物保護其實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不需要高端審美、不需要專業知識,我們只需要留心身邊的文物古蹟、把那份歷史價值放在心裡。記住這份歷史沉澱下來的美好,就是對文物古蹟最好的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