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萬物嚐鮮節 上海 建築材料 特研社 2019-09-10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打了咱大商業一記大耳光

長期以來,咱們的大型連鎖零售業態(主要是綜合超市、百貨商店、裝飾建材等,購物中心不算),依靠壟斷性的地理優勢,一直“朝南坐”,隨著電商的崛起,地段紅利漸失,處處被動挨打,虧損聲、關店潮四起,難道這些大商業真的不行了?——這就要問咱大商業是怎麼做的了?有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打了咱大商業一記大耳光

長期以來,咱們的大型連鎖零售業態(主要是綜合超市、百貨商店、裝飾建材等,購物中心不算),依靠壟斷性的地理優勢,一直“朝南坐”,隨著電商的崛起,地段紅利漸失,處處被動挨打,虧損聲、關店潮四起,難道這些大商業真的不行了?——這就要問咱大商業是怎麼做的了?有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是“二房東”,聯營、出租、代銷,中間費用暴增,很多商品從出廠到櫃檯,價格往往翻幾倍,企業離顧客越來越遠,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自營能力越來越弱,雖然有些企業加強了自採自營,但不改大的格局;我們的大商業很多隻是“渠道商”或“二道販子”,缺少增值服務環節,沒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隊伍,不參與產品的創新研發設計,供應鏈廠商關係脫節或弱連接;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沒有自有品牌或自營基地,即使有也相當微弱,不能成為“金字招牌”或“看家本領”。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打了咱大商業一記大耳光

長期以來,咱們的大型連鎖零售業態(主要是綜合超市、百貨商店、裝飾建材等,購物中心不算),依靠壟斷性的地理優勢,一直“朝南坐”,隨著電商的崛起,地段紅利漸失,處處被動挨打,虧損聲、關店潮四起,難道這些大商業真的不行了?——這就要問咱大商業是怎麼做的了?有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是“二房東”,聯營、出租、代銷,中間費用暴增,很多商品從出廠到櫃檯,價格往往翻幾倍,企業離顧客越來越遠,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自營能力越來越弱,雖然有些企業加強了自採自營,但不改大的格局;我們的大商業很多隻是“渠道商”或“二道販子”,缺少增值服務環節,沒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隊伍,不參與產品的創新研發設計,供應鏈廠商關係脫節或弱連接;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沒有自有品牌或自營基地,即使有也相當微弱,不能成為“金字招牌”或“看家本領”。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基本沒有自己的“粉絲群體”,目標顧客模糊,不知道顧客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業態同質化程度高,顧客粘性不強,即使有所謂的會員制,但大多有名無實,會員與非會員相差無幾;我們的很多大商業還熱衷於搞各種促銷,玩各種套路,價格變動無常,只想著讓顧客多掏錢,很少去想怎麼為顧客多增值;我們的大商業缺乏對供應鏈的滲透力和整合力,常常欺負弱小品牌,面對強勢或國際大牌往往是俯首聽命,甚至倒貼錢裝門面。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打了咱大商業一記大耳光

長期以來,咱們的大型連鎖零售業態(主要是綜合超市、百貨商店、裝飾建材等,購物中心不算),依靠壟斷性的地理優勢,一直“朝南坐”,隨著電商的崛起,地段紅利漸失,處處被動挨打,虧損聲、關店潮四起,難道這些大商業真的不行了?——這就要問咱大商業是怎麼做的了?有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是“二房東”,聯營、出租、代銷,中間費用暴增,很多商品從出廠到櫃檯,價格往往翻幾倍,企業離顧客越來越遠,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自營能力越來越弱,雖然有些企業加強了自採自營,但不改大的格局;我們的大商業很多隻是“渠道商”或“二道販子”,缺少增值服務環節,沒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隊伍,不參與產品的創新研發設計,供應鏈廠商關係脫節或弱連接;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沒有自有品牌或自營基地,即使有也相當微弱,不能成為“金字招牌”或“看家本領”。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基本沒有自己的“粉絲群體”,目標顧客模糊,不知道顧客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業態同質化程度高,顧客粘性不強,即使有所謂的會員制,但大多有名無實,會員與非會員相差無幾;我們的很多大商業還熱衷於搞各種促銷,玩各種套路,價格變動無常,只想著讓顧客多掏錢,很少去想怎麼為顧客多增值;我們的大商業缺乏對供應鏈的滲透力和整合力,常常欺負弱小品牌,面對強勢或國際大牌往往是俯首聽命,甚至倒貼錢裝門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那Costco是怎麼做的呢?幾乎所有商品全部自營,砍掉一切中間環節,有自己強大的產品研發隊伍,直接對接生產廠家,參與監控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整合、掌控供應鏈。他們對廠家的殺手鐗是:你必須按照這個品質和價格來生產,如果你不行,那我們就自己生產了,大多數廠家乖乖配合,聚集了一大批優質供應商。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是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性價比和口碑極佳,還有全美排名靠前的自家養雞場和烤雞。他們全球有9700多萬粉絲,忠誠度極高(續卡率近90%),他們深入研究粉絲需求,砍掉偽需求、偽產品,同類產品只提供2-3種經過專家級嚴選的品種供你選擇;真誠相待,不玩套路,只想幫會員省錢、賺錢,不是會員門都不讓你進;對國際大牌與其他品牌一樣,不符合我要求,照樣不讓你進門。平均毛利率只11%左右,成本率僅9%左右,我們的大型商業保本點都需要15%以上。諸位看看差距,你說這個耳光打得響不響亮?

"

作者/特研君

Costco閔行店開業一週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排隊瘋搶現象,但店內客流充盈。因種種原因,近幾日Costco迎來了一波“退卡退貨潮”,網上唱衰聲一片,水土不服論再起,有人戲稱為被中國大媽“玩壞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對此,特研君不敢苟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斷定Costco在中國一定會怎麼樣,但它對中國零售業的震撼,或者說打的“耳光”卻是實實在在的。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一、從什麼來判斷Costco閔行店能否行?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據Costco公司2018年財報,全年商品銷售收入1384.34 億美元,佔總營收 97.78%,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5%;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比淨利潤略高(會員費已構成全部利潤來源),佔總營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積約1.6萬㎡,會員總數超9200萬人(目前超9700萬人)。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Costco 2018年財報

按上計算,平均單店銷售約1.82億美元,平均單店會員數約12萬人,平均每個會員年消費約150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760元(按最新匯率7.15計算)。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個上海會員在Costco年消費在1萬元以上(或月消費900元以上),上海會員數12萬以上,Costco就能獲得銷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潤,會員數越多或消費額越高,Costco利潤就越高或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前幾天數據,Costco閔行店銷售會員卡已達16萬張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產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沒有可能站住腳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們電商一記大耳光

近10年來,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風光無限,以“價格屠夫”手段把實體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對各類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市場、雜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形成巨大沖擊,哀鴻遍野,夾縫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鮮店、母嬰店、奶茶店、糕點店、品牌自營店等小業態還算不錯。雖然馬雲提出“新零售”,試圖重振實體零售,但無奈效果不彰。正當大家以為實體零售窮途末路時,沒想到在上海卻颳起了一股“Costco旋風”,打破了“電商價格優勢”的神話。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說起來,咱們的電商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商品質量普遍不高(為了降低價格),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現象突出(為了降低成本),購物體驗感差,顧客選擇商品困難(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單影響),不容易挑到滿意的商品(試用不便、退貨麻煩),各種銷售套路多(經常買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鋪一九現象突出,平臺費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雖然各個平臺有所差異,但總之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諸多電商平臺儼然成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天堂,消費者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才知道漲點教訓。Costco的商品不僅質量過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價格居然比電商還低,“好貨低價”,是不是打了咱電商的一個大耳光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為什麼Costco能夠做到“好貨低價”,而我們沒做到呢?這就是經營理念和戰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賺所有人的錢,只想把會員(中產家庭)服務好;它不賺差價、掙大錢,只拿點服務費(會員費);它不想多掙會員的錢,只想幫會員多掙錢;它誠信相待,你儘管試吃試用,不滿意你就隨時退貨或退卡(在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考驗和優化過程);同類商品它只選擇1-3家優質的供應商合作,有質量問題或價格不實,我就叫你出局;它想盡一切辦法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唯獨商品品質不打折扣。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追隨,才有對供應鏈的強大話語權,國外很多廠家或品牌以能入圍Costco為榮,並培養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二)打了咱大商業一記大耳光

長期以來,咱們的大型連鎖零售業態(主要是綜合超市、百貨商店、裝飾建材等,購物中心不算),依靠壟斷性的地理優勢,一直“朝南坐”,隨著電商的崛起,地段紅利漸失,處處被動挨打,虧損聲、關店潮四起,難道這些大商業真的不行了?——這就要問咱大商業是怎麼做的了?有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是“二房東”,聯營、出租、代銷,中間費用暴增,很多商品從出廠到櫃檯,價格往往翻幾倍,企業離顧客越來越遠,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自營能力越來越弱,雖然有些企業加強了自採自營,但不改大的格局;我們的大商業很多隻是“渠道商”或“二道販子”,缺少增值服務環節,沒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隊伍,不參與產品的創新研發設計,供應鏈廠商關係脫節或弱連接;我們的大商業很多沒有自有品牌或自營基地,即使有也相當微弱,不能成為“金字招牌”或“看家本領”。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我們的大商業基本沒有自己的“粉絲群體”,目標顧客模糊,不知道顧客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業態同質化程度高,顧客粘性不強,即使有所謂的會員制,但大多有名無實,會員與非會員相差無幾;我們的很多大商業還熱衷於搞各種促銷,玩各種套路,價格變動無常,只想著讓顧客多掏錢,很少去想怎麼為顧客多增值;我們的大商業缺乏對供應鏈的滲透力和整合力,常常欺負弱小品牌,面對強勢或國際大牌往往是俯首聽命,甚至倒貼錢裝門面。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那Costco是怎麼做的呢?幾乎所有商品全部自營,砍掉一切中間環節,有自己強大的產品研發隊伍,直接對接生產廠家,參與監控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整合、掌控供應鏈。他們對廠家的殺手鐗是:你必須按照這個品質和價格來生產,如果你不行,那我們就自己生產了,大多數廠家乖乖配合,聚集了一大批優質供應商。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是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性價比和口碑極佳,還有全美排名靠前的自家養雞場和烤雞。他們全球有9700多萬粉絲,忠誠度極高(續卡率近90%),他們深入研究粉絲需求,砍掉偽需求、偽產品,同類產品只提供2-3種經過專家級嚴選的品種供你選擇;真誠相待,不玩套路,只想幫會員省錢、賺錢,不是會員門都不讓你進;對國際大牌與其他品牌一樣,不符合我要求,照樣不讓你進門。平均毛利率只11%左右,成本率僅9%左右,我們的大型商業保本點都需要15%以上。諸位看看差距,你說這個耳光打得響不響亮?

Costco對中國零售業的這兩記“耳光”打得不輕

在商言商,特研君沒有任何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必要,更何況毛衣戰正酣?知恥而後勇,我只是希望咱們的零售業看到差距,找到出路,明確方向,為老百姓過上省心、安心和舒心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善於學習借鑑者,誠如小米、名創優品等,都以自己的行動開創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特研社】專注特色研究和特色致勝,旨在幫助更多的企業和創業者,運用特色戰略思維成就事業。敬請“關注”,與我們共同探討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