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
"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你冤枉啊

這次有幸去敦煌,是準備了一個心願,給王道士上一柱香,因為在我心中,你是太冤枉了。

第一次知道這名字,是二十多年前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認識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文化不高,形象猥瑣,目光中閃爍著貪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他因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而被國人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叫王圓籙,1897年輾轉到了敦煌莫高窟,看見其無人管理而荒敗,就決定在這裡安度餘生。這位道號法真的王道士在敦煌三十幾年裡給自己留下一個道士塔和身後太多的罵名。正是這個道士改寫了敦煌的命運。他是莫高窟的發現者,是一個對敦煌藝術保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之人。


"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你冤枉啊

這次有幸去敦煌,是準備了一個心願,給王道士上一柱香,因為在我心中,你是太冤枉了。

第一次知道這名字,是二十多年前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認識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文化不高,形象猥瑣,目光中閃爍著貪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他因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而被國人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叫王圓籙,1897年輾轉到了敦煌莫高窟,看見其無人管理而荒敗,就決定在這裡安度餘生。這位道號法真的王道士在敦煌三十幾年裡給自己留下一個道士塔和身後太多的罵名。正是這個道士改寫了敦煌的命運。他是莫高窟的發現者,是一個對敦煌藝術保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之人。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1900年,王道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藏經洞後,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首先,立即上報官府,但各級地方政府對此並無興趣,兩位地方官汪宗瀚和廷棟,一個只覺得是普通古董,一個還覺得經文的書法還不及自己而絲毫不加重視,而身為金石學家的官員葉昌熾,雖然確認其為唐代遺物,卻因不屬其職責範圍而無動於衷。王道士屢遭冷遇,甚至給慈禧太后寫過信,但均如石沉大海,

長期以來,敦煌孤懸在嘉峪關外數百年無人問津,經過此地的佛家子弟和所謂高僧數以千計,其中甚至還包括著名的唐僧玄奘,你們有何人為此動過心?又有何人向官府進過一言?而作為道家子弟的王道士能夠為莫高窟而感動,而震憾,在他看見這神聖的寶窟一片破敗後,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決定留下來,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用募來的錢財來清理積沙,不讓其慘遭更大的損壞,僅16窟的淤沙他就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清理,所以,就維護莫高窟而言,其功莫大焉。

是,王道士是以低廉的價格將其中的部分文物出賣給了外國人,按如今的標準來衡量稱其為賣國賊一點不為過,但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保護需要銀子,維修需要大洋,你們哪個何曾出過一毛,有什麼資格在這裡指手畫腳地來評論。以至於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總導演王潮歌也不得不讓王道士向天喊道:“我維護也需要銀子啊”。

他原本可以把得來的銀子一裹而走,但他沒有,他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他的善心和他做的善事會讓他心安,他沒有亂用過得來一錢銀子,省吃儉用,將錢全部用在對莫高窟的修葺和保護上,對這樣一個人,我們能不肅然起敬嗎!

在發現藏經洞後的七年裡,除官員拿走了部分經卷外,他一直視若珍寶,不停地上報官府,以求引起重視加以保護,但泥牛入海無消息,直到外國探險家的到來,為了他發出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樓閣,架設木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在得知他們拿走這些是為了研究和展示,是對寶物最好的保護時,王道士動心了……


"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你冤枉啊

這次有幸去敦煌,是準備了一個心願,給王道士上一柱香,因為在我心中,你是太冤枉了。

第一次知道這名字,是二十多年前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認識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文化不高,形象猥瑣,目光中閃爍著貪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他因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而被國人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叫王圓籙,1897年輾轉到了敦煌莫高窟,看見其無人管理而荒敗,就決定在這裡安度餘生。這位道號法真的王道士在敦煌三十幾年裡給自己留下一個道士塔和身後太多的罵名。正是這個道士改寫了敦煌的命運。他是莫高窟的發現者,是一個對敦煌藝術保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之人。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1900年,王道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藏經洞後,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首先,立即上報官府,但各級地方政府對此並無興趣,兩位地方官汪宗瀚和廷棟,一個只覺得是普通古董,一個還覺得經文的書法還不及自己而絲毫不加重視,而身為金石學家的官員葉昌熾,雖然確認其為唐代遺物,卻因不屬其職責範圍而無動於衷。王道士屢遭冷遇,甚至給慈禧太后寫過信,但均如石沉大海,

長期以來,敦煌孤懸在嘉峪關外數百年無人問津,經過此地的佛家子弟和所謂高僧數以千計,其中甚至還包括著名的唐僧玄奘,你們有何人為此動過心?又有何人向官府進過一言?而作為道家子弟的王道士能夠為莫高窟而感動,而震憾,在他看見這神聖的寶窟一片破敗後,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決定留下來,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用募來的錢財來清理積沙,不讓其慘遭更大的損壞,僅16窟的淤沙他就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清理,所以,就維護莫高窟而言,其功莫大焉。

是,王道士是以低廉的價格將其中的部分文物出賣給了外國人,按如今的標準來衡量稱其為賣國賊一點不為過,但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保護需要銀子,維修需要大洋,你們哪個何曾出過一毛,有什麼資格在這裡指手畫腳地來評論。以至於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總導演王潮歌也不得不讓王道士向天喊道:“我維護也需要銀子啊”。

他原本可以把得來的銀子一裹而走,但他沒有,他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他的善心和他做的善事會讓他心安,他沒有亂用過得來一錢銀子,省吃儉用,將錢全部用在對莫高窟的修葺和保護上,對這樣一個人,我們能不肅然起敬嗎!

在發現藏經洞後的七年裡,除官員拿走了部分經卷外,他一直視若珍寶,不停地上報官府,以求引起重視加以保護,但泥牛入海無消息,直到外國探險家的到來,為了他發出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樓閣,架設木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在得知他們拿走這些是為了研究和展示,是對寶物最好的保護時,王道士動心了……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賣給外國人的這些寶物,引發了敦煌學的勃然興起,運出的文物全部得到了最妥善的保護,無一損壞,併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的藏品;而反觀王道士上呈各級官府的文物,當這些人知道其價值時,他們不是考慮如何保護,反而千方百計地據為已有,或作為進階之資,這才是寶窟發現後最大的劫難,當1910年清政府決定把剩餘的全部經卷運往北平時,每到一處便丟失一批,在文革期間敦煌本地也曾有成捆的經卷在抄家時被發現,可見損失慘重程度,

王道士揹負了罵名,但我卻為他感到委曲,他無怨無悔地守護著莫高窟,當我們整個民族都在渾渾噩噩的時候,又怎麼能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要求一個道士多少呢,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是民族的驕傲,向王道士致敬。

王道士走了,在1931年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弟子們把他葬在大泉河東,遠遠遙望著他心愛的寶窟,他苦守莫高窟三十多年,殫心竭慮,將畢生精力獻給莫高窟這個本不屬於他的聖地。

夕陽西下,當落日的餘暉將盡時,我站在這佛家聖地上,看見這高高的道士塔,心中的感慨是無以銘狀,佛家,道士,怎麼想都覺得可笑,怎麼看都覺得不搭,看見這異於佛塔的另類,那些號稱佛家弟子,號稱禮佛之人,號稱善人,號稱居士,號稱高僧的人,你們說話啊!你們站在這裡,看著這佛家聖地中聳立的道士塔,難道不覺得羞愧嗎?一個道士在這兒的所作所為,你們無眼,蒼天是有眼的!

但願我們能正視歷史,對他有個公正的評價,以慰他的在天之靈。借用一句前人說過的話:“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

"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你冤枉啊

這次有幸去敦煌,是準備了一個心願,給王道士上一柱香,因為在我心中,你是太冤枉了。

第一次知道這名字,是二十多年前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認識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文化不高,形象猥瑣,目光中閃爍著貪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他因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而被國人視為千古罪人。

王道士叫王圓籙,1897年輾轉到了敦煌莫高窟,看見其無人管理而荒敗,就決定在這裡安度餘生。這位道號法真的王道士在敦煌三十幾年裡給自己留下一個道士塔和身後太多的罵名。正是這個道士改寫了敦煌的命運。他是莫高窟的發現者,是一個對敦煌藝術保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之人。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1900年,王道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藏經洞後,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首先,立即上報官府,但各級地方政府對此並無興趣,兩位地方官汪宗瀚和廷棟,一個只覺得是普通古董,一個還覺得經文的書法還不及自己而絲毫不加重視,而身為金石學家的官員葉昌熾,雖然確認其為唐代遺物,卻因不屬其職責範圍而無動於衷。王道士屢遭冷遇,甚至給慈禧太后寫過信,但均如石沉大海,

長期以來,敦煌孤懸在嘉峪關外數百年無人問津,經過此地的佛家子弟和所謂高僧數以千計,其中甚至還包括著名的唐僧玄奘,你們有何人為此動過心?又有何人向官府進過一言?而作為道家子弟的王道士能夠為莫高窟而感動,而震憾,在他看見這神聖的寶窟一片破敗後,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決定留下來,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用募來的錢財來清理積沙,不讓其慘遭更大的損壞,僅16窟的淤沙他就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清理,所以,就維護莫高窟而言,其功莫大焉。

是,王道士是以低廉的價格將其中的部分文物出賣給了外國人,按如今的標準來衡量稱其為賣國賊一點不為過,但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保護需要銀子,維修需要大洋,你們哪個何曾出過一毛,有什麼資格在這裡指手畫腳地來評論。以至於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總導演王潮歌也不得不讓王道士向天喊道:“我維護也需要銀子啊”。

他原本可以把得來的銀子一裹而走,但他沒有,他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他的善心和他做的善事會讓他心安,他沒有亂用過得來一錢銀子,省吃儉用,將錢全部用在對莫高窟的修葺和保護上,對這樣一個人,我們能不肅然起敬嗎!

在發現藏經洞後的七年裡,除官員拿走了部分經卷外,他一直視若珍寶,不停地上報官府,以求引起重視加以保護,但泥牛入海無消息,直到外國探險家的到來,為了他發出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樓閣,架設木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在得知他們拿走這些是為了研究和展示,是對寶物最好的保護時,王道士動心了……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賣給外國人的這些寶物,引發了敦煌學的勃然興起,運出的文物全部得到了最妥善的保護,無一損壞,併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的藏品;而反觀王道士上呈各級官府的文物,當這些人知道其價值時,他們不是考慮如何保護,反而千方百計地據為已有,或作為進階之資,這才是寶窟發現後最大的劫難,當1910年清政府決定把剩餘的全部經卷運往北平時,每到一處便丟失一批,在文革期間敦煌本地也曾有成捆的經卷在抄家時被發現,可見損失慘重程度,

王道士揹負了罵名,但我卻為他感到委曲,他無怨無悔地守護著莫高窟,當我們整個民族都在渾渾噩噩的時候,又怎麼能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要求一個道士多少呢,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是民族的驕傲,向王道士致敬。

王道士走了,在1931年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弟子們把他葬在大泉河東,遠遠遙望著他心愛的寶窟,他苦守莫高窟三十多年,殫心竭慮,將畢生精力獻給莫高窟這個本不屬於他的聖地。

夕陽西下,當落日的餘暉將盡時,我站在這佛家聖地上,看見這高高的道士塔,心中的感慨是無以銘狀,佛家,道士,怎麼想都覺得可笑,怎麼看都覺得不搭,看見這異於佛塔的另類,那些號稱佛家弟子,號稱禮佛之人,號稱善人,號稱居士,號稱高僧的人,你們說話啊!你們站在這裡,看著這佛家聖地中聳立的道士塔,難道不覺得羞愧嗎?一個道士在這兒的所作所為,你們無眼,蒼天是有眼的!

但願我們能正視歷史,對他有個公正的評價,以慰他的在天之靈。借用一句前人說過的話:“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

王道士: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為何被視為千古罪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