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王陽明 讀書 大智慧 國學經典智慧人生 2019-08-22
"
"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王陽明說,用“良知”來追尋名利、地位等,可以不為所累。如果只是一門心思的費盡心機的去追求,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而,我們有必要一起學習學習心學,在這裡列舉了五種非常重要的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智慧。

1、“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譯:人必須經歷各種事情的考驗、鍛鍊,才能夠立足社會,才能夠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理。

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譯:朋友間的相處,互相謙讓才能有進步,友誼增進,如果兩人間一直作無謂誰好誰壞相比和互損對方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有讓你們兩向容不下。

悟: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更多,但是從博弈論的角度可以看到,兩個人之間互相退一步,給對方留一些退路,也許是長久之計,不僅僅沒有損害對方的利益,還可以互相幫助、在雙贏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點。兩個人的友情也會越來越深。

"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王陽明說,用“良知”來追尋名利、地位等,可以不為所累。如果只是一門心思的費盡心機的去追求,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而,我們有必要一起學習學習心學,在這裡列舉了五種非常重要的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智慧。

1、“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譯:人必須經歷各種事情的考驗、鍛鍊,才能夠立足社會,才能夠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理。

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譯:朋友間的相處,互相謙讓才能有進步,友誼增進,如果兩人間一直作無謂誰好誰壞相比和互損對方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有讓你們兩向容不下。

悟: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更多,但是從博弈論的角度可以看到,兩個人之間互相退一步,給對方留一些退路,也許是長久之計,不僅僅沒有損害對方的利益,還可以互相幫助、在雙贏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點。兩個人的友情也會越來越深。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3、“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譯:凡是處理事情,總會有好的時候和不好的時候,同時還有困頓失序的一些弊端,這全都是因為被譭譽得失的內心牽累,不能實際地使他獲得良知。

悟:現在好多人都是這樣,什麼事情都想做,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說——那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總是期待著好的結果,想要好的結果,害怕得到不好的結果,這樣就矇蔽了你本身那顆自性的心,無法泰然,無法平和。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4、“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譯:如果白天做事情時覺得焦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就算懶得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悟:人一旦覺得浮躁膚淺,不知道要做什麼,就會想要做舒服簡單的事情,比如感官上的享受。但是越貪戀舒服,就越發覺得懶,也越不能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浮躁。古人說“慎獨”,一個人在獨處時是需要去安定自己的心的。要轉變這種情況,就得逆著自己的性子來,只要通常意義上好的事情,比如讀書,不想讀書,反而要去讀。磨練自己的心性。

5、“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譯: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悟:王陽明說,如果我們容易生氣、喜歡生氣、非常劇烈的生氣,都是因為我們的修養還不夠。一個修養不夠的人,就會心思不定不正、飄忽遊移,這樣,既失去了自己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達不到中庸之道了。因此,意識到自己的怒氣,並去反省來源於何處,如何能夠解脫,不僅僅使得個人修養提升,對於事情的解決也一定有所助益。

"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王陽明說,用“良知”來追尋名利、地位等,可以不為所累。如果只是一門心思的費盡心機的去追求,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而,我們有必要一起學習學習心學,在這裡列舉了五種非常重要的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智慧。

1、“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譯:人必須經歷各種事情的考驗、鍛鍊,才能夠立足社會,才能夠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理。

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譯:朋友間的相處,互相謙讓才能有進步,友誼增進,如果兩人間一直作無謂誰好誰壞相比和互損對方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有讓你們兩向容不下。

悟: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更多,但是從博弈論的角度可以看到,兩個人之間互相退一步,給對方留一些退路,也許是長久之計,不僅僅沒有損害對方的利益,還可以互相幫助、在雙贏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點。兩個人的友情也會越來越深。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3、“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譯:凡是處理事情,總會有好的時候和不好的時候,同時還有困頓失序的一些弊端,這全都是因為被譭譽得失的內心牽累,不能實際地使他獲得良知。

悟:現在好多人都是這樣,什麼事情都想做,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說——那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總是期待著好的結果,想要好的結果,害怕得到不好的結果,這樣就矇蔽了你本身那顆自性的心,無法泰然,無法平和。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4、“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譯:如果白天做事情時覺得焦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就算懶得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悟:人一旦覺得浮躁膚淺,不知道要做什麼,就會想要做舒服簡單的事情,比如感官上的享受。但是越貪戀舒服,就越發覺得懶,也越不能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浮躁。古人說“慎獨”,一個人在獨處時是需要去安定自己的心的。要轉變這種情況,就得逆著自己的性子來,只要通常意義上好的事情,比如讀書,不想讀書,反而要去讀。磨練自己的心性。

5、“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譯: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悟:王陽明說,如果我們容易生氣、喜歡生氣、非常劇烈的生氣,都是因為我們的修養還不夠。一個修養不夠的人,就會心思不定不正、飄忽遊移,這樣,既失去了自己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達不到中庸之道了。因此,意識到自己的怒氣,並去反省來源於何處,如何能夠解脫,不僅僅使得個人修養提升,對於事情的解決也一定有所助益。

王陽明:《心學》5大智慧,細細琢磨,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