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因為,人畢竟是慾望的動物。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聖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觀點,能做到掃除心中的種種雜念綺念,做到無己無名無功,這同樣是聖人神人和至人了,這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謂理想,從來都是立於最遠的地方,不容易達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經蔓延了數十年。王陽明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但王陽明一點也不驕傲。他寫信給自己的學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慾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鬥,與我們拉鋸。他們勢力強大到幾乎戰勝了所有的人,而且還將戰勝更多的人。他們是我們內心的魔鬼,之所以我們無法戰勝他們,是因為那個魔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能看清別人,叫聰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戰勝別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戰勝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人為什麼要戰勝自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賊。

人為什麼很難戰勝自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在良知之外,還有叫私慾的東西。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和欲求自得的理論,來自於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來自於他自己創立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的理論。

在宋朝理學普遍關注外物的規律,希望以格物來致知的時候,希望以各種身外的現實的秩序來強制性規範人行為的時候,王陽明發現了理學的不足。理學的不足是對心的忽略,是知與行的割裂。而在王陽明看來,一切外物在被我們的內心認識感受之前,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說明,心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心才是萬物的根本。心的好壞,決定了世界的好壞。所以,世界壞了不是萬事萬物壞掉了,而是我們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們內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話說,我們丟掉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丟了雞和狗,就滿世界去找,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還說,人生的所有的價值就在於尋回已經丟失的良心。

"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因為,人畢竟是慾望的動物。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聖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觀點,能做到掃除心中的種種雜念綺念,做到無己無名無功,這同樣是聖人神人和至人了,這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謂理想,從來都是立於最遠的地方,不容易達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經蔓延了數十年。王陽明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但王陽明一點也不驕傲。他寫信給自己的學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慾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鬥,與我們拉鋸。他們勢力強大到幾乎戰勝了所有的人,而且還將戰勝更多的人。他們是我們內心的魔鬼,之所以我們無法戰勝他們,是因為那個魔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能看清別人,叫聰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戰勝別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戰勝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人為什麼要戰勝自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賊。

人為什麼很難戰勝自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在良知之外,還有叫私慾的東西。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和欲求自得的理論,來自於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來自於他自己創立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的理論。

在宋朝理學普遍關注外物的規律,希望以格物來致知的時候,希望以各種身外的現實的秩序來強制性規範人行為的時候,王陽明發現了理學的不足。理學的不足是對心的忽略,是知與行的割裂。而在王陽明看來,一切外物在被我們的內心認識感受之前,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說明,心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心才是萬物的根本。心的好壞,決定了世界的好壞。所以,世界壞了不是萬事萬物壞掉了,而是我們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們內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話說,我們丟掉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丟了雞和狗,就滿世界去找,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還說,人生的所有的價值就在於尋回已經丟失的良心。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聖賢的根本任務是,要麼拯救世界,要麼拯救心靈。而在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看來,拯救了心靈,就拯救了世界。所以,救世不如救心。破山中賊,不如坡心中賊。

致良知的理論認為,人生的根本任務是,把良知良能轉化為良行。光說不練,這割裂了知與行的關係。所以王陽明認為,拯救世界,先拯救心靈,戰勝世界,先戰勝自己。因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紙上學問,而是實踐中的智慧,這就是陸游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陽明的心學,為我們找到了成為聖賢的道路。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是平等的,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善,都有良知,只要我們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們就能成為聖人,這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陽明又提出了“心學四句”,可以作為我們致良知的關鍵途徑。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良知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鍊,這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其實就是不斷為善去惡,克除不善,消去各種慾望和焦慮,就是要鬥敗我們心中的賊。

人心中的賊,實在太多了。我們有自私自利之賊,有妒忌之賊,有求名之賊,有求利之賊,有貪圖權位之賊,有貪圖美色之賊,有行事不決之賊,有瞻前顧後之賊,有心浮氣躁之賊,那麼多賊,我們就是賊王了。

那麼,如何才能去掉我們心中的慾念雜念綺念,如何才能過一段心懷坦蕩天朗氣清俯仰無愧的生活?

"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因為,人畢竟是慾望的動物。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聖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觀點,能做到掃除心中的種種雜念綺念,做到無己無名無功,這同樣是聖人神人和至人了,這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謂理想,從來都是立於最遠的地方,不容易達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經蔓延了數十年。王陽明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但王陽明一點也不驕傲。他寫信給自己的學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慾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鬥,與我們拉鋸。他們勢力強大到幾乎戰勝了所有的人,而且還將戰勝更多的人。他們是我們內心的魔鬼,之所以我們無法戰勝他們,是因為那個魔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能看清別人,叫聰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戰勝別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戰勝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人為什麼要戰勝自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賊。

人為什麼很難戰勝自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在良知之外,還有叫私慾的東西。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和欲求自得的理論,來自於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來自於他自己創立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的理論。

在宋朝理學普遍關注外物的規律,希望以格物來致知的時候,希望以各種身外的現實的秩序來強制性規範人行為的時候,王陽明發現了理學的不足。理學的不足是對心的忽略,是知與行的割裂。而在王陽明看來,一切外物在被我們的內心認識感受之前,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說明,心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心才是萬物的根本。心的好壞,決定了世界的好壞。所以,世界壞了不是萬事萬物壞掉了,而是我們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們內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話說,我們丟掉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丟了雞和狗,就滿世界去找,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還說,人生的所有的價值就在於尋回已經丟失的良心。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聖賢的根本任務是,要麼拯救世界,要麼拯救心靈。而在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看來,拯救了心靈,就拯救了世界。所以,救世不如救心。破山中賊,不如坡心中賊。

致良知的理論認為,人生的根本任務是,把良知良能轉化為良行。光說不練,這割裂了知與行的關係。所以王陽明認為,拯救世界,先拯救心靈,戰勝世界,先戰勝自己。因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紙上學問,而是實踐中的智慧,這就是陸游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陽明的心學,為我們找到了成為聖賢的道路。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是平等的,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善,都有良知,只要我們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們就能成為聖人,這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陽明又提出了“心學四句”,可以作為我們致良知的關鍵途徑。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良知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鍊,這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其實就是不斷為善去惡,克除不善,消去各種慾望和焦慮,就是要鬥敗我們心中的賊。

人心中的賊,實在太多了。我們有自私自利之賊,有妒忌之賊,有求名之賊,有求利之賊,有貪圖權位之賊,有貪圖美色之賊,有行事不決之賊,有瞻前顧後之賊,有心浮氣躁之賊,那麼多賊,我們就是賊王了。

那麼,如何才能去掉我們心中的慾念雜念綺念,如何才能過一段心懷坦蕩天朗氣清俯仰無愧的生活?

心學大儒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戰勝心中賊

中國文化中,強調的是成人之道。而成人就是要克己,而克己就是要返回自己的內心,找回自己的善端,找回自己的良知,然後將內心的良知外化於這個世界。這就是王陽明一生強調的知行合一。

第一,要自省。自曾子開始,我們就強調自省,要時時刻刻反思審視自己,才能蕩除心中之賊。

第二,要慎獨。越是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時候,我們越要嚴加管束自己,這樣才能蕩除心中之賊。

第三,要反求諸己。孟子說事有不得反求諸己,一件事情做的不成功,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千方百計去找別人的不是。

第四,要靜坐。通過靜坐把放失的人心收回來,這樣才能放逐心中的賊,找回自己的良知。

第五,要心齋。心齋是道家莊子的修煉方法。就是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達到逍遙之境。

第六,要坐忘。這也是道家的修煉方法。就是忘記一切外物的干擾,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