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一事無成,是因為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點擊右上角【關注】中華鬼谷子智囊團頭條號,私信回覆“鬼谷祕籍”,贈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內參祕籍。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一事無成,是因為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人生修行,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湛若水在王陽明的墓誌銘上寫了這麼一句話“溺於佛氏之習”。是的,王陽明曾經一度修行過佛學,可他為什麼最終成為了一代儒學宗師,未能終傳承佛學禪宗的衣缽呢?

王陽明對禪學的修為頗高,他本已經遁入山林,希冀能靜心修行。可問題出現了,他心裡始終放不下自己的親人:老邁的祖母身體還好嗎?仕途不順的父親還在忍氣吞聲嗎?

“難道禪修,就要我放棄對親人的愛嗎?可這份愛從小就有的,如何能割捨?”

於是,王陽明換了行裝,回家了。

王陽明之所以最終“皈依”儒家,是因為他對親人的割捨不下,無法靜心出家。否則這世上恐怕就少了個儒者,多了個禪師。

親情,真的能割捨嗎?為了修行,真的要來個斷舍離嗎?王陽明覺得不行,不僅是自己做不到,其他人也做不到。

有一次,他在杭州遇到個修行頗深的禪師,那禪師已經閉關修行足足三年了,從不曾開口說過話。

王陽明走到那禪師跟前,見那禪師正打坐閉目修行。於是王陽明突然高聲喝道: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這是禪宗一貫用的“棒喝”。那禪師一聽便知來人是同道,破例與王陽明攀談起來。

王陽明問:你有家嗎?

禪師點點頭。

王陽明有問:你有母親嗎?

禪師答道:有一老母親。

王陽明問:你想你母親嗎?

禪師答道:何曾不想?

言罷,禪師明白了,自己對親人還是割捨不下。第二天,便收拾了衣服還俗回家侍奉親人了。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一事無成,是因為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人生修行,放下執念本是對的。可親情豈是執念?又如何能割捨呢?至少王陽明是割捨不下的,就如他說“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有人會辯駁說,放下不是放棄。王陽明認為這是狡辯,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

人生修行,何必要逃?

所以王陽明認為,佛家看似“不著相”,實則“著相”。佛家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等人倫是對人造成負累的“相”,講究人倫是“著相”。為了不“著相”,他們選擇了脫離人倫,來個徹徹底底的斷舍離。

可親情、愛情、友情,本就不是相。

所以對親人的愛,真的是人生修行的羈絆嗎?

道德人倫不是相,是天道。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一事無成,是因為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關於修行,人們總希望能夠遠離俗世,給心靈來一場徹底的滌淨。人們總覺得心靜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

總期盼來個徹徹底底、乾乾淨淨的斷舍離,放下一切。

王陽明不覺得。他從來提倡“修靜”不如“修定”,講究的是一個不動心,仁義孝悌本在我心中,不參雜任何私慾。人在俗世亦可修行,孝順父母是修行,努力工作是修行,照顧家庭也是修行。

人在事上磨,在俗世中磨鍊,也是一種修行。

就如王陽明說的: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自能臨事不動。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真的想修成“不動心”的境界,就是要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生活、工作、家庭中磨練,在俗世中修行致良知的功夫。一旦做到這一點,臨到有緊急情況,自然能夠“不動心”。

天理良知是人的本性,豈能斷舍離?

人生不是放下,人生是擔當。修行不是斷舍離,修行是致良知。

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心定,則萬事皆定。

本文由中華鬼谷子智囊團原創,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