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慾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

對物質的追求與良知本心並不矛盾,只要心中有良善之燈,有良知之光,走正路,就能在物慾紛雜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不受誘惑。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追求物質可以,但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保持清明的頭腦,堅守內心的準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動歪腦筋。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被物質慾望控制的人生是可悲的。通過邪惡手段,損害別人利益得到的,早晚會失去。

追求物質財富沒有錯,錯的是用錯方式方法,若以背棄自己良心的方式獲得財富,內心終將不得安寧。

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對物質的追求應當以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對與身外之物來講,精神的豐滿更重要。

擁有的錢越多,住的房子越大,不一定越開心,但讀的書越多,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活得也就越踏實。

追求浮華表面的人通常如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風雨,失去身外之物,就會變得一蹶不振,缺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擁有物質的多少,而在靈魂的高貴。人生的高度從不體現在穿金戴銀上,與其過度追求物質,倒不如充實自己。

王陽明二十八歲入仕,為官三十年。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

他出身名門,稱得上翩翩佳公子。年少無憂長大,初入仕途因事被貶,算得上王陽明人生中第一個挫折。

失去了錦衣玉食沒有關係,還有書可以飽腹。畢竟,對王陽明來說,沒有什麼比心靈的富足更重要。

人生的幸福從不是物慾上的滿足,而是靈魂的豐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先生最後一句話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

真正的富有從不在排場、金錢,一個人不攀比、不浮躁,專注自己的生活,讓靈魂找到棲息之所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暫時的窘迫困頓不可怕,精神世界的貧瘠才真正可怕。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慾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

對物質的追求與良知本心並不矛盾,只要心中有良善之燈,有良知之光,走正路,就能在物慾紛雜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不受誘惑。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追求物質可以,但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保持清明的頭腦,堅守內心的準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動歪腦筋。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被物質慾望控制的人生是可悲的。通過邪惡手段,損害別人利益得到的,早晚會失去。

追求物質財富沒有錯,錯的是用錯方式方法,若以背棄自己良心的方式獲得財富,內心終將不得安寧。

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對物質的追求應當以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對與身外之物來講,精神的豐滿更重要。

擁有的錢越多,住的房子越大,不一定越開心,但讀的書越多,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活得也就越踏實。

追求浮華表面的人通常如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風雨,失去身外之物,就會變得一蹶不振,缺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擁有物質的多少,而在靈魂的高貴。人生的高度從不體現在穿金戴銀上,與其過度追求物質,倒不如充實自己。

王陽明二十八歲入仕,為官三十年。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

他出身名門,稱得上翩翩佳公子。年少無憂長大,初入仕途因事被貶,算得上王陽明人生中第一個挫折。

失去了錦衣玉食沒有關係,還有書可以飽腹。畢竟,對王陽明來說,沒有什麼比心靈的富足更重要。

人生的幸福從不是物慾上的滿足,而是靈魂的豐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先生最後一句話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

真正的富有從不在排場、金錢,一個人不攀比、不浮躁,專注自己的生活,讓靈魂找到棲息之所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暫時的窘迫困頓不可怕,精神世界的貧瘠才真正可怕。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不管物質多少,懂得知足就好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上天是最公平的,你在這裡失去的,它會在另一個地方補給你。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活在世,知足就好。

叔本華說“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權越大越好,當你到達預設的目標,慾望又瞄準了更遠的目標,無休無止。

當你被慾望裹挾,成為慾望的奴隸,那你也就失去了自己。

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臥榻三尺。錢夠花就好,人健康就好。生活無需跟他人比較,各有各的美好。

《中庸》中說,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王陽明是知足的,被貶期間,悽風慘雨的生活他覺得很好,因為有空閒能思考;有人質疑陽明心學,他覺得很好,因為這代表陽明心學已為人所知。

上天從不辜負知足的人,越知足,越好運。人生路很長,我們總會面對諸多誘惑;人生路又很短,一步走錯就會釀成大禍。

奔跑在人生路上,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願每個人良知之火不滅,精神之樹不枯,知足之心不停。

本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儒風大家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慾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

對物質的追求與良知本心並不矛盾,只要心中有良善之燈,有良知之光,走正路,就能在物慾紛雜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不受誘惑。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追求物質可以,但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保持清明的頭腦,堅守內心的準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動歪腦筋。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被物質慾望控制的人生是可悲的。通過邪惡手段,損害別人利益得到的,早晚會失去。

追求物質財富沒有錯,錯的是用錯方式方法,若以背棄自己良心的方式獲得財富,內心終將不得安寧。

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對物質的追求應當以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對與身外之物來講,精神的豐滿更重要。

擁有的錢越多,住的房子越大,不一定越開心,但讀的書越多,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活得也就越踏實。

追求浮華表面的人通常如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風雨,失去身外之物,就會變得一蹶不振,缺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擁有物質的多少,而在靈魂的高貴。人生的高度從不體現在穿金戴銀上,與其過度追求物質,倒不如充實自己。

王陽明二十八歲入仕,為官三十年。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

他出身名門,稱得上翩翩佳公子。年少無憂長大,初入仕途因事被貶,算得上王陽明人生中第一個挫折。

失去了錦衣玉食沒有關係,還有書可以飽腹。畢竟,對王陽明來說,沒有什麼比心靈的富足更重要。

人生的幸福從不是物慾上的滿足,而是靈魂的豐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先生最後一句話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

真正的富有從不在排場、金錢,一個人不攀比、不浮躁,專注自己的生活,讓靈魂找到棲息之所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暫時的窘迫困頓不可怕,精神世界的貧瘠才真正可怕。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不管物質多少,懂得知足就好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上天是最公平的,你在這裡失去的,它會在另一個地方補給你。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活在世,知足就好。

叔本華說“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權越大越好,當你到達預設的目標,慾望又瞄準了更遠的目標,無休無止。

當你被慾望裹挾,成為慾望的奴隸,那你也就失去了自己。

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臥榻三尺。錢夠花就好,人健康就好。生活無需跟他人比較,各有各的美好。

《中庸》中說,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王陽明是知足的,被貶期間,悽風慘雨的生活他覺得很好,因為有空閒能思考;有人質疑陽明心學,他覺得很好,因為這代表陽明心學已為人所知。

上天從不辜負知足的人,越知足,越好運。人生路很長,我們總會面對諸多誘惑;人生路又很短,一步走錯就會釀成大禍。

奔跑在人生路上,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願每個人良知之火不滅,精神之樹不枯,知足之心不停。

本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儒風大家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王陽明: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修身是中國人處世哲學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剋制。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的慾望;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慾望,才能成就自己。

一、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一個研究所曾經花費幾十年的時間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員們在幼兒園桌子上放一些好品質不一的蘋果,讓小朋友們自己去拿。

其中,很多孩子都去搶那些好蘋果、大蘋果;一小部分的孩子等到大家搶完了,去吃那些剩下的小蘋果;還有幾個孩子則是完全沒把搶沒搶到蘋果放在心上。

幾十年後,這個研究所跟蹤調查的結果出乎當時大多數人的意料:

完全不在意吃沒吃到蘋果的幾個人成了政府的要員;讓大家先搶,自己吃剩下的這小部分人都成了領導、骨幹;至於那些一哄而上搶蘋果的孩子,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慾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

對物質的追求與良知本心並不矛盾,只要心中有良善之燈,有良知之光,走正路,就能在物慾紛雜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不受誘惑。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追求物質可以,但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保持清明的頭腦,堅守內心的準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動歪腦筋。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被物質慾望控制的人生是可悲的。通過邪惡手段,損害別人利益得到的,早晚會失去。

追求物質財富沒有錯,錯的是用錯方式方法,若以背棄自己良心的方式獲得財富,內心終將不得安寧。

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對物質的追求應當以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對與身外之物來講,精神的豐滿更重要。

擁有的錢越多,住的房子越大,不一定越開心,但讀的書越多,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活得也就越踏實。

追求浮華表面的人通常如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風雨,失去身外之物,就會變得一蹶不振,缺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擁有物質的多少,而在靈魂的高貴。人生的高度從不體現在穿金戴銀上,與其過度追求物質,倒不如充實自己。

王陽明二十八歲入仕,為官三十年。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

他出身名門,稱得上翩翩佳公子。年少無憂長大,初入仕途因事被貶,算得上王陽明人生中第一個挫折。

失去了錦衣玉食沒有關係,還有書可以飽腹。畢竟,對王陽明來說,沒有什麼比心靈的富足更重要。

人生的幸福從不是物慾上的滿足,而是靈魂的豐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先生最後一句話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

真正的富有從不在排場、金錢,一個人不攀比、不浮躁,專注自己的生活,讓靈魂找到棲息之所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暫時的窘迫困頓不可怕,精神世界的貧瘠才真正可怕。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不管物質多少,懂得知足就好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上天是最公平的,你在這裡失去的,它會在另一個地方補給你。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活在世,知足就好。

叔本華說“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權越大越好,當你到達預設的目標,慾望又瞄準了更遠的目標,無休無止。

當你被慾望裹挾,成為慾望的奴隸,那你也就失去了自己。

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臥榻三尺。錢夠花就好,人健康就好。生活無需跟他人比較,各有各的美好。

《中庸》中說,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王陽明是知足的,被貶期間,悽風慘雨的生活他覺得很好,因為有空閒能思考;有人質疑陽明心學,他覺得很好,因為這代表陽明心學已為人所知。

上天從不辜負知足的人,越知足,越好運。人生路很長,我們總會面對諸多誘惑;人生路又很短,一步走錯就會釀成大禍。

奔跑在人生路上,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願每個人良知之火不滅,精神之樹不枯,知足之心不停。

本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儒風大家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王陽明: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修身是中國人處世哲學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剋制。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的慾望;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慾望,才能成就自己。

一、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一個研究所曾經花費幾十年的時間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員們在幼兒園桌子上放一些好品質不一的蘋果,讓小朋友們自己去拿。

其中,很多孩子都去搶那些好蘋果、大蘋果;一小部分的孩子等到大家搶完了,去吃那些剩下的小蘋果;還有幾個孩子則是完全沒把搶沒搶到蘋果放在心上。

幾十年後,這個研究所跟蹤調查的結果出乎當時大多數人的意料:

完全不在意吃沒吃到蘋果的幾個人成了政府的要員;讓大家先搶,自己吃剩下的這小部分人都成了領導、骨幹;至於那些一哄而上搶蘋果的孩子,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懂得為了大局剋制自己情緒的人,一般都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業。剋制情緒的不同程度,就是體現了一個人情商的高低,情商越高往往就越能剋制自己的感情。

天啟六年,在得知努爾哈赤死訊後,袁崇煥派出了代表團,一為弔唁努爾哈赤,二為慶賀皇太極登基,三則打算和後金談談判。

自家父王在寧遠被袁崇煥打傷而死,袁竟然還派來代表團假惺惺地慰問,實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皇太極忍了。

他不但忍了,還用最高標準接待了袁崇煥的代表團。不僅好吃好喝伺候著,還費盡心思找好玩的,讓他們開開心心玩了一個多月,走的時候還又送馬又送羊,最後還滿臉笑容地與使者們揮手告別。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CFIC導讀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世界像一條大河,每個人都是一艘小船。當船駛向世俗的海洋,心就變成燈塔的模樣。不管海浪如何翻湧,別忘了保留一盞燈,照亮航行的方向。

慾望的滿足要建立在良心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物質可以但不要迷失本心。做人做事,要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陽明關注現實生活,不反對適當的功利與物質追求,他認為“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

對物質的追求與良知本心並不矛盾,只要心中有良善之燈,有良知之光,走正路,就能在物慾紛雜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不受誘惑。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追求物質可以,但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保持清明的頭腦,堅守內心的準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動歪腦筋。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被物質慾望控制的人生是可悲的。通過邪惡手段,損害別人利益得到的,早晚會失去。

追求物質財富沒有錯,錯的是用錯方式方法,若以背棄自己良心的方式獲得財富,內心終將不得安寧。

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對物質的追求應當以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對與身外之物來講,精神的豐滿更重要。

擁有的錢越多,住的房子越大,不一定越開心,但讀的書越多,自己掌握的技能越多,活得也就越踏實。

追求浮華表面的人通常如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旦遭遇風雨,失去身外之物,就會變得一蹶不振,缺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擁有物質的多少,而在靈魂的高貴。人生的高度從不體現在穿金戴銀上,與其過度追求物質,倒不如充實自己。

王陽明二十八歲入仕,為官三十年。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

他出身名門,稱得上翩翩佳公子。年少無憂長大,初入仕途因事被貶,算得上王陽明人生中第一個挫折。

失去了錦衣玉食沒有關係,還有書可以飽腹。畢竟,對王陽明來說,沒有什麼比心靈的富足更重要。

人生的幸福從不是物慾上的滿足,而是靈魂的豐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陽明先生最後一句話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

真正的富有從不在排場、金錢,一個人不攀比、不浮躁,專注自己的生活,讓靈魂找到棲息之所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活暫時的窘迫困頓不可怕,精神世界的貧瘠才真正可怕。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不管物質多少,懂得知足就好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上天是最公平的,你在這裡失去的,它會在另一個地方補給你。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活在世,知足就好。

叔本華說“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權越大越好,當你到達預設的目標,慾望又瞄準了更遠的目標,無休無止。

當你被慾望裹挾,成為慾望的奴隸,那你也就失去了自己。

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臥榻三尺。錢夠花就好,人健康就好。生活無需跟他人比較,各有各的美好。

《中庸》中說,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王陽明是知足的,被貶期間,悽風慘雨的生活他覺得很好,因為有空閒能思考;有人質疑陽明心學,他覺得很好,因為這代表陽明心學已為人所知。

上天從不辜負知足的人,越知足,越好運。人生路很長,我們總會面對諸多誘惑;人生路又很短,一步走錯就會釀成大禍。

奔跑在人生路上,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願每個人良知之火不滅,精神之樹不枯,知足之心不停。

本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儒風大家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王陽明: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修身是中國人處世哲學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剋制。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的慾望;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慾望,才能成就自己。

一、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一個研究所曾經花費幾十年的時間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員們在幼兒園桌子上放一些好品質不一的蘋果,讓小朋友們自己去拿。

其中,很多孩子都去搶那些好蘋果、大蘋果;一小部分的孩子等到大家搶完了,去吃那些剩下的小蘋果;還有幾個孩子則是完全沒把搶沒搶到蘋果放在心上。

幾十年後,這個研究所跟蹤調查的結果出乎當時大多數人的意料:

完全不在意吃沒吃到蘋果的幾個人成了政府的要員;讓大家先搶,自己吃剩下的這小部分人都成了領導、骨幹;至於那些一哄而上搶蘋果的孩子,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懂得為了大局剋制自己情緒的人,一般都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業。剋制情緒的不同程度,就是體現了一個人情商的高低,情商越高往往就越能剋制自己的感情。

天啟六年,在得知努爾哈赤死訊後,袁崇煥派出了代表團,一為弔唁努爾哈赤,二為慶賀皇太極登基,三則打算和後金談談判。

自家父王在寧遠被袁崇煥打傷而死,袁竟然還派來代表團假惺惺地慰問,實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皇太極忍了。

他不但忍了,還用最高標準接待了袁崇煥的代表團。不僅好吃好喝伺候著,還費盡心思找好玩的,讓他們開開心心玩了一個多月,走的時候還又送馬又送羊,最後還滿臉笑容地與使者們揮手告別。

王陽明:不問兜裡幾個錢,但看心中一盞燈

這意味著,一個比努爾哈赤更為可怕的敵人出現了。皇太極為了維持和平休養生息,不惜剋制自己滔天的怒火和不甘的屈辱,低眉順眼周旋於明王朝派來的代表團之間。

正如《明朝那些事兒》書中所說的,“懂得暴力的人,是強壯的,懂得剋制暴力的人,才是強大的”。

每一次剋制自己的情緒,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二、懂得剋制自己的人,人緣都不會太差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意思是善始不一定會善終,一旦不歡而散,君子大多都是可以剋制自己,不相互詆譭,不懷恨在心,不口出惡言,從而收穫良好的人緣。

看到過有人因為一些小事和領導有衝突後,不會剋制自己的情緒,拍桌而起,大罵特罵,最後兩敗俱傷,灰溜溜地收拾東西捲鋪蓋走人。從此若再在生意交際場上相遇,兩人之間只剩下尷尬和厭惡,往日情誼煙消雲散。

但是我也見到過身邊情侶在吵架分手後,男方一直在和身邊哥們強調,“我們分手不是因為她的問題,相反的,她善解人意,經常幫我出謀劃策,是她引領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女方亦是如此只談對方的優點,至於兩人之間摩擦衝突或是誰對誰錯,都是閉口不談。即使分手,也還是能心平氣和地做朋友。

這種寬人克己的品格,既有春風的和煦,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對待別人的觀點和意見從不激烈與之對抗,大度諒解,從容包容;更有冬風的凜冽,冷靜直接地剖析自我,時刻保持克制的習慣,學會慎獨,不究既往、不念舊惡。

人緣難結,但是懂得剋制的人知道話語傷人,所以鮮言人非,故而人人願意和他交心,人脈因此得以擴展。

三、能剋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住自己的人,就是聰明人。

明代王廷相在一次接見新任御史時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乘轎的時候下起了雨,有個轎伕腳上穿著一雙新鞋,剛開始還小心翼翼地挑幹靜地方走,生怕踩進水坑裡弄髒了鞋。

過了一會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踩到泥坑裡,從這之後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新鞋了,什麼汙湯泥水也滿不在乎地踩下。

究其原因,就是轎伕的鞋是新的的時候,只想著好好呵護它;一旦踩到泥坑裡,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出現了:反正鞋已經髒了,我就不用小心翼翼了。”

這個小故事就是寓意如今世上為官之人,上任之初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惟恐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遭人詬病。

可是當了一段時間官以後,錢權力色的誘惑力逐漸增大,但凡是嚐了一點點甜頭之後,就會難以戒癮,“清正廉潔”變成嘴上說說而已。

包拯在端州任知州時,積極整頓吏治,打擊貪汙,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待到離任之時,就連當地百姓共同相送的一方好硯,他都婉言謝絕,堅持“不持一硯歸”。

所以說,只有能夠剋制住自己慾望的官員,才能夠得民心、名揚青史,成就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

發洩慾望和屈從於慾望皆非君子所為,在這麼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或許剋制才是我們所缺少的美德,助我們成就自我,馳騁人生。

本文來源:京博國學

作者:雅君,京博國學外聘作者

微信編輯:顧舒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