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鬆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東山鬆帖》,晉,王獻之書,紙本,行草書,縱22.8cm,橫22.3cm。傳為米芾摹本。

釋文:

新埭無乏,東山鬆更送八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給,勿更須報。

此帖無款署和題跋。鑑藏印鈐南宋“紹興”連珠印、“內府書印”,明文徵明、劉承禧、吳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兩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內府諸印和乾隆題語,已被颳去。

《東山鬆帖》是王獻之寫的一通信札,為斷札,有四字磨滅。“埭”(音帶)即堵水的堤。“東山鬆更送八百”應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鬆八百棵作護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筆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

宋內府《宣和書譜》、《中興館閣錄》,明董其昌《容臺集》,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安岐《墨緣匯觀》著錄。刻入明吳廷《餘清齋法帖》、董其昌《戲鴻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舍內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 《舍內帖》,臨本

王獻之 《舍內帖》,首刻於《淳化閣帖》,曾入宣和內府,《宣和書譜》有錄20世紀30年代為張學良收藏,後入偽滿奉天博物館。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跡影印件睹其形跡,追懷風采。

保母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保母帖》

王獻之《保母帖》,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送梨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送梨帖》,臨寫本 草書<二行十一字。

王獻之書法欣賞


柳公權跋《送梨帖》

釋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王獻之《送梨帖》曾入清內府,圖版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王獻之《送梨帖》附柳公權跋,米芾《書史》記載,認為是王獻之的字,而《宣和書譜》卻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見墨跡卷中並無政、宣璽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亂以後,流散出來,多被割去璽印,以泯滅官府舊物的證據,這在前代人記載中提到的非常之多。

鵝群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 《鵝群帖》 (選自《淳化閣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 《鵝群帖》 (傳為米芾臨本)

傳為宋人米芾臨本。刻入《淳化閣帖》

地黃湯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釐米 橫24.0釐米

日本東京臺東區書道博物館藏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局部

王獻之書法欣賞


明 文彭題跋

“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藥的尺牘,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簽。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於所輯集帖《筠清館帖》。2006年春見於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釋文】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 謝生未還,可(何)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小楷書曹植的《洛神賦》,自宋代以來,僅殘存中間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簡稱為《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

《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現傳無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為最精。這是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閒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購,後轉藏首都博物館。世傳還有與此相同的一本,號稱“白玉版本”,筆劃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的痕跡,可知是一種翻刻本。

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虛和簡靜、靈秀流美,與文章內涵極為和諧,這件佳作被後人譽為“小楷之極則”,清楊賓《鐵函齋書跋》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此帖可以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筆畫往往伸展得很長,但並不輕浮軟弱,筆力運送到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中,又有細微而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與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擫”筆法;而獻之的字神采比較外露,較多地運用”外拓“筆法。他們都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董迨《廣川書跋》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疏秀。


王獻之書法欣賞


洛神賦十三行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

王獻之書法欣賞


洛神賦十三行 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釋文】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