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4月2日上午,85歲的王蒙第十次做客上圖,演講《道通為一》

“孔子並不想做專家學者,他只是想給皇帝當老師,講的道理必須言簡意賅讓皇帝所接受,要是擺出黑格爾那個學者架子,早就給轟走治罪了。”

昨天(4月2日),春意盎然中,85歲的王蒙再次來到上海,帶著尚有墨香的新書《爭鳴傳統——王蒙趙士林對談錄》,在上海圖書館二樓報告廳,如同前九次一般,聽者雲集,圍者慶幸。這次作家和學者的王蒙先生拋出的話題是《道通為一——王蒙漫談中華文化》。講座中,王蒙以莊子的“道通合一”概念來重新審視中華文化中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將他近年來對老莊文化的體悟做了最新分享。而黑格爾覺得《論語》過於道德說教因而中國沒有哲學的這段公案,被王蒙以“道通合一”的視角闡釋得既幽默又富有內涵——高手都能參悟萬物原理融會貫通。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上海圖書館二樓報告廳,聽者雲集,圍者慶幸

道通合一:寺廟中為何能佛祖、孔子、老子同室而處

約從10年前開始,王蒙的學者身份更強於作家身份。他潛心研習老莊哲學,2009年出版《老子的幫助》《老子十八講》,2011年出版《莊子的奔騰》,在老子研究中,王蒙以春秋筆法做了老子81章的意譯和證詞,證詞是用自己當今的體會闡釋,通過這些文字努力與老子互證,說明哪些觀點有幫助,哪些僅供參考,哪些需要調整。在莊子研究中,“以莊解王,以王解莊”。從書名的“奔騰”一詞中亦可看出王蒙對老莊文化的偏愛,他曾言“心如湧泉,移入飄風”只有莊子一人能做到。

在這次講座中,他再次嘗試以“道通合一”來觀察中華文化。

“道通合一”出自於《莊子·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翻成現代文是,不論是細小的草莖還是高大的柱子,也不論是醜陋的妖魔鬼怪還是美麗的西施美人,在根本上都是相通的。也可以理解成世間萬物即使看上去大相徑庭毫無相似之處,但是其本質和根源都是相同的。而“通”也是王蒙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最深最綜合的理解。

王蒙渾厚的嗓音吸引著報告廳樓上樓下近千人的視線。作家學者化,是王蒙早年多次提倡,而對中華文化的新闡釋,也是他的身體力行。王蒙分享,對於道的理解,不論是孔孟之說或是諸子百家都將它立於一個很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概念,也是衡量事物價值的最高標準。在他看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將道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而“通”,則是說華夏普遍講求融會貫通,王蒙用大白話解釋,“這件事和那件事表面上看沒有關係,是因為認識水平不夠,如果智慧水準高,那就打通了。”至於“一”,意思是世上萬物歸其根本,都會劃歸到同一根源,掌握了這一點,就可以做到無往而不利。

王蒙接著以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三教合一”現象做解釋。諸多學者常言傳統文化中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現象,王蒙提及少林寺的三教合一碑。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釋迦牟尼,但左側即為儒教的代表孔子,右側則是道教的代表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圓融。旁邊立有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王蒙指出,散見在全國各地的諸神大殿也多有同時供奉釋迦摩尼、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等各類宗教信仰。

在論述了“道通為一”的理論和鮮活例子後,王蒙又反舉文首提及的黑格爾對孔子的“偏見”,他幽默地說,“因為看上去淺顯易懂,黑格爾便就此認為孔子沒有總結概括、抽象思考的能力。但其實是黑格爾先生並未站在孔子所處的時代角色去思考,也忽略了孔子本身的自我追求。”王蒙笑稱,孔子並不想做專家學者,他只是想給皇帝當老師,講的道理必須言簡意賅讓皇帝所接受,要是擺出黑格爾那個學者架子,早就給轟走治罪了。幽默見智慧,掌聲數次響起。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王蒙潛心研習老莊哲學,2009年出版《老子的幫助》《老子十八講》,2011年出版《莊子的奔騰》

文政合一:孔子為何能擁有穿越朝代的王者的氣質和威望

由“道通為一”的處事總則衍生,王蒙認為,將“文政合一”做到極致的,在全世界範圍來看,只有中國。孔孟之道被執政者認為是“治國之本”,要求當權者的一切決策符合於“道”的標準,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王蒙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兼具積極性、此岸性與實踐性的特點。王陽明提出過“知行合一、經世致用”,《道德經》則推崇大道至簡。“簡單來說,大眾人心善良的,一切的麻煩自然而然就好了。世界上小偷靠抓哪裡抓得完呢,但只要人們都是善良的,就不會有人想去做小偷了。”

這就引出了中國人博愛的“濟世救人”的觀念——賢能者既能投身朝政救治天下,也能懸壺濟世,隱於江湖。而其中,“內聖外王”是賢者的最高理想,即在道德智慧層面上毫無挑剔之處,同時在時代背景下又能與民同樂,同時擁有王者的氣質和權力。而另一層境界,王蒙指出有“玄勝素王”之推崇,如孔子這樣的萬師之表,沒有王侯將相的地位,但是用其智慧和人格魅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示範性。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少林寺中的“三教合一碑”

善美實用主義:平兒讓賈寶玉頂替偷盜者的處理足見智慧

由於中華文化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因此“一”落在何處成了文化的核心。孟子的“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性善,這是他的信仰,即“人性之善是天性”。王蒙的漫談很快沿著“道通合一”的理論下沉到生活經驗。

同樣曾潛心研究過《紅樓夢》的王蒙,信手拈來其中一段說明中華文化裡有一種美、善兼備的實用主義。當家人王熙鳳病重期間,由薛寶釵、李紈、探春三人聯合“執政”,但王熙鳳的貼身丫鬟平兒依然握有發言大權。不久,王夫人的玫瑰露被盜,平兒細究後發現是賈環的丫鬟彩霞所偷。王夫人自然不悅,但要處置賈環必然牽扯出了賈環的母親趙姨娘。偏偏臨時當家之一的探春是趙姨娘的女兒,該如何避其鋒芒不刺激到探春呢?平兒想寧息事寧人,認為在這種事裡最能圓滿解決的是賈寶玉。讓賈寶玉承認兩瓶玫瑰露是他自己偷走了,作為嫡親母子事件自然能不了了之,而對賈寶玉而言,無關痛癢的認個錯還能向彩霞賣個人情自然欣喜。所以,平兒召集丫鬟開會,宣佈被盜竊案已經查清,是賈寶玉隨手拿走和大家分著享用了。當即彩霞尷尬而愧疚地跪下認錯,請求送至王夫人處受懲。這時,平兒卻佯裝發怒彩霞的質疑,自此圓滿平息,沒有人受到任何牽扯。

王蒙先生開玩笑地說:“這事兒我琢磨,如果要讓一個德國人看這個,他得急死,怎麼能強行說是賈寶玉偷的東西呢?不過這體現了中國追求美和善的實用主義,我看了這以後,覺得平兒處理得真好。”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紅樓夢》之寶玉瞞髒,王蒙表示這體現了中國追求美和善的實用主義

善意的謊言,巧用人情和人性避免了一系列不必要的衝突,體現了我國尚善尚美的實用主義,但在如今現實生活中,往往還會有一些過度“和稀泥”來實現自己私慾的例子。王蒙以同樣的幽默做了深刻的諷刺。

“此前北京一個豪車被撞,明顯是豪車司機的全部責任,但是警察為了平和雙方的情緒也減少自己的調停工作,硬是勸說被撞的司機承認是自己的責任,以此減少後續的賠償事宜,這和是非不分又有什麼區別呢?”王蒙先生又打比方,網上議論兩位學友,一個說2x7=14,一個說2x7=15,結果說15的那個太激動要鬧自殺,找孔子評理。孔子一聽對方要鬧自殺,就說那2x7就等於15吧。王蒙委婉嘲諷了國人過度的“和稀泥”。他認為,中國人可以有獨特的一套說法、想法、做法,但也不是絕對糊塗,這種絕對糊塗的做法,真要一輩子“2*7=15了。”

儘管是漫談,但話題深處,王蒙也有沉重處,在他看來,中華文化從來都不是僵硬的,但在舉國提倡實幹、民族復興的當下,要講求科學求實、腳踏實地,揚中華文化傳統中獨有的“萬物原理融會貫通”,同時要把道理一分為二,也要反思、杜絕過時、錯誤部分,將傳統思想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總結,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從19歲寫《青春萬歲》、22歲寫《組織部來的青年人》名動文壇後,在80歲王蒙又出版了長篇《這邊風景》,小說是中年時未完成的新疆題材,出版時一部分以79歲的王蒙點評39歲的王蒙的方式呈現,將六七十年代的故事添加了現代的時代感,這也彌散著他對萬事萬物“道通為一”的理解。在80歲那年,他還連寫了三部小說,其中中篇《奇葩奇葩處處衰》獲得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以作家特質來做學者,以學者高度來寫小說,王蒙的耄耋激情正如他的處女作之名——《青春萬歲》,這恐怕是每次演講之外給上海聽眾更多的感染力吧。

王蒙:2x7=15?勿要將中華文化之“道通”用歪了

王蒙的新作《爭鳴傳統》及19歲時寫就的小說《青春萬歲》

作者:錢亦琛 李念

編輯:袁琭璐

責編: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