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入的詩歌便有將近五萬首,詩人近2600名。在這樣的一個詩壇盛世,如果說有什麼憾事的話,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英年早逝,無疑算得上是一大憾事。這個六歲便能作詩,九歲就撰寫出《指瑕》十卷,十二歲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卻在他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令人惋惜不已。

"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入的詩歌便有將近五萬首,詩人近2600名。在這樣的一個詩壇盛世,如果說有什麼憾事的話,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英年早逝,無疑算得上是一大憾事。這個六歲便能作詩,九歲就撰寫出《指瑕》十卷,十二歲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卻在他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令人惋惜不已。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王勃在長安時,曾結識一杜姓友人。在他即將離開長安,前往蜀州去做官的時候,王勃為他寫了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一面世,便深受當時宦遊之人的讚譽。如今看來,雖然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早已驚豔了千年,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下面便來具體看看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入的詩歌便有將近五萬首,詩人近2600名。在這樣的一個詩壇盛世,如果說有什麼憾事的話,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英年早逝,無疑算得上是一大憾事。這個六歲便能作詩,九歲就撰寫出《指瑕》十卷,十二歲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卻在他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令人惋惜不已。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王勃在長安時,曾結識一杜姓友人。在他即將離開長安,前往蜀州去做官的時候,王勃為他寫了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一面世,便深受當時宦遊之人的讚譽。如今看來,雖然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早已驚豔了千年,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下面便來具體看看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嚴整,寫出了送別的地點,及友人的目的地。意思是說,王勃在被三秦之地拱衛著的長安城送別友人,透過風煙遙望他要去的地方蜀州。“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曾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故稱三秦。“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則是點出依依惜別之情。意思是說,和您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雖然王勃在這兩句詩中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離愁別緒,但可以看出他因背井離鄉,為求官在外身不由己,所產生的悽惻之情。而王勃與他不僅是友人,還同樣是宦遊之人,故能感同身受,盡顯依依惜別之情。

"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入的詩歌便有將近五萬首,詩人近2600名。在這樣的一個詩壇盛世,如果說有什麼憾事的話,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英年早逝,無疑算得上是一大憾事。這個六歲便能作詩,九歲就撰寫出《指瑕》十卷,十二歲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卻在他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令人惋惜不已。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王勃在長安時,曾結識一杜姓友人。在他即將離開長安,前往蜀州去做官的時候,王勃為他寫了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一面世,便深受當時宦遊之人的讚譽。如今看來,雖然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早已驚豔了千年,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下面便來具體看看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嚴整,寫出了送別的地點,及友人的目的地。意思是說,王勃在被三秦之地拱衛著的長安城送別友人,透過風煙遙望他要去的地方蜀州。“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曾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故稱三秦。“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則是點出依依惜別之情。意思是說,和您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雖然王勃在這兩句詩中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離愁別緒,但可以看出他因背井離鄉,為求官在外身不由己,所產生的悽惻之情。而王勃與他不僅是友人,還同樣是宦遊之人,故能感同身受,盡顯依依惜別之情。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整首詩情感基調從從悽惻轉為豪邁,境界從從狹小轉為宏大的地方。它的意思是說,只要在世上有你這個知己,即便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言下之意,一秦一蜀的阻隔算不得什麼。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的友情。因此這兩句詩也成為了表達深厚情誼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緊承頸聯詩意,即如今我們站在即將分別的岔路口,就不要像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了。由此可見,王勃這首詩一改以往送別詩中的悲苦纏綿之態,而是呈現出一種豁達的襟懷,也體現出了王勃高遠的志向。

"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入的詩歌便有將近五萬首,詩人近2600名。在這樣的一個詩壇盛世,如果說有什麼憾事的話,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英年早逝,無疑算得上是一大憾事。這個六歲便能作詩,九歲就撰寫出《指瑕》十卷,十二歲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卻在他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令人惋惜不已。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王勃在長安時,曾結識一杜姓友人。在他即將離開長安,前往蜀州去做官的時候,王勃為他寫了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一面世,便深受當時宦遊之人的讚譽。如今看來,雖然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早已驚豔了千年,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下面便來具體看看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嚴整,寫出了送別的地點,及友人的目的地。意思是說,王勃在被三秦之地拱衛著的長安城送別友人,透過風煙遙望他要去的地方蜀州。“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曾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故稱三秦。“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則是點出依依惜別之情。意思是說,和您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雖然王勃在這兩句詩中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離愁別緒,但可以看出他因背井離鄉,為求官在外身不由己,所產生的悽惻之情。而王勃與他不僅是友人,還同樣是宦遊之人,故能感同身受,盡顯依依惜別之情。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整首詩情感基調從從悽惻轉為豪邁,境界從從狹小轉為宏大的地方。它的意思是說,只要在世上有你這個知己,即便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言下之意,一秦一蜀的阻隔算不得什麼。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的友情。因此這兩句詩也成為了表達深厚情誼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緊承頸聯詩意,即如今我們站在即將分別的岔路口,就不要像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了。由此可見,王勃這首詩一改以往送別詩中的悲苦纏綿之態,而是呈現出一種豁達的襟懷,也體現出了王勃高遠的志向。

他只活了26歲,寫下的這首詩,卻驚豔了千年

綜觀王勃的這首詩,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為歷代人所傳誦。正如王勃詩中的友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他的這首詩亦是如此,驚豔了千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