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丨王安憶:什麼是虛構,什麼是非虛構?

什麼是虛構?其實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多說的,文學創作就是虛構。可是近些年來,有一個新的傾向產生了,有那麼多的非虛構的東西湧現,紀錄片是一個,私人傳記、歷史事件、隨筆散文等等紀實類的寫作,然後,紀錄片風格進入故事片,紀實性風格進入小說,總之,非虛構傾向進入虛構領域。我就是想談談對這個現象的看法。

寫作課丨王安憶:什麼是虛構,什麼是非虛構?

那麼,什麼是虛構?怎麼解釋呢,我先說說什麼是非虛構。非虛構就是真實地發生的事實。上海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在淮海路最熱鬧的路段上曾經立起一個雕像,銅雕。這個雕像很可愛,一個女孩子在打電話,不知道你們看見過沒有。它是一個非常具象的雕像,女孩子姿態很美,而且她是在一個非常熱鬧繁華的街頭打電話,熙來攘往的人群從它身邊走過,很是親切,也很時尚。這個雕像,大家都非常喜歡,可是有一個晚上它不翼而飛,不見了。不見了以後,當然要破案,出動了警察。我非常關心它的下落,我在想誰會要這個雕像呢?會不會是一個藝術家,把它搬到自己的畫室裡去了;甚至於我還想,會不會忽然有一個電話亭也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被這個藝術家搬到了他的畫室,成為一個組合。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發生,過了一年以後,破案有了結果。它還是被幾個農民工搬走了,用焊割的方法拆下來搬走了,當成銅材去賣,並且很殘酷的,把它的頭割下來了,因為他們必須把它切成一段段才好銷贓。我看了新聞之後,終於知道了這個少女的下落,感到非常掃興。看起來,藝術還是要到藝術裡去找。生活不會給你提供藝術,生活提供的只能是這麼一個掃興的結果,一個不完整的故事。這是一個故事。

還有一個故事,也許談不上一個故事,只是一個細節。在我們小區裡,有幾幢樓,我不曉得是從哪幢樓裡,每天有一個非常單調的聲音傳出來,是一隻八哥,它只會一句旋律,只有三個音符,但也是一句旋律,它每天在唱這句旋律。你自然會期待它唱下一句,有時候我聽到它的主人在吹口哨,很顯然是在教它下一句旋律,可是它永遠都在唱這第一句。我想這個八哥真的很笨,它也許只能唱這一句。起碼是有三五年之後,終於我聽到它在學唱第二句了。可是當它學第二句的時候,非常非常倒黴,它把第一句又忘了。我想這就是生活,很難提供給你一個發展,一個完整的發展。

寫作課丨王安憶:什麼是虛構,什麼是非虛構?

第三個故事,也是發生在我們小區,我常常會看到一個老人,面色很憔悴,顯然是生過一場大病。他每天在小區的健身器械上,做一個重複的動作,機能康復的動作,每天如此,就像一個標誌一樣,你進出小區都看見他在那兒鍛鍊。也是過了很長時間,有一天,我忽然發現這個老人,面色紅潤,有了笑容,神氣昂然很多,可見日復一日的單調動作對他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這就是非虛構。生活中確實在發生著的事情,波瀾不驚,但它確實是在進行。可它進行的步驟,幾乎很難看到痕跡,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我們現實的狀態,就是非虛構。非虛構的東西是這樣一個自然的狀態,它發生的時間特別漫長,特別無序,我們也許沒有福分看到結局,或者看到結局卻看不到過程中的意義,我們只能攫取它的一個片斷,我們的一生只在一個週期的一小段上。現在我就試圖稍微回答一下,“什麼是虛構”。虛構就是在一個漫長的、無秩序的時間裡,要攫取一段,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當然不可能“正好是完整的”,所以“攫取”這個詞應該換成“創造”,就是你,一個生活在局部裡的人,狂妄到要去創造一個完整的週期。

寫作課丨王安憶:什麼是虛構,什麼是非虛構?

有時候我看《史記》,《刺客列傳》那一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司馬遷寫的五個刺客之間,都有這樣一句話:其後多少多少年而某地方有某某人之事。每一段都是這樣。“百六十有七年”,“七十餘年”,“四十餘年”,到荊軻出現之前是“二百二十餘年”。這就是從非虛構到了虛構。在特別漫長的時間裡,規模特別大的空間,確實有一個全局的產生。但這個全局太遼闊了,我們的眼睛太侷限了,我們的時間也太侷限了,我們只可能看到只鱗片爪,而司馬遷將這一個浩大的全局從歷史推進文本,成為目力可及的戲劇。我想,這就是我們虛構,也是我們需要虛構的理由。

寫作課丨王安憶:什麼是虛構,什麼是非虛構?

(節選自王安憶在紐約大學東亞系演講)

王安憶,1954年生於江蘇南京,當代作家,現執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散文集、劇作及論著等多部,其中《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來源:書房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