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推拿 三農 社會 巴中晚報 2017-06-09

人物檔案

閆豔,38 歲,現任通江縣司法局諾江司法所所長。她在最基層的司法助理員崗位上一干就是18 年,以女性少有的堅毅和勇氣,在基層奔波、奮鬥、奉獻,成為老百姓的知心人、貼心人。

人物感言

“人生最大的快樂和收穫,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群眾認可。”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閆豔

閆豔常年扎著馬尾,挽著袖子,總是一臉微笑。多年來,憑著對工作的熱愛,閆豔在基層調解戰線上默默耕耘。她在工作日誌中寫道:“人生最大的快樂和收穫,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群眾認可”。工作以來,閆豔親自調解和參與指導化解矛盾糾紛1200餘件,調解成功1192件,平均每年化解矛盾糾紛60多件。數據其實遠不止這些,零星瑣碎的矛盾糾紛並沒有記錄在內。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傾情調解

做盡心盡責的調解員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對閆豔來說,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群眾的事,她都會盡心盡力去解決。

2015 年8 月的一天,諾江鎮圓頂村7 社村民老馮發現自家耕牛突然倒在了田裡,於是趕緊伸手去拉,一股強電流將他擊倒,幸好搶救及時才倖免於難,而耕牛則被電死。原來,大風將照明電線吹落後,又與廣電網絡線纏繞在一起最終導致事故發生。老馮傷愈後多次奔走協商無果,只得向諾江司法所求助。

“這是意外事件,但老馮是最大的受害者,必須給他一個合理的交代。”閆豔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現場勘驗、調取病歷資料,結合電力、網絡管理和飼養動物管理責任,形成了合理合法的調解思路。由於協議內容公平公正,簽訂調解協議的當天,各方當場履行了協議全部內容。

“為這事我跑了10 多趟,找了很多單位和部門都沒有落實,要不是閆所長幫我,可能現在八字都還沒一撇。”老馮感慨地說。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用真情換真心

社區矯正人員走上正途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閆豔的工作還包括社區矯正。她常說,對社區矯正人員這一特殊群體,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因視神經萎縮導致失明獲保外就醫治療的譚某,回家後受到他人的歧視、朋友的冷落,再加上家庭窘迫,對生活充滿絕望。期間,又因對家中房屋拆遷補償不滿,譚某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房屋拆遷補償可以慢慢談,但不能悲觀極端,要對社會、父母、自己負責。”在社區矯正中,閆豔對譚某進行思想疏導,並表示會幫他把事情弄清楚。

閆豔首先與當地村社協商,幫助解決譚家家庭困難,同時還主動調查處理拆遷補償問題。在她的努力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因為視力問題,譚某就業十分困難。閆豔便介紹他到一個盲人推拿中心學習按摩技能,並常常給予開導和鼓勵。後來在司法所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譚某不但獨立經營了一家按摩店,還解決了幾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不放棄一個,不拋棄一個,想方設法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閆豔始終用行動履行著自己的諾言。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貼近群眾

獲得百姓一致認同

當了18年“和事佬”成了百姓知心人

閆豔說,在基層工作中,更要貼近群眾。

進入農家,勤快的閆豔常常主動幫村民搭把手,打豬草、燒柴火等農活她都幹得有模有樣。正是因為閆豔的工作方法接地氣,走到哪老百姓都很喜歡她。

在以閆豔為代表的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諾江的普法和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獲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同:一有事,找諾江司法所準能解決問題。

然而就是這樣的事業女強人,內心也有柔弱的一面。

“媽媽就像是後媽,心裡沒有我和家”。2015 年夏天的一個夜晚,閆豔在城北村調解糾紛到晚上11 點,回家後看到9 歲兒子作業本上的這句話,禁不住潸然淚下。對家庭,閆豔對自己的評價是不稱職,但她堅信,兒子終究會懂她、理解她。(記者 趙尉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