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業務離“斷頭臺”越來越近 FOF有望成為資管轉型的解藥?

投資 私募 基金 公募 華爾街見聞 2017-05-28

“我看完報道後越發感覺快失業了!”四月中旬,上海一傢俬募負責人雷方銘(化名)如此說道。當時,華爾街見聞曾報道監管層強力規範銀行業意在“掐死”通道業務。

一個月過去了,通道業務離“斷頭臺”越來越近。5月19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

實際上,通道業務本質是規避監管或利用規則套利所衍生出的一大類業務,絕大部分投向非標產品,資管機構只發揮其牌照優勢、但不承擔管理責任。最為重要的是,資管機構承接的多數資金來自銀行體系,發明出大量層層嵌套、難以穿透的產品,底層資產極為不透明。

一個月來,監管層不斷釋放政策信號,可謂讓銀行與資管機構叫苦連連,紛紛感嘆日子不好過。

然而,本文開頭提到的私募負責人雷方銘突然樂觀了起來。“如果信託和公募為代表的通道業務被卡死後,資金要尋找出路,私募就是一個方向,而且我們正集中精力發展FOF產品。”他對華爾街見聞興奮地說道。

一個月前即將失業的焦慮感頓時煙消雲散,雷方銘嘴中的FOF就是一粒解藥,也可能是各大資管轉型的新方向。

FOF(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也稱為母基金。與其他類型的基金最大不同是,FOF不直接以股票、債券、期貨為投資標的,而是通過持有多種子基金間接投資,可實現風險的二度分散。全球第一隻FOF產品是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於1969年11月推出,是一隻FOHF(Fund of Hedge Funds),1985年起全球開始爆發式發展,目前全球約有一萬隻FOF基金。

中國FOF基金在“大資管”模式迅猛擴張的背景下發展,第一隻FOF產品誕生於2006年。中國FOF現有規模小於1.3萬億,佔總資管規模2%,並多以基金專戶、私募、信託和證券資管產品形式存在。

根據東證衍生品研究院報告,由於2015-2016這兩年期間,中國資管業務規模翻了1.5倍,FOF產品迎來爆發——每年都有約900只FOF產品發行,截至2017年5月15日,市場中已有2309只產品運行,其中包括已經終止運行的。其中,有1247只是自主發行的私募基金,約佔54%,其次是有約26%是券商資管,兩者佔據了現有FOF市場的80%,剩下20%來自公募專戶、信託和期貨資管。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FOF並未完全放開,直到2016年11月底,證監會才開始接受FOF公募型基金的申報材料,至2017年5月15日,已有67只基金申報。

由於通道業務本質是銀行為了解決資金出表,將資金委託給各大資管機構,但存在多層嵌套的風險問題,更有部分銀行曾利用一對多的集合類資管進行非標資產或不良資產的藏匿。

因此,近兩年來爆發的資管套利模式在各大監管新規下將被堵住,FOF恰恰是資管轉型的一條重要出路。上海一家公募基金負責FOF產品的投資經理對華爾街見聞表示,“FOF並不在這輪監管範圍內,通道類業務卡住了,只要名義上成立的FOF依然可以做,反而利好FOF。” 業界主流的觀點認為,FOF資管業務與傳統資管相比有兩大優勢:第一,FOF所投的子基金投資標的範圍廣泛,固收類與權益類相結合,利用大類資產配置可實現穿越不同後期的穩定收益;第二,FOF可認購不同風格管理人的產品實現風險分散。

北京一家大型期貨公司總經理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期貨資管一直都在做FOF,從投顧角度看,主要看中FOF盈利、交易風格、投資標的,主動型與被動型風格搭配,運作FOF最考驗選擇與搭配投顧的水平。”另據瞭解,目前期貨資管發行的FOF有數量多、單隻產品規模小的現狀,目前存續的數量約130只產品。

這位老總還特別指出,未來存在委外資金進入FOF的可能性,現在期貨資管做FOF的資金主要是自有資金和外部資金,後者包括企業客戶、高淨值客戶、還有從銀行、信託和券商自營等機構抽過來的資金。東證衍生品研究院指出,FOF也是銀行委外的渠道之一,作為資金供給端的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投資資管產品,可採用獨立的賬戶並約定收益率,FOF恰恰是一種產品形式。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母基金FOF追求擇時配置能力和相對穩定收益,而子基金管理人追求絕對收益能力。

銀行資管有望成為重要的FOF投資機構,建信基金量化衍生品及海外投資部總經理樑珉曾撰文指出,銀行資管規模體量很大,但配置上還沒有擺脫配置非標資產和債券資產大於權益資產的基本現狀。因此銀行資管謀求轉型,同時資金優勢明顯,投資FOF的前景十分廣闊。

私募也期待著“去通道化”吸引委外資金。本文開頭提到的私募負責人雷方銘透露,他們一直在集中精力發展FOF產品,但此前銀行“很挑”,資管准入的白名單範圍小,他們之前都是借期貨資管通道將資金投向專戶和FOF之中。這輪密集的去通道化政策過後,他預計相會出現更多的資管直投模式,委外資金也有望投向私募。

但也有多家資管機構人士表達了不同意見。廣州一傢俬募負責人對華爾街見聞表示,“看情況,今年各方面都嚴,現在加快IPO、查銀行委外業務、查資管資金池、清理券商通道業務,產品已經不那麼好發了。現在主要問題是政策偏多,都會影響到資金。”

“規範通道業務與利好FOF沒有實質聯繫,很多基金公司的FOF產品都是針對散戶。機構未必會買普通的FOF產品,反倒是定製化FOF有吸引力。”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投資經理對華爾街見聞作出上述表示。

前述的北京一家期貨公司老總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通道業務與FOF並沒有相關性,前者相當於借通道給其他金融機構用,後者是主動去運作一個基金產品,根本就是兩碼事。 ”

針對委外資金會否投入FOF,他認為,委外資金不太可能進入FOF,因為委外投非標產品之外,資金都流向了債券產品,而且FOF本身也不會拓寬委外的投資範圍,只是與債券搭配,並不會大幅改變資管機構的投資生態。他還強調,FOF中含有權益性投資產品,風險遠比固收投資大,FOF是否真的適合中國金融市場還需要運作一段時間後才能下結論。

資管轉型之路究竟何去何從,還是看政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