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的邏輯

投資 拉里·佩奇 創業 華西村 王國勝 2017-06-17

商海沉浮數十年,即便傾家蕩產依然還能東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體的門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次的思維和意識。就像《1942》裡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想在中國賺大錢,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和共通的觀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

1

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依託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這一波機會和體制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和90年代後期的國退民進。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歷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闆。2005年的時候隨便開個什麼礦,之後的商品大牛市會讓你的錢多到用麻袋裝。

至於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

2

從無到有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這也就是所謂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從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3年的第二次互聯網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中國版的美國XX”。

▲喬布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貝佐斯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

ROE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利潤率*週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係,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槓桿的,敢下注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說過,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熟練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本不屬於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朋友們啊我為你們操碎了心”巴菲特

巴菲特扣除槓桿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週轉率。即使是低利潤,只要有高週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檯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週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週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週轉率要大大增高。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週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週期(從生產到銷售),那麼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係。

4

瞭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瞭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覆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

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

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採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鑽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屬。對自己不瞭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5

防騙意識

這裡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裡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佔少數。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遊戲。更加複雜詭異,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短信裡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夥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怎麼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知道怎麼查一個生意夥伴的誠信水平;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鐘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只能靠自己一筆一筆“學費”去交。可又不能因為怕被騙,就因噎廢食,那樣會失去很多機會,不投資必敗,通脹會吞噬你的財富。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