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

一路走來我們不忘初心,一路走來我們使命在肩。奮進的同煤集團將在構建“36951”戰略體系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再創輝煌,為實現“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戰略構想,積聚正能量,在企業內部形成尊崇科學、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希望之翼”。

同煤集團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技術引領、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同煤第一”“行業第一”乃至“全國第一”,為祖國繁榮昌盛、發展壯大貢獻了“同煤力量”。

建企之初,一窮二白的大同礦務局,靠著職工搶修的工具器材,開始了艱難的煤炭生產恢復工作。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殘缺破敗的“作坊”,日後能夠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能源大集團。是什麼成就了這樣一個涅槃重生的“鳳凰傳奇”?——是科技驅動與技術創新。

同煤集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企業改革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僅“十二五”以來就申請專利719項,授權專利505項,年均申請和授權專利數量大幅提升。專利質量也取得質的飛躍。其中煤炭開採主業核心技術“特厚煤層(14-20m)大采高綜放開採工藝技術”和“煤礦堅硬頂板分層爆破方法”等多項專利分別榮獲行業專利一等獎。

"

一路走來我們不忘初心,一路走來我們使命在肩。奮進的同煤集團將在構建“36951”戰略體系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再創輝煌,為實現“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戰略構想,積聚正能量,在企業內部形成尊崇科學、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希望之翼”。

同煤集團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技術引領、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同煤第一”“行業第一”乃至“全國第一”,為祖國繁榮昌盛、發展壯大貢獻了“同煤力量”。

建企之初,一窮二白的大同礦務局,靠著職工搶修的工具器材,開始了艱難的煤炭生產恢復工作。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殘缺破敗的“作坊”,日後能夠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能源大集團。是什麼成就了這樣一個涅槃重生的“鳳凰傳奇”?——是科技驅動與技術創新。

同煤集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企業改革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僅“十二五”以來就申請專利719項,授權專利505項,年均申請和授權專利數量大幅提升。專利質量也取得質的飛躍。其中煤炭開採主業核心技術“特厚煤層(14-20m)大采高綜放開採工藝技術”和“煤礦堅硬頂板分層爆破方法”等多項專利分別榮獲行業專利一等獎。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智能化綜放工作面

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有力翅膀。在六屆一次職代會上,同煤集團提出要全力推進“1886”行動計劃,全方位打造傳統、新型兩大優勢產業集群。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設“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2019年要開展包括:積極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開展千萬噸級特厚煤層智能化綜放開採關鍵技術研究等十項科技攻關。

回顧歷史 成績斐然

建國初期,由於當時生產力落後、機械設備缺少,主要採取殘柱高落式、倉房式採煤方法,這時的大同礦務局迫切需要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在黨和國家科技興國政策的引領下,1950年7月23日,大同礦務局永定莊礦6號井9號層802工作面試驗單一長壁採煤法應運而生,這是大同礦務局第一個半機械化長壁採煤工作面。經過73天的試驗,802回採工作面日產原煤由72噸提高到了182噸,回採效率由0.925噸/工提高到了2.87噸/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大同礦務局的熱土上第一次結出了科技生產帶來的碩果,項目研發成功是採煤方法的一次變革,成為集團公司採煤技術創新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此之後,第一臺聯合採煤機使用、大同I型回採裝煤機革新……一項項科技創新的產物不斷推陳出新、落地生根,為同煤集團科技興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原燃化部作出重大決定——在大同礦務局試驗採煤綜合機械化,當時選擇了地質和煤炭資源等各方面條件較好的煤峪口礦8710工作面作為試驗工作面。當中國第一套TZ140支架浩浩蕩蕩運到煤峪口礦的時候,大家都在議論,“這傢伙真氣派!”“這個大塊頭能幹啥?”帶著疑問和忐忑,1970年11月28日,第一個綜合機械化採煤工作面開始進入試驗階段。

1974年,燃化部在大同礦務局召開“大同I型液壓支架技術鑑定會”,認為煤峪口礦的這個工業項目試驗取得了成功。這一成功無異於給大同煤礦打了一劑“強心針”,這為日後“同家樑礦綜採隊首破百萬噸”以及“全局首次產量突破3000萬噸”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為大同礦務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壯大開啟新紀元。

一路向前 從未停歇

有了近半個世紀的科學技術積累,大同礦務局再也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醜小鴨”。這時的大同煤礦,已經具備了一定搏擊風雨的能力,如魚鷹般中流擊水、暢遊江河。

1995年大同礦務局榮獲“中國煤炭採選大王”稱號,1996年大同礦務局建成首批“雙高”礦井(燕子山礦、馬脊樑礦)……九十年代的大同礦務局如魚得水、意氣風發,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與獎項,大同礦務局不驕不躁,繼續發揚煤礦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披荊斬棘、一路高歌。


"

一路走來我們不忘初心,一路走來我們使命在肩。奮進的同煤集團將在構建“36951”戰略體系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再創輝煌,為實現“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戰略構想,積聚正能量,在企業內部形成尊崇科學、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希望之翼”。

同煤集團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技術引領、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同煤第一”“行業第一”乃至“全國第一”,為祖國繁榮昌盛、發展壯大貢獻了“同煤力量”。

建企之初,一窮二白的大同礦務局,靠著職工搶修的工具器材,開始了艱難的煤炭生產恢復工作。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殘缺破敗的“作坊”,日後能夠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能源大集團。是什麼成就了這樣一個涅槃重生的“鳳凰傳奇”?——是科技驅動與技術創新。

同煤集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企業改革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僅“十二五”以來就申請專利719項,授權專利505項,年均申請和授權專利數量大幅提升。專利質量也取得質的飛躍。其中煤炭開採主業核心技術“特厚煤層(14-20m)大采高綜放開採工藝技術”和“煤礦堅硬頂板分層爆破方法”等多項專利分別榮獲行業專利一等獎。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智能化綜放工作面

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有力翅膀。在六屆一次職代會上,同煤集團提出要全力推進“1886”行動計劃,全方位打造傳統、新型兩大優勢產業集群。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設“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2019年要開展包括:積極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開展千萬噸級特厚煤層智能化綜放開採關鍵技術研究等十項科技攻關。

回顧歷史 成績斐然

建國初期,由於當時生產力落後、機械設備缺少,主要採取殘柱高落式、倉房式採煤方法,這時的大同礦務局迫切需要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在黨和國家科技興國政策的引領下,1950年7月23日,大同礦務局永定莊礦6號井9號層802工作面試驗單一長壁採煤法應運而生,這是大同礦務局第一個半機械化長壁採煤工作面。經過73天的試驗,802回採工作面日產原煤由72噸提高到了182噸,回採效率由0.925噸/工提高到了2.87噸/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大同礦務局的熱土上第一次結出了科技生產帶來的碩果,項目研發成功是採煤方法的一次變革,成為集團公司採煤技術創新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此之後,第一臺聯合採煤機使用、大同I型回採裝煤機革新……一項項科技創新的產物不斷推陳出新、落地生根,為同煤集團科技興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原燃化部作出重大決定——在大同礦務局試驗採煤綜合機械化,當時選擇了地質和煤炭資源等各方面條件較好的煤峪口礦8710工作面作為試驗工作面。當中國第一套TZ140支架浩浩蕩蕩運到煤峪口礦的時候,大家都在議論,“這傢伙真氣派!”“這個大塊頭能幹啥?”帶著疑問和忐忑,1970年11月28日,第一個綜合機械化採煤工作面開始進入試驗階段。

1974年,燃化部在大同礦務局召開“大同I型液壓支架技術鑑定會”,認為煤峪口礦的這個工業項目試驗取得了成功。這一成功無異於給大同煤礦打了一劑“強心針”,這為日後“同家樑礦綜採隊首破百萬噸”以及“全局首次產量突破3000萬噸”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為大同礦務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壯大開啟新紀元。

一路向前 從未停歇

有了近半個世紀的科學技術積累,大同礦務局再也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醜小鴨”。這時的大同煤礦,已經具備了一定搏擊風雨的能力,如魚鷹般中流擊水、暢遊江河。

1995年大同礦務局榮獲“中國煤炭採選大王”稱號,1996年大同礦務局建成首批“雙高”礦井(燕子山礦、馬脊樑礦)……九十年代的大同礦務局如魚得水、意氣風發,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與獎項,大同礦務局不驕不躁,繼續發揚煤礦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披荊斬棘、一路高歌。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現代化綜採工作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採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作為同煤集團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也是煤炭系統建國以來承擔的最大科研項目。項目通過產學研方式,聯合15家單位,經過10年協同攻關,成功解決了14—20m特厚煤層開採的世界性難題,創立了特厚煤層大采高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採,實現了厚煤層開採技術裝備的重大突破。

項目於2010年在同煤集團塔山礦8105工作面進行了工業性試驗。工作面設備開機率平均92.1%,月產量平均90.76萬噸,資源回收率88.9%,平均工效364.5噸/工,年產量1084.9萬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該項目成為了世界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采高綜放開採技術與裝備,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開啟科技創新新引擎

千萬噸級綜放工作面智能控制關鍵技術、小煤柱開採技術……一系列成熟技術的應用,為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

同忻礦建成併成功試運行國內首個智能化綜放工作面。2017年,同忻礦的8202採煤工作面已經看不到一個採煤工的影子,在這裡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無人”採煤。


"

一路走來我們不忘初心,一路走來我們使命在肩。奮進的同煤集團將在構建“36951”戰略體系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再創輝煌,為實現“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戰略構想,積聚正能量,在企業內部形成尊崇科學、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希望之翼”。

同煤集團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技術引領、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同煤第一”“行業第一”乃至“全國第一”,為祖國繁榮昌盛、發展壯大貢獻了“同煤力量”。

建企之初,一窮二白的大同礦務局,靠著職工搶修的工具器材,開始了艱難的煤炭生產恢復工作。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殘缺破敗的“作坊”,日後能夠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能源大集團。是什麼成就了這樣一個涅槃重生的“鳳凰傳奇”?——是科技驅動與技術創新。

同煤集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企業改革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僅“十二五”以來就申請專利719項,授權專利505項,年均申請和授權專利數量大幅提升。專利質量也取得質的飛躍。其中煤炭開採主業核心技術“特厚煤層(14-20m)大采高綜放開採工藝技術”和“煤礦堅硬頂板分層爆破方法”等多項專利分別榮獲行業專利一等獎。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智能化綜放工作面

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有力翅膀。在六屆一次職代會上,同煤集團提出要全力推進“1886”行動計劃,全方位打造傳統、新型兩大優勢產業集群。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設“創新、和諧、富強、振興”的新時代同煤。2019年要開展包括:積極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開展千萬噸級特厚煤層智能化綜放開採關鍵技術研究等十項科技攻關。

回顧歷史 成績斐然

建國初期,由於當時生產力落後、機械設備缺少,主要採取殘柱高落式、倉房式採煤方法,這時的大同礦務局迫切需要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在黨和國家科技興國政策的引領下,1950年7月23日,大同礦務局永定莊礦6號井9號層802工作面試驗單一長壁採煤法應運而生,這是大同礦務局第一個半機械化長壁採煤工作面。經過73天的試驗,802回採工作面日產原煤由72噸提高到了182噸,回採效率由0.925噸/工提高到了2.87噸/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大同礦務局的熱土上第一次結出了科技生產帶來的碩果,項目研發成功是採煤方法的一次變革,成為集團公司採煤技術創新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此之後,第一臺聯合採煤機使用、大同I型回採裝煤機革新……一項項科技創新的產物不斷推陳出新、落地生根,為同煤集團科技興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原燃化部作出重大決定——在大同礦務局試驗採煤綜合機械化,當時選擇了地質和煤炭資源等各方面條件較好的煤峪口礦8710工作面作為試驗工作面。當中國第一套TZ140支架浩浩蕩蕩運到煤峪口礦的時候,大家都在議論,“這傢伙真氣派!”“這個大塊頭能幹啥?”帶著疑問和忐忑,1970年11月28日,第一個綜合機械化採煤工作面開始進入試驗階段。

1974年,燃化部在大同礦務局召開“大同I型液壓支架技術鑑定會”,認為煤峪口礦的這個工業項目試驗取得了成功。這一成功無異於給大同煤礦打了一劑“強心針”,這為日後“同家樑礦綜採隊首破百萬噸”以及“全局首次產量突破3000萬噸”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為大同礦務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壯大開啟新紀元。

一路向前 從未停歇

有了近半個世紀的科學技術積累,大同礦務局再也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醜小鴨”。這時的大同煤礦,已經具備了一定搏擊風雨的能力,如魚鷹般中流擊水、暢遊江河。

1995年大同礦務局榮獲“中國煤炭採選大王”稱號,1996年大同礦務局建成首批“雙高”礦井(燕子山礦、馬脊樑礦)……九十年代的大同礦務局如魚得水、意氣風發,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與獎項,大同礦務局不驕不躁,繼續發揚煤礦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披荊斬棘、一路高歌。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現代化綜採工作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採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作為同煤集團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也是煤炭系統建國以來承擔的最大科研項目。項目通過產學研方式,聯合15家單位,經過10年協同攻關,成功解決了14—20m特厚煤層開採的世界性難題,創立了特厚煤層大采高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採,實現了厚煤層開採技術裝備的重大突破。

項目於2010年在同煤集團塔山礦8105工作面進行了工業性試驗。工作面設備開機率平均92.1%,月產量平均90.76萬噸,資源回收率88.9%,平均工效364.5噸/工,年產量1084.9萬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該項目成為了世界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采高綜放開採技術與裝備,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開啟科技創新新引擎

千萬噸級綜放工作面智能控制關鍵技術、小煤柱開採技術……一系列成熟技術的應用,為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

同忻礦建成併成功試運行國內首個智能化綜放工作面。2017年,同忻礦的8202採煤工作面已經看不到一個採煤工的影子,在這裡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無人”採煤。


企業騰飛的“希望之翼”——同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同忻礦智能化工作面井下操作室

同忻礦是同煤集團一座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特厚煤層達到20多米。目前,在2000米長、200米寬的採煤工作面,50多個攝像頭、1500多個傳感器,通過網絡互聯集成管理,實現了高效快捷指揮,所有設備都實現了自動精準安全控制。井下只需操作人員輕鬆按下總控臺的啟動按鈕,遠端的採煤機便穩步前行,流暢自如地割煤、推溜、移架,傳輸皮帶上的滾滾烏金奔向地面。

2018年,該礦智能化綜放工作面關鍵技術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千萬噸級綜放工作面關鍵技術及示範工程”項目科學技術一等獎。

革故鼎新,不僅在裝備提升上推陳出新,也要在工藝優化上有破有立。同煤集團多措並舉竭力提高煤炭資源開採利用率。經過數年技術研究與論證,目前,集團公司先後有30座礦井的33個工作面實施了小煤柱、無煤柱開採工藝,資源回收率平均提高了3.6%。

以塔山礦8204工作面為例,工作面煤柱留設由38米減小為6米,其餘32米煤柱可全部採出。以工作面長度1000米計算,可多回收煤炭資源65萬噸,直接產值1.64億元,直接經濟效益2170萬元。截至2019年,同煤集團15座礦井被列為先進產能礦井,企業先進產能達到61.7%,超過全省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

2018年,由同煤集團自主研發的礦用智能鏈臂鋸切頂機、“門式支架”高效強支裝備…… 一系列科技創新、技術革新項目如雨後春筍,在生產一線開花結果,真正從源頭上保障了礦井的安全高效生產。同年,同煤集團研究攻關的“大同礦區煤層群組不對稱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煤礦堅硬頂板地面壓裂控制技術”兩項技術成果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學會評為2018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