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謀賽”意即“謀城”,“謀城”就要“謀成”'

"

世警會的美好尚在迴響,成都卻已把目光眺向了遠方。

距離第18屆世界警察與消防員運動會落幕僅4天,8月22日,成都召開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暨“三大賽事”動員大會。這意味著,熱身結束,預演閉幕,成都正式進入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快車道”。

未來五年間,成都將相繼迎來三大世界頂級賽事: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世界運動會。根據規劃,2020年至2025年,成都將舉辦81個國際體育賽事。賽事名城建設進入黃金期,成都,該如何實現“賽事黃金期”與“發展黃金期”的無縫轉換呢?

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成都需要堅定“謀城思維”,始終站在提升成都全球競爭力的高度統籌謀劃。

當前,全球城市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城市網絡的節點城市卻在爭當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流量樞紐。國際重大體育賽事資源配置和流量吸引的重要功能,正是成都所需要的。成都承辦國際大賽,有助於在世界城市舞臺上充分展示國際化的城市形象,以賽事功能鏈接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搶佔世界城市網絡關鍵節點,加快躋身新興世界城市行列。

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世界賽事名城建設中,“賽”是一域,“城”是全局。借國際大賽提升成都發展能級,把賽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轉化為城市的全球影響力,這就是成都要謀的全局。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海2010年世博會、杭州2016年G20峰會、青島2018上合組織峰會……近年來,無論是體育賽事,還是政經大事件,助力城市提高知名度美譽度、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國內外城市一再反覆證明、作出示範。

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成都需要堅持國際視野,從國際先行者身上汲取營養。

一類是像倫敦、巴黎、東京這樣的國際頂級城市。倫敦、巴黎分別三次舉辦奧運會,東京將第二次舉辦奧運會。這些城市屢次藉助國際賽事品牌,維繫和拓展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城市能級。

一類是紐約。雖從未舉辦過奧運會,但它擁有美網、紐約馬拉松等11項世界著名單項賽事,幾乎每項賽事都能聚集人氣、商氣,賺得盆滿缽滿,是商業體育城市的典範。

還有一類是像謝菲爾德這樣的轉型城市。以鋼鐵工業聞名的謝菲爾德在傳統產業衰落後,重新定位為一座體育與科技之城。它舉辦了199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同時也是世界斯諾克檯球錦標賽和英國壁球公開賽的定點舉辦城市。謝菲爾德成為英國第一個“體育之都”。此外,還有蘇黎世、漢堡等體育名城,也都可圈可點。

巴黎的世界眼光,紐約的營賽能力,謝菲爾德的抓機遇能力,都是成都在建設賽事名城的黃金期中,需要以專業精神深度解剖、充分借鑑的。

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成都需要發揮資源的引爆效應、集聚效應、乘數效應,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衡量一項世界大賽成功的標準,除了賽事本身成功,還要看其是否充分發揮了“三個效應”。一次重大國際賽事,是否“引爆”全社會形成運動休閒的新理念新風尚,為賽事經濟厚植強壯的發展根基?是否推動參賽觀賽流與旅遊觀光流疊加,為賽事經濟提供充沛的流量導入?是否促進賽事消費鏈、城市投資鏈和產業發展鏈融合,為賽事經濟提供更加廣闊的延展空間?這些都是標準。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預計將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餘名運動員及官員來蓉,有望帶動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500億元以上。這就是典型的集聚效應、乘數效應。

辦賽事就是辦城市。成都以此為著力點,已經制定8個關於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計劃,從賽事培育和體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管理提升、消費升級、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等方面綜合施策,目的就是要發揮好賽事名城建設的引爆效應、集聚效應、乘數效應,最終實現城市發展能級的提升。

“辦城市”需要深耕細作。借用一次大賽,提升一個區域。北京憑藉奧運會,深刻改變了北四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片區,深圳憑藉世界大運會提升了龍崗片區。現在輪到成都,利用好“大運會”窗口效應,著力推動大運會主場館所在的東安湖片區綜合開發,大幅提升城東片區發展水平。

賽事名城建設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