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每個王朝滅亡時,總會有忠義節烈的人為國捐軀。元朝也有,但元朝的英雄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作為元朝的代皇帝他率領元朝最後的部隊抵擋明軍,誓與北京城共存亡,最後被俘殺。

1368年7月28日,元王朝的京師今北京城外至通州一線,朱元璋的北伐大軍步步進逼,明軍元帥徐達率數十萬精銳之師破通州,休兵三日後就要進逼北京,通州是北京的門戶,通州破後,北京再無天塹可守,攻破北京城指日可待,通州距離北京僅數十里路程,可謂咫尺之間。

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作為元朝最高統治者元順帝,他在面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是選擇為社稷獻身,還是選擇北走呢?

北京城中元朝皇帝元惠宗面對朱元璋北伐大軍兵臨城下之態,無奈至極。天天召集文武群臣商議良策。各位愛卿紛紛建言獻策。意見不一,總結起來為兩種對敵決策。一為以宦官趙伯顏為首的主戰派,趙伯顏不花慟哭於金殿說:“天下乃世祖之天下,只有死戰保衛,不能撤離遠走,我願率兵出城抗敵。”等待援軍消滅明軍。

而元惠宗本人認為,當時元朝軍隊無援可調,王保保擴廓帖術兒遠在山西,北京周邊元軍很少,陝西、河南的蒙古軍隊正在各自的主戰場上奮力戰鬥,勝負還難以判斷。怎能抗擊明大將徐達率領的數十萬明軍?現在我們北走上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再入蒙古。在我們祖籍發祥之地重振旗鼓,再圖大業。如國不走,那就要走宋徽宗,宋欽宗被金軍俘虜的老路麼。否則我們祖先創下的江山社稷就徹底毀壞在我輩之手。

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此後,元惠宗頒發了北走前的最後一道聖旨,詔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代理皇帝留守北京,義王和尚、左丞相慶童輔之佐之。

元惠宗夜半率三宮后妃、太子太保與群臣,夜開建德門,北奔蒙古老家,以長城為界建立北元朝去了。臨走時將蒙古皇帝的御林軍在內的精兵十萬帶走,這支御林軍最初是成吉思汗組建的精銳部隊,成員都是王公貴族和功勳戰將的子弟,號稱蒙元的統治基礎。

《元史》記載,代皇帝帖木兒不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的兒子。泰定三年封襲父王,兄長的鎮南王鎮揚州,揚州為河南湖廣、江西、江準四省兵馬指揮中心,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他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體察民情,興利除害。至正二十七年進封為淮王,此次惠宗北奔,留他作為代皇帝。

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大戰在即,北京守兵嚴重不足,大多為老弱病殘者,僅順承門一門平時就有守軍三千,而此時卻只有三百,守門將領與廣大元兵士氣高昂,決心與京城同存之。

代皇帝帖木兒不花此時心情特別清楚,敵強我弱,京城早晚要被攻破,而元惠宗臨走之前。詔命山西、陝西四大軍團集中力量收復河南,然後在回師北上,收復北京。

帖木兒不花在北京兵力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為了支援河南主戰場,決定抽出和尚副總指揮為代表的援助河南戰場先鋒隊,率領佛家奴等四駝王府的眾子孫們和親兵家將千里躍進河南。

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1368年8月1日,徐達命令,明軍開始攻北京城,帖木兒不花親自上齊化門指揮,所有留守元軍高級將帥都在第一線指揮,他們是丞相慶童、平章撲賽因、大都總管丁敬可,平章郭允中,御史中丞滿川,張康伯等。

徐達命令明軍取土把北京城的護城河填平,通過護城河後,用雲梯爬城猛攻,城下明軍用箭射城上元軍守城部隊作掩護,城上元軍奮勇殺敵,仗打的很殘酷,元軍以戰強敵,以少抵眾,刀刃砍鈍了,用刀背,槍頭挑掉用槍桿,弓箭用完了用木棍,不分男女齊上城頭參戰,婦女兒童運送磚頭瓦片,滾木壘石磚頭瓦片用完了,將士們用手打、用牙咬。一場惡戰只殺的天昏地暗,最後以明軍取勝、元軍失敗而告終。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歌。

守城高級將領全部遇難,為國捐軀,主將帖木兒不花被生擒,然後斬首示眾。

元朝最後一戰 忽必烈之孫帖木兒不花誓與京城共存亡

八月二日城破後,消息傳到北元朝——蒙古高原,舉國悲痛,廣大蒙古族將士決心以帖木兒不花為榜樣,代悲痛為力量共同抗敵,而此時北奔在半路上的元惠宗聽到消息後,也向全體將士詔命向為國戰死的將士們致敬,默衰,特別提到英雄群體之首的代皇帝帖木兒不花是全體學習的榜樣,是民族之魂。這種精神激勵著北元朝蒙古族將士們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後再戰中原。

在此精神鼓舞下,北元朝後來的達延汗中興蒙古,也先大敗土木堡殲明軍50萬,並俘虜明英宗。也先本人為向淮王代“皇帝”學習,自己也取名叫淮王,以示繼承英烈之志。明中期,明軍被打的焦頭爛額,防不勝防,被迫接受俺答汗提出的各種“通貢、貿易、互市”條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