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面前 你的工作極限到底在哪裡?

上週,有一個熱議話題——“996工作制”,即每天早9晚9,每週工作6天。馬雲也罕見地連續三次發聲參與討論。其實“996”早有案例,一般互聯網企業在面臨重點項目衝刺的時候,員工便會自覺採取。但提倡全員“996”,似乎挑戰了我們對“勞動合法權益”的認知。

我是支持拼搏一方的,畢竟快節奏、高變動的互聯網行業需要拼搏。但仔細想想,“996”爭論的背後是否正反映了我們的工作方式需要跟隨時代發展,進行巨大變遷?

996面前 你的工作極限到底在哪裡?

比如,10年前,加班你需要留在公司,而現在,非工作時間你可以不在辦公室,手機只要傳來一條條微信@你,這就是加班。這算“996”嗎?還是已經變成7*24小時全時響應的工作了?

更具體地說說一個場景。當你在工作中被人催時,你就成了工作流程的障礙。工作流可看作一條河流,你是河道里比較窄、比較淺的那一段,也可能你是河水中間有大石頭,這些造成了水流障礙。比如,你在微信群裡被內部同事客戶或者外部客戶催著要東西時。

此時,你是回覆還是不回覆呢?

最符合直覺的反應是,快速回復消息。

因為你需要將工作流河道變寬、挖深,把自己這塊石頭搬走,提升效率。所以,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拼盡全力地加班工作。

但我們的精力、時間、能力總有極限。“996”能將你的高效率持續多久?它換來的也許是因缺乏休息造成的工作低效能?

彼時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源頭——你需要革新工作方法。

比如,可以利用“精益工作”的思路,將工作流動起來。

這就需要你掌握對事情的判斷能力,4D行動法是項不錯的方式。4D即四個以D為開頭的英文單詞:

DO(完成):如果一個工作必須現在就做,那就做吧;

Delay(延遲):如果一個工作可以稍後做,那就先記錄到待辦事項裡面去,暫時忘掉它;

Delegate(授權):如果一個工作可以交給他人去做,那就授權他人去做;

Delete(刪掉):如果一個事根本不值得做,那就不要做,丟棄。


當你將事件按照4模塊劃分,河道里就只留下了最重要的事,河道里的水不再突然驟增驟減,便更加順暢地流動起來了。

環境在變化,我們需要新的工作方法,包括怎麼管理自己,怎麼帶團隊,怎麼更高效地達成目標。這就是你現在看到的主題《超級工作法72講》。

還記得二十世紀初,世界在學習GE和傑克韋爾奇,重複IBM的CEO郭士納說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與此同時的中國,企業家也在向海爾和聯想學習。

但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更關注谷歌、蘋果的工作方法,它們是互聯網時代最熱門的公司,而創造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業績的人,也掌握了更適應未來的工作方法。

這門課程要講的,就是來自這些優秀的科技互聯網公司的12組工作與管理工具——6項提升個人工作技能的工作法和6項高效團隊管理的工作法。

我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多年,現在還在新技術、新模式的一線,也不斷在學習各種新的管理理念。這些工具,都是我曾在工作中驗證過的有效方法,今天把它們介紹給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