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求發展在八小時之外?'

"

經常聽大家說一句話,八小時之內求生存,八小時之外求發展。

既然大家都在說,說明這句話有現實的考量和實際的借鑑,對於大部分職場人士,如何來對此進行分解呢?

這句話裡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八小時,一般是指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之間的時間,感覺有點繞,其實就是朝九晚五,大家的這段時間應該是由公司的具體事務或具體崗位來支配的。

如果在這段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崗位上的工作,並且沒有違反其它的規定,那麼這一天的工作就是OK的,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如果表現優異提升了公司利潤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

也就是說八小時之內需要付出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以證明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的價值。

第二,生存。這個詞語直白點說就是活著,餓不死。滿足簡單的生活物質需求,大部分上班的報酬也就是這個標準。

第三,發展。就是個人的未來願景,感覺比較高大上,其實就是滿足人的多維需求,實現個人夢想和慾望。

以上三個關鍵詞就是職場人士的縮影,或者是心理預期,或者是滿於現狀,或者是尋求突破。

由於所處立場不同,老闆和員工對此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老闆的終極目標是利潤,而利潤的公式是:利潤=銷售額-成本,從這一公式我們可以發現老闆和員工之間有無法調和的矛盾所在。

矛盾如下:首先,想要獲得利潤最大化,必然需要銷售額大量增加,而這需要員工大量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加班加點才能搞定;其次,需要降低成本,而員工的報酬包含在成本之中,顯然老闆對成本是非常敏感的;由此可見,這裡面有很大的矛盾在裡面,因為完全站在了利益的對立面。

那麼,針對這種矛盾狀況,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嗎?

當然有,很多老闆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比如股權激勵,給員工分紅;發展分公司,給員工更大的舞臺。聽說分錢最厲害的要數培訓界的劉一秒,銷售額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分出去了,幾千個思八達戰士在市場上為他瘋狂征戰,創下了一個個培訓界的神話。

但更多的傳統老闆哪有這種分錢的魄力和格局,這裡上班的員工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安於這種八小時工作現狀,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拿著一份不多但還算穩定的報酬;另一種員工只是把這裡作為一個暫時的避風港,當然也在崗位上踏實地做本職工作,但八小時之外蠢蠢欲動,積極構思自己的副業,謀求未來的發展。

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對錯,畢竟是自己選擇的路,總得由自己來走,關鍵是需要結合現實社會發展的狀況,看看所求的穩定是否真的穩定?穩定之中是否存在危機?所處行業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

如果要謀求八小時之外的副業,如何定位?如何起步?

現在吳教主著重分析一下這個點,解決方案如下:

第一,定位。選擇一個細分領域,比如淘寶上有一個賣盆景的老闆,開始時賣各種盆景,甚至是一些很少人買的稀有盆景,導致需要大面積的庫房,還有產品的積壓,還要面對競爭對手激烈的價格戰,非常累,業績也不理想。

後來學習定位策略後,精簡產品種類,砍掉了銷量少的品種,業績有一點提升,到最後只做綠蘿,因為專注一種,客戶覺得專業,業績大幅度提升,關鍵是庫存少了,人也輕鬆了很多。

第二,框架。結合客戶心理需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框架。

第三,輸出。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填充到框架之中,然後通過文字、音頻、視頻進行價值輸出。

第四,頻率。每天固定價值輸出,水滴石穿的道理不是水的力量多麼厲害,而是頻率的強大。

還有兩點因為威力巨大,暫時不便分享,未來會與同頻者進行分享。

我是吳教主(微信公眾號),本名吳波,感謝你進入我的心路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