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北京公司”'

"

昨日深夜接到一通電話,是一位相熟多年的業內好友。他已經坐到一家全國性房企北京公司副總的位子了。電話裡,他向攸克君求助,希望幫著出點主意,因為,他的老闆剛剛跟他說,要思考一下北京公司的前途問題。

老闆對北京公司有“意見”,已有快兩年時間。遙想當年,也是“拼了老命”擠進北京,這些年總算髮展不錯。但是,從這兩年開始,老闆發現,北京公司的週轉週期越來越長,利潤率卻始終不能如意。於是,老闆問攸克君的摯友,北京公司對咱們的意義是什麼?

這位摯友跟隨老闆多年,其所在企業能夠進京,並殺得如今的天地,多半也是因為他的長袖善舞。作為職業經理人,他很敏感,他知道老闆這句話的份量是極重的。老闆有這個想法,就關係到他個人的職業前途,以及手下人的飯碗。

他並不是第一位和攸克君探討“北京公司”命運的高管。一個多月以前,北京朝陽區出了一幅不錯的地塊,攸克君另外一位朋友所在的企業,在該區域深耕多年,也有標杆項目,朋友圈子聚會的時候,大家都一致認為,這幅土地他們來拿最合適不過,這位朋友也是自信滿滿。

然而,結局出乎意料,莫說去現場競價,他所在房企都沒報名參與競買,原因是,集團統籌運用資金,錢都調配去大灣區拿地了,“這會兒手上沒錢了”。

朋友非常委屈,卻說不出什麼。集團發展部的領導說得很有道理,同樣一筆錢在大灣區拿地,週轉速度快,項目溢價高,利潤率相對豐富,為什麼一定要在北京拿地呢?攸克君的這位朋友,一時間也啞口無言。這時,只陳說北京市場的重大意義,連他自己都覺得十分蒼白。

其實他的遭遇還算是好的。攸克君另外一位朋友,供職於一家國有全國性房企。按說國企在資金來源、融資成本方面,都有優勢和保障。但恰恰是這樣的情況下,集團告知地方公司,要以地方公司自有資金回籠或地方城市公司為主進行融資,進而拿地。至於集團的資金支持?也可以,城市公司可以向集團借款,一樣要負擔利息,而且財務成本甚至高出市場的水平。

這樣的要求,對於北京公司而言,就有極大的困難。因為當前,北京市場的週轉速度是出了名的慢。舉個例子來說,去年一個北京上了銷售排行榜前五的“熱銷項目”,原計劃是當年度完成8成去化,但是,這個項目一直拖到今年,這個項目的朋友說,樂觀估計,這個項目到今年年底,可以完成8成去化。由此來看,比原有預期整整慢了一年。

這一年的時間,資金成本、回款額度,壓力可想而知。

這是很多全國性房企“北京公司”都要面對的問題。實際上,從今年開始,已經有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北京公司的架構和職權範圍進行了或大或小的調整。雖然幅度不同,但大致思路相近,就是把北京公司變為實際上的“北京大區”。

北京公司的範圍只在北京,“北京大區”就不一樣了,環京周邊城市,諸如固安、香河、大廠,甚至河北、山東,都納入到“北京大區”的範圍。這種思路,有的是老闆想的,有的是經理人層面的主意,老闆想的是讓賺錢的區域佈局怎麼更合理,經理人想的是怎麼給自己找個出路——殊途同歸。

“北京大區”這種架構,在一些傳統的全國性大房企,早就存在,但內部是分開獨立核算的,也就是說,在這些房企中,“北京大區”更像是一種管理架構的存在。而後來者中,很多並不是這樣,“大區”新增的市場業績,是統一計算到“北京大區”的。

雖然苦點累點,但總算解了燃眉之急。儘管要做很多動員工作,給上很多激勵政策,才能把那些一心紮根北京的團隊成員,“送”去遠離北京的城市市場。他們慢慢發現,那裡的市場雖然沒有北京規範,但是,機會多、門檻低,統籌算賬下來,比北京的盈利水平和回報能力,還要強些。

深夜打來電話求助的朋友說了一句很務實的話:“北京公司的業績不能年年都是倒數啊,要找出路才行。”攸克君知道,他說這話時,其實心裡早已經有了答案。他說的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幾年,在不少全國性房企,論週轉率、盈利能力、投資回報率等目標,北京公司都是倒數的,而論存貨貨值、財務成本等,北京公司都是排名靠前的。

還有一位北京公司的高管朋友和攸克君慨嘆,多年以前,其他城市公司來北京都是參觀學習的,如今來北京,都是來救火的。他所在的企業,在銷售線上有搞“突擊隊”的傳統,也就是調集各城市公司的銷售精英團隊,集中一兩個月,到一個銷售最困難的項目,集中打殲滅戰。這樣既有利於解決困難,又有助於鍛鍊團隊。

“突擊隊員”都不是一般人,“銷冠”都是稀鬆平常,甚至有很多都是案場經理一級的“高手”。去年,這家公司在北京的一個項目陷入銷售困境,於是,公司給這個項目派來“突擊隊”,公司體系內各地的銷冠甚至案場經理雲集於此大會戰。

然而,這個項目幾乎成了“銷冠們”的滑鐵盧。天津公司的一位“銷冠”,在這個項目上,甚至將近一個月才真正“開單”,開單之後,這位銷冠當著眾人痛哭,說“北京市場太難了”。這一下引起了突擊隊中其他銷冠們的“共鳴”,更多人說,在北京開一單的時間,在他們所在的當地城市,十單八單都有了。北京市場之難,合格客戶之少,由此可見一斑。

更早以前,當時排名前五的一家全國性標杆房企,按照公司考核制度,北京公司居然難以發出獎金,最終為了穩定團隊,通過向其他城市公司內部拆借,方才“緊緊巴巴”地發出了獎金。

原因不必探討,因為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體系正處在轉型當中,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討論自身不可影響和改變的外部因素沒有意義,惟有自身順應時事,合理而科學地求變。

其實,北京的意義,所有的老闆都是清楚的。於是,深夜打來電話的朋友和攸克君說,他想建議老闆的是,即便千難萬難,北京市場不能放棄,要有幾個標杆項目,以做品質,展現產品、開發、運營的綜合能力為主,這樣,北京就成為一種名片效用,同時,北京公司以“大區”的思路,去整個華北拓展市場,“北京賺吆喝,其他城市賺錢”。

攸克君告談了自己的看法,告訴他,這是可行的。因為其他幾家有類似經歷的開發商,當經理人給老闆提出這樣的思路之後,老闆都欣然接受了,沒有障礙。他的老闆應該也一樣。攸克君的這個看法,他表示認同,而後表示,可以去睡了。

第二天清晨,我看到他發了這樣一則沒有圖片的朋友圈:

北京,變得這麼快。20年的功夫,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裡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攸克君知道,這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姜文用來開場的獨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