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文/第一職場網文馨原創,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更多職場實戰精華,就在這裡!

題記》〉》

20%的高潛質人才佔據了80%的優秀崗位,20%的人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導者。

而80%永遠只能生存在最底層。

相信每一個對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那最優秀的20%,不是嗎?

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錯誤的觀念,導致最終他們只能淪為最普通的80%。


職場打拼的這些年,我聽到最多的是,很多人抱怨大學四年什麼也沒學到,大學就是混過來的。

其實這是一種悲哀。

大學期間可做的事很多,必須要做的事也很多,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做什麼,以及怎樣做,以致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白白浪費了。

所以,對於尚未步入大學校門的家長和子女們來說,雖然就業看起來離自己還有幾年的時間,但你必須從高考填報志願的這一刻開始,就要明確自己適合做什麼,以及應該怎樣做,提前進行學業規劃,才能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狀況出現。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1.讀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內心的選擇!

我遇到過很多父母,非常強勢,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吃的鹽比孩子喝得水多,抱著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愛的心理,非得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

假如孩子不聽,或稍有反抗,就會遭遇父母道德層面的最嚴厲譴責:“家裡省吃儉用這麼操心,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或類似種種,給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層面造成一種極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屈從於父母的選擇。

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主見,將來無法自立於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更無法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

還有的父母,過於疼愛自己,總是各種擔心、害怕他自己出遠門,沒人照顧,恨不得把他天天綁在身邊,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明白“世間所有的愛都是聚合,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分離”父母的愛更需要一場優雅的退出!

作為父母,你需要告訴孩子“人生就像條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爸爸媽媽一萬次地把你護在身後,不如放你去訓練,放你去飛翔,父母做堅實的後盾!”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同時,父母還需要問問孩子:讀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粗劣的歸納有三類:

1.找到好工作

2.滿足求知慾

3.實現其他目標

第1項很好理解,就是好就業,能掙錢,生活得更好。如果你選中這項,大學就不要總抱怨專業枯燥不枯燥,敢不敢興趣之類的。

第2項,比如很多人專研某一項領域,對某一類偏執的喜愛,比如文字發展史、比如人文歷史、雕琢臨摹等其他冷僻專業,上大學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知識,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家裡不差錢,知識使人快樂嘛!

你可以直接看各大機構的各種中規中矩的分析,找出你熱愛的那個學科的排名和風格,然後根據你的個人喜好,選擇。

第3項,其他目標就廣泛了,比如去大城市讀大學,就是為了逃離山區見世面,比如大學裡就是為了找優秀異性更多的學校……這些都可以在選擇大學的官方網站上,查到大學理念、人文介紹、環境氛圍等等。

這一步,只能擇其一,千萬不要模糊不定,果斷做出取捨,找出你內心真正認同的東西,排第一位的是什麼?世界上有完美的事,但絕大多數,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2.理性認識決定發展的3大因素,千萬不要想當然

普通家庭孩子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由於父母沒有受到大學教育,或者沒有從事過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崗位,身邊也沒有個領域的朋友人脈,很難想到專業會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意味著什麼,而在高中階段學校家庭完全以高考分數為導向,沒有機會挖掘自己的興趣,所以高考志願專業都是隨便選的。

所以,一畢業,就失業。渾渾噩噩幾年讀書下來,不知道在學什麼?到了社會,更是迷茫,殘酷的競爭下,到處找工作,卻始終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進入了人生惡性循環的怪圈!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在職場這些年,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父母選擇大學選擇專業的原因,總結起來,大致有5種情況:

一是名校情結,先不管什麼專業,一定要上這個學校;

二是感覺專業聽上去不錯,但沒有深入瞭解過;

三是分數不夠被調劑;

四是因為熱門專業,將來好就業;

五是父母之命,必須得聽。

殊不知,一個人在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給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畫上了一個圈兒。

你學的專業知識,你接觸的人脈,你擁有的資源就都在這個圈裡了,未來很難跳出,即使跳出來也一樣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建議從以下三個要素深度思考:

(1)、大學裡提前確立職業願景。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說到:“學校教不了你人生觀,也教不了表達方式,這些東西教不了,但是大學非常重要,大學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因為你很多東西都是在大學這段時間形成的,但是不能指望誰能教育你,或者從誰那兒得到啟發,最本質的是自我教育。”

大學裡,會有很多“隨便”,並不是老師不負責任,而是這一刻,需要你自己對自己負責任,讓你意識到自己有多重要!讓你提前打磨好,培養好你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克服的意識,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走上社會。

大學的意義是讓人學會獨立思考的方法,讓不成熟的心靈變得成熟,讓人開闊眼界,讓浮躁的心變得沉穩。你將來想要成為哪種人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別人給不了你,你也千萬別指望任何人將你從泥坑裡拉出來。

從大學選擇專業的這一刻,就需要確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追求!

我們來看一項數據:哈佛大學曾經對一群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目標,真的太重要了!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2)、性格特質入手。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獲得成功。

上帝是公平的,他對每一個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給了別人那樣的天性,就一定會給你這樣的天性;他讓別人在這個領域成功,就一定會讓你在那個領域獲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無論是哪一種性格,你都應該接受它,並按照這一性格去尋找適合的職業。

然而,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從事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職業。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3)、挖掘自身優勢特長。

優勢理論是世界最負盛名的調查公司Gallup蓋洛普歷經30年,在超過200萬份調查數據基礎上而得出的最權威的理論,被稱為“工作中的優勢革命”。

現在,該理念已被廣泛應用於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寶馬、西門子、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等世界一流企業。所謂優勢(中文亦可翻譯為天賦),就是你做一件事近乎完美的表現。

簡單地說,就是你天生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做好某一件事,而且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都好。這種才能是未經後天學習、與生俱來的,而且還是與眾不同的。

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能夠充分發揮你的天賦,那麼,你極有可能比一般人獲得更高的成功率。

同樣,中國與此相反卻非常盛行的則是“木桶理論”:更強調補短的重要性,而忘記了長處的發揮。其實,我們很多父母往往總是對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卻對他做不到的地方給予了過多的關注,比如瘋狂的補課、各種培訓班等等。不是說補短不重要,相比較而言,補短能夠使我們達到“及格”,而發揮優勢則能使我們達到“優秀”。

在現實工作中,“及格”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起碼要求,讓我們不被淘汰;而“優秀”則會為我們的事業成功貢獻更多的砝碼。

所以,從填報志願的這一刻起,一定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勢點,深入挖掘孩子自身優勢,也為他將來輕鬆就業打開夯實基礎!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3.不要費盡心機追熱門,專業不等於職業,可以多專業輔修、多渠道學習。

我朋友講述了他的真實經歷:那年高考時,當時公認的最火的行業是機械自動化,EE和建築,這三個都被認為黃金工科專業,因為當時他分數不佔優勢,最終選了化學!可後來,08年金融危機,機械自動化和EE首先倒下,因為國外不行了,國內的技術還跟不上,所以許多博士本來要進工業界賺錢,被迫去高校爭取教職了。這些年EE博士,基本上都轉行當碼農了。而自動化,也就是電機系,許多人其實最後也轉行當碼農了。還有建築和土木工程,隨著這幾年房地產黃金十年的褪去,形勢的沉穩,也開始消沉起來。

往往,很多時候,你要是對這一行沒有太多的熱愛,抱著賺錢的目的進去,一畢業,剛趕上兩年好光景,但是你是新人,得積累經驗履歷,等輪到你吃肉了,發現行業紅利結束了,你不痛苦誰痛苦?

所以,現在的熱點不一定是四年以後的熱點,另外,還需要提醒的是,那些高大上的專業名字,一定要擦亮眼睛,要特別警惕,專業名字不一定等於行業名,一定要多調查,搞清楚你將來想從事的那個行業對口的專業究竟是什麼,調查一下這些行業的招聘信息就會非常清楚!

還有的同學,特別異想天開,覺得我報考一個難學的專業,就一定是將來待遇高的專業,就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值錢,更好就業?我只能說這種想法太幼稚了,難學的專業不一定等於就業待遇高的專業!一個行業的待遇好壞只取決於它的利潤高低和對於從業者的依存度,其餘都關係不大。

即便,你大學專業被調劑了,自己由於某種原因被迫選了不喜歡的專業,一定要發揮自我主動性、自學能力,大學裡輔修兩個學位的同學大有人在,千萬別自己放棄自己!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有幾個渠道,建議可以參考一下:

一是轉專業政策。在選擇大學時,考生可以提前瞭解大學是否有換專業政策。有的學校會有30%指標,允許大一結束時換專業,包括從文科專業換到理科專業。大部分實行換專業政策的學校,會對申請換專業的學生提出GPA要求,也有學校提出“零門檻”申請換專業,但需要在換專業時對申請的同學進行考核。這個可以具體查詢相關學校政策。

二是輔修政策。即主修A專業,也可選修B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B專業考核後,可獲得B專業輔修證書,同樣也可以獲得學位。大學裡也能實現對自己感興趣專業的學習。

三是跨校選課。即在A學校讀書,也可以跨校選B學校的專業課程,通過B學校的專業課程學習,積累一定的學分,可以獲得B學校的相關專業或課程證書。這需要A、B學校之間建立學分互認制度。同學們還可以通過在線教育方式,學習其他學校,包括國外大學的課程。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學習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還是那句話,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本質,你自己的強度是最重要的,包括智力、體力、眼界、意志力等所有能力的綜合評判。

高考填報志願,明確3-5年學業與職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

距離我高考已經過去17年了,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的就是,那個夏天,我以為會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後來我得到了許多我想要的東西,也與許多我追求的東西擦肩而過。

我終於明白了,高考只不過是人生中很普通的一個節點,它的重要意義甚至比不過你在大學四年裡某一次頓悟之後的那個決定。

所以,今天,無論什麼原因導致分數不那麼盡人意,都不要氣餒,重要的不是你讀哪所大學,而是你在那所大學做了什麼。

你們還處在十八九歲這樣令人羨慕、繁花似錦的年紀,在這樣一個快速騰飛的時代,你們本身就擁有了最大的資本和幸運的,這遠比清華北大更重要得多!

在大學裡,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始終保持著獨立和清醒,心有目標,去獨善其身,去敏銳自知,去腳踏實地,相信,一定會如願!

願每個孩子都能選上理想的學校,都能就讀心目中最好的專業!

本文由第一職場網文馨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