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 麥積山下好年成 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 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

石窟寺

大地灣遺址

興國寺

伏羲廟

胡氏民居建築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觀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廟

木梯寺石窟

李崖遺址

馬家塬遺址

狼叫屲遺址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遊、名城古韻遊、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遊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區名稱等級所在地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AAAAA麥積區伏羲廟AAAA秦州區玉泉觀AAAA秦州區南郭寺AAAA秦州區甘谷大象山AAAA甘谷縣武山水簾洞景區AAAA武山縣清水溫泉度假村AAA清水縣秦安縣鳳山風景區AAA秦安縣馬跑泉水上公園AA麥積區龍園AA麥積區卦台山AA麥積區李廣墓景區AA秦州區諸葛軍壘景區AA秦州區姜維墓景區AA甘谷縣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AA甘谷縣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AA清水縣清水縣花石崖景區AA清水縣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展開

五大旅遊品牌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遊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遊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遊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

(?-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尹喜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石作蜀

(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秦祖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紀信

(?-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

(?-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

(?-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

(?-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

(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

(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

(?-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上官鳳兒(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隗囂

(?-33)西州大將軍,佔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龐德

(?-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

(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苻洪

(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

(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李暠

(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尹夫人(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李穆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李淵

(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

(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李世民

(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

(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李昭道

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李白

(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

(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

(?-835)唐代名臣, “甘露之變” 被殺。李翱

(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張俊

(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張炎

(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胡纘宗

(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

(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

(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鄧寶珊

(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內地女演員。馬春瑞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師洋

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夏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語言

天水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 麥積山下好年成 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 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

石窟寺

大地灣遺址

興國寺

伏羲廟

胡氏民居建築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觀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廟

木梯寺石窟

李崖遺址

馬家塬遺址

狼叫屲遺址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遊、名城古韻遊、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遊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區名稱等級所在地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AAAAA麥積區伏羲廟AAAA秦州區玉泉觀AAAA秦州區南郭寺AAAA秦州區甘谷大象山AAAA甘谷縣武山水簾洞景區AAAA武山縣清水溫泉度假村AAA清水縣秦安縣鳳山風景區AAA秦安縣馬跑泉水上公園AA麥積區龍園AA麥積區卦台山AA麥積區李廣墓景區AA秦州區諸葛軍壘景區AA秦州區姜維墓景區AA甘谷縣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AA甘谷縣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AA清水縣清水縣花石崖景區AA清水縣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展開

五大旅遊品牌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遊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遊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遊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

(?-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尹喜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石作蜀

(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秦祖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紀信

(?-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

(?-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

(?-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

(?-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

(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

(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

(?-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上官鳳兒(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隗囂

(?-33)西州大將軍,佔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龐德

(?-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

(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苻洪

(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

(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李暠

(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尹夫人(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李穆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李淵

(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

(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李世民

(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

(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李昭道

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李白

(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

(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

(?-835)唐代名臣, “甘露之變” 被殺。李翱

(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張俊

(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張炎

(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胡纘宗

(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

(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

(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鄧寶珊

(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內地女演員。馬春瑞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師洋

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夏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語言

天水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石窟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 麥積山下好年成 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 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

石窟寺

大地灣遺址

興國寺

伏羲廟

胡氏民居建築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觀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廟

木梯寺石窟

李崖遺址

馬家塬遺址

狼叫屲遺址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遊、名城古韻遊、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遊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區名稱等級所在地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AAAAA麥積區伏羲廟AAAA秦州區玉泉觀AAAA秦州區南郭寺AAAA秦州區甘谷大象山AAAA甘谷縣武山水簾洞景區AAAA武山縣清水溫泉度假村AAA清水縣秦安縣鳳山風景區AAA秦安縣馬跑泉水上公園AA麥積區龍園AA麥積區卦台山AA麥積區李廣墓景區AA秦州區諸葛軍壘景區AA秦州區姜維墓景區AA甘谷縣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AA甘谷縣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AA清水縣清水縣花石崖景區AA清水縣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展開

五大旅遊品牌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遊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遊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遊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

(?-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尹喜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石作蜀

(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秦祖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紀信

(?-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

(?-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

(?-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

(?-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

(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

(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

(?-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上官鳳兒(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隗囂

(?-33)西州大將軍,佔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龐德

(?-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

(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苻洪

(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

(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李暠

(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尹夫人(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李穆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李淵

(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

(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李世民

(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

(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李昭道

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李白

(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

(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

(?-835)唐代名臣, “甘露之變” 被殺。李翱

(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張俊

(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張炎

(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胡纘宗

(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

(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

(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鄧寶珊

(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內地女演員。馬春瑞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師洋

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夏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語言

天水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石窟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 麥積山下好年成 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 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

石窟寺

大地灣遺址

興國寺

伏羲廟

胡氏民居建築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觀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廟

木梯寺石窟

李崖遺址

馬家塬遺址

狼叫屲遺址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遊、名城古韻遊、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遊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區名稱等級所在地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AAAAA麥積區伏羲廟AAAA秦州區玉泉觀AAAA秦州區南郭寺AAAA秦州區甘谷大象山AAAA甘谷縣武山水簾洞景區AAAA武山縣清水溫泉度假村AAA清水縣秦安縣鳳山風景區AAA秦安縣馬跑泉水上公園AA麥積區龍園AA麥積區卦台山AA麥積區李廣墓景區AA秦州區諸葛軍壘景區AA秦州區姜維墓景區AA甘谷縣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AA甘谷縣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AA清水縣清水縣花石崖景區AA清水縣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展開

五大旅遊品牌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遊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遊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遊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

(?-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尹喜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石作蜀

(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秦祖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紀信

(?-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

(?-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

(?-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

(?-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

(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

(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

(?-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上官鳳兒(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隗囂

(?-33)西州大將軍,佔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龐德

(?-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

(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苻洪

(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

(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李暠

(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尹夫人(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李穆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李淵

(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

(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李世民

(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

(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李昭道

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李白

(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

(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

(?-835)唐代名臣, “甘露之變” 被殺。李翱

(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張俊

(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張炎

(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胡纘宗

(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

(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

(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鄧寶珊

(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內地女演員。馬春瑞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師洋

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夏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語言

天水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石窟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仙人崖


"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 著名景點
  • 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南郭寺,大地灣遺址,水簾洞石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的天好藍

天水市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2]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 秦城、北道兩區 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天水市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自然資源

2014年,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一角

天水市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樑,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樑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澱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樑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杆、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臺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鬆、青檀等。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姑娘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1]

人口民族

天水市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民族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紅橋

概況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53.8億元,較之2010年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年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42億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雙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0.22億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8.6%;財政支出達到246.5億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3.4億元,是2010年的2.2倍;貸款餘額642.6億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資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調整為17.6:33.5:48.9。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增長7.5%。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7.93萬噸。“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啟動實施,新建果品基地20.2萬畝,新增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4個,輸轉務工人員68.55萬人、勞務收入83.5億元。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8家,新創建家庭農場36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8萬畝,總流轉面積達63萬畝,完成集體林權流轉3.15萬畝。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幹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

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26.95萬噸,果品、蔬菜、畜牧業總產值分別達到80億元、58億元、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勞務收入邁上百億元臺階,達到111.5億元,較2010年增加48.5億元,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超過80%。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30.3億元,新建果品基地19萬畝,新增蔬菜面積4.8萬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00個,實現勞務收入111.5億元。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料、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佔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16%,其中“10強50戶”企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23%。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73項,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14個、重點汙染減排項目60個。一家機床公司獲甘肅省政府質量獎。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四家企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一家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1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園區相繼建成,8戶企業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65項,完成投資129.5億元。50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我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質量魅力城市”。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麥積山懸崖上的佛國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增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產品13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2%。建成農貿市場8個、農家店228個。武山水簾洞、甘谷大像山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28億元,分別增長28.14%和29.26%。新成立融資擔保機構2家,總數達19家。發放“雙聯”惠農貸款4.66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3.87億元。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5項,總投資549.21億元,到位資金102.63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增長16%。

2014年,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

2015年,該市被命名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有效商標總量達到2204件,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5件,新增甘肅名牌產品56個、總數達到77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伏羲廟等7個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9.7%。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3.85億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1%。建成農家店1035個,新建擴建商品配送中心10個,新建改造縣鄉農貿市場36個。簽約項目243項,到位資金42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5%。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21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5.7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3%,我市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城市”。

2010-2015年,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87項,到位資金1179.63億元,年均增長48.5%。

城市建設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夜景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億元,增長30%;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000戶,完成生態造林14.1萬畝,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73平方公里,解決了36.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9%。實施33處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52個。

2014年,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8]

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佔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

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

2010-2015年期間,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和94.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85項,總投資282.8億元,建成96個,完成投資83億元。建成城市主次幹道26條、橋樑22座,新建改建廣場4個,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條,新建改建公廁104座,新增綠地21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2%,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3年,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75個,爭取財政及“三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全年減貧19.88萬人。開工維修重建受災群眾住房3.83萬戶。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主體竣工8681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15萬戶4978萬元,改造農村危房1.12萬戶。新增城鎮就業6.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待遇發放率達100%。發放城市低保金2.78億元、農村低保金4.93億元、五保戶供養費463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9755.6萬元、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金5948萬元,下撥各類救災資金1.21億元。

2014年,民生支出164.07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1.49%。“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群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群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

2015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4億元,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億元,整合項目資金48億元,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14億元。建成貧困村通暢工程244個、794.3公里,標準化村衛生室634個,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全年脫貧20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8萬人。

2010-2015年,全市減貧85.3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處,解決了167.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新增就業33.6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7.22萬套664.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66萬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9.8萬戶16.3億元。

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 9 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小學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 9528 人,初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 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 32 人,全市中小學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 42 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

天水高等院校高等院校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

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名稱

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

天水市二中

2013年,改造校舍33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16.27萬平方米,新建幼兒園79所,新建農村學校食堂7.72萬平方米。

2014年,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新建公辦幼兒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6.8%、87.5%、88.3%,較2010年分別提高36.7、16.3、15.6個百分點,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2010-2015年,全市實施教育改薄項目2111個,完成投資12.23億元。

科技

2013年,實施科技項目30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2項。

2014年,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

2010-2015年,實施科技項目872項,取得創新成果706項。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文化體育

2013年,張家川馬家塬、麥積牧馬灘等遺址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評估,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完成,《麥積聖歌》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麥積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被評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舉辦了市四運會。

2014年,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臺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

2015年,完成鄉鎮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村文化室375個、鄉村舞臺1784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2557個、城市數字影院7個。

醫療衛生

2013年,市第四醫院綜合樓、市第三醫院住院樓投入使用,建成村衛生室10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87%,23種農村重特大疾病納入保障範圍,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達70%,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之一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4年,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週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劃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

2015年,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秦州區醫院遷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

友好城市

本迪戈市【澳大利亞】

東麗區【天津市】

河北區【天津市】

廣元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

揚州市

邯鄲市

普陀區【上海市】

歷史文化

文化概述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9]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重大節日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 麥積山下好年成 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 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

石窟寺

大地灣遺址

興國寺

伏羲廟

胡氏民居建築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玉泉觀

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廟

木梯寺石窟

李崖遺址

馬家塬遺址

狼叫屲遺址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遊、名城古韻遊、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遊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區名稱等級所在地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AAAAA麥積區伏羲廟AAAA秦州區玉泉觀AAAA秦州區南郭寺AAAA秦州區甘谷大象山AAAA甘谷縣武山水簾洞景區AAAA武山縣清水溫泉度假村AAA清水縣秦安縣鳳山風景區AAA秦安縣馬跑泉水上公園AA麥積區龍園AA麥積區卦台山AA麥積區李廣墓景區AA秦州區諸葛軍壘景區AA秦州區姜維墓景區AA甘谷縣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AA甘谷縣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AA清水縣清水縣花石崖景區AA清水縣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AA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展開

五大旅遊品牌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遊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遊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遊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遊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

(?-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尹喜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石作蜀

(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秦祖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紀信

(?-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

(?-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

(?-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

(?-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

(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

(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

(?-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上官鳳兒(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隗囂

(?-33)西州大將軍,佔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龐德

(?-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

(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苻洪

(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

(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李暠

(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尹夫人(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李穆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李淵

(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

(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李世民

(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

(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李昭道

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李白

(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

(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

(?-835)唐代名臣, “甘露之變” 被殺。李翱

(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張俊

(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張炎

(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胡纘宗

(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

(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

(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鄧寶珊

(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內地女演員。馬春瑞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師洋

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夏秋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語言

天水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城市簡介----天水

麥積山石窟


城市簡介----天水

伏羲廟


城市簡介----天水

天水仙人崖


城市簡介----天水

南郭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