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一些人的說法非常地誅心,他們認為原生家庭是一種偽心理學。

他們責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

他們認為對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過脆弱,“你看看,別人都走出去了,為什麼就你不行?”

他們還單方面給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條時間限制,比如25歲以後就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既片面又高姿態。

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每個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一些人的說法非常地誅心,他們認為原生家庭是一種偽心理學。

他們責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

他們認為對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過脆弱,“你看看,別人都走出去了,為什麼就你不行?”

他們還單方面給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條時間限制,比如25歲以後就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既片面又高姿態。

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每個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些自愈能力強的人的確可以很快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那些敏感脆弱的人更難走出來,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清楚自己具體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來。

此時如果要指責他們,除了誅心,我實在是想不到別的形容詞了。

03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關注過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這個小組因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已經被撤銷了)

這個小組曾經置頂過一篇《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歸類》,裡面曾經這樣界定過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父母矛盾和家庭暴力對孩子冷漠不關注造成的傷害、遭受血親猥褻、性別歧視等傷害。

以上分類都是隨機的,沒有排名。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一些人的說法非常地誅心,他們認為原生家庭是一種偽心理學。

他們責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

他們認為對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過脆弱,“你看看,別人都走出去了,為什麼就你不行?”

他們還單方面給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條時間限制,比如25歲以後就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既片面又高姿態。

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每個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些自愈能力強的人的確可以很快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那些敏感脆弱的人更難走出來,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清楚自己具體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來。

此時如果要指責他們,除了誅心,我實在是想不到別的形容詞了。

03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關注過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這個小組因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已經被撤銷了)

這個小組曾經置頂過一篇《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歸類》,裡面曾經這樣界定過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父母矛盾和家庭暴力對孩子冷漠不關注造成的傷害、遭受血親猥褻、性別歧視等傷害。

以上分類都是隨機的,沒有排名。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組裡並沒有根據傷害的程度輕重給這些種類排名次。

因為當傷害落到每一個具體的個體身上時,任何人都無法界定判斷輕重——“對於個體而言,承受的痛楚沒有差別”

這就是我今天試圖說明的事情:

那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傷害和間接的、精神上的傷害沒有程度上的輕重之分。

所以,僅憑隻言片語就覺得一個人受到的傷害比另一個人輕,或是受傷害程度輕的理應當更快走出來的人,真的毫無同理心。

04

除掉當下的直接或者間接傷害,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是會持續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人際、自我評價等方面。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好了。

在我的印象裡,跟我媽最親密的時刻是一個擁抱,發生在小學那年的暑假。

我記得是走在街上的時候,有條狗突然躥出來了,我媽衝過來抱住我,還一直揮著隨手拎的包趕狗。

沒趕多久,狗就跑了。

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一些人的說法非常地誅心,他們認為原生家庭是一種偽心理學。

他們責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

他們認為對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過脆弱,“你看看,別人都走出去了,為什麼就你不行?”

他們還單方面給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條時間限制,比如25歲以後就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既片面又高姿態。

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每個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些自愈能力強的人的確可以很快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那些敏感脆弱的人更難走出來,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清楚自己具體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來。

此時如果要指責他們,除了誅心,我實在是想不到別的形容詞了。

03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關注過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這個小組因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已經被撤銷了)

這個小組曾經置頂過一篇《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歸類》,裡面曾經這樣界定過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父母矛盾和家庭暴力對孩子冷漠不關注造成的傷害、遭受血親猥褻、性別歧視等傷害。

以上分類都是隨機的,沒有排名。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組裡並沒有根據傷害的程度輕重給這些種類排名次。

因為當傷害落到每一個具體的個體身上時,任何人都無法界定判斷輕重——“對於個體而言,承受的痛楚沒有差別”

這就是我今天試圖說明的事情:

那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傷害和間接的、精神上的傷害沒有程度上的輕重之分。

所以,僅憑隻言片語就覺得一個人受到的傷害比另一個人輕,或是受傷害程度輕的理應當更快走出來的人,真的毫無同理心。

04

除掉當下的直接或者間接傷害,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是會持續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人際、自我評價等方面。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好了。

在我的印象裡,跟我媽最親密的時刻是一個擁抱,發生在小學那年的暑假。

我記得是走在街上的時候,有條狗突然躥出來了,我媽衝過來抱住我,還一直揮著隨手拎的包趕狗。

沒趕多久,狗就跑了。

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我長大以後很喜歡跟人摟摟抱抱,也很喜歡被人抱住。

甚至在別人輕輕拍我肩膀,把手放在我後背的時候,會心臟縮緊,覺得感動。

每次這種感動升起來,我心裡迅速亮起一盞紅燈,我會叫停這種感動。

我會感到臉頰發燙,我在為這種廉價的感動感到羞恥。

但這只是一種個體心理活動,大部分時候並不會影響生活。

更嚴重的是,我發現我在是一個在感情上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收買的人。

比如我樂此不疲地在愛情裡扮演施捨者和拯救者的角色,總是喜歡上一些非常糟糕的人,喜歡在狗血的關係裡糾結。

而那些感情讓我自溺的原因無非是,對方曾經給過我類似的廉價的感動


寫在最後:

我無意在文章中傳遞任何消極、負面的情緒。

如果你讀到了這些,那麼很抱歉。

我只是想說,任何人都有因為原生家庭感到痛苦的權利,這絕不是軟弱。

希望仍然被困在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苦中的人能夠積極主動地自救,畢竟痛苦只是痛苦,痛苦本身不會帶來任何財富。

也希望那些幸運的人,即使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但也能尊重別人痛苦和自憐的自由。

另一方面,對父母的資格考試真的很有必要,不僅要有入學資格考,還要月考、季度考、年考......

"

這幾天刷劇的時候,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難得仁慈,週末沒有逼著女兒學習,而是陪她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女兒和母親討論劇情,無意中暴露自己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惹得母親突然變臉,怒氣衝衝地走出了放映廳。

母親認為,女兒高三學習時間本就緊張,責怪女兒為什麼不事先說明自己已經看過了。

女兒卻覺得,一向嚴厲又脾氣差的母親難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鬆,她不想掃了母親的興致。

緊接著,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這一段激烈的情節衝突之所以讓人心頭一顫,是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們之間的對話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讓人恍惚以為面前這個大吼著“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親媽。所以今晚想借著這部劇,和大家聊聊我們這一代和父母的關係。

01

《小歡喜》裡的劇情設定,剛好是幾個家庭的小孩都要準備參加高考,三對家長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覺得,更應該好好學習,統一參加考試的是劇中的這些父母,就像伊阪幸太郎說過那句話一樣: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縱觀來看,劇中的每一對父母都各有各的問題。

海清和黃磊飾演的夫妻,對子女期待和要求過高,這是中國父母的典型通病。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王硯輝和詠梅飾演的夫妻,則是早年各忙各的事業,全程缺席兒子的成長。

其中,病症最嚴重的是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

劇中是怎樣展示她的控制慾的呢?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全都基於“媽媽一個人帶你多辛苦啊”的親情綁架。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而這類親情綁架背後的邏輯鏈無非是:

媽媽是一個人,媽媽只有你這一個女兒,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對得起媽媽嗎?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母親絕非杜撰,她取材於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

正如《小歡喜》裡展示的那樣。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天賦,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後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學習。

才會在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造成了或輕或重的傷害。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02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話題,應該就是你們可能都快聽爛的那四個字:原生家庭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討論的頻次有多高呢?

審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時,一定會起底他們的籍貫家庭;

影視劇裡頻頻閃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經歷,回溯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們成年後走向社會,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際...每一次挫敗都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原因。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機者會拿原生家庭當作掩蓋自己失敗的藉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實在原生家庭陰影中的生活過的人。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一些人的說法非常地誅心,他們認為原生家庭是一種偽心理學。

他們責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

他們認為對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過脆弱,“你看看,別人都走出去了,為什麼就你不行?”

他們還單方面給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條時間限制,比如25歲以後就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既片面又高姿態。

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每個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有些自愈能力強的人的確可以很快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那些敏感脆弱的人更難走出來,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清楚自己具體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來。

此時如果要指責他們,除了誅心,我實在是想不到別的形容詞了。

03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關注過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這個小組因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已經被撤銷了)

這個小組曾經置頂過一篇《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歸類》,裡面曾經這樣界定過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父母矛盾和家庭暴力對孩子冷漠不關注造成的傷害、遭受血親猥褻、性別歧視等傷害。

以上分類都是隨機的,沒有排名。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組裡並沒有根據傷害的程度輕重給這些種類排名次。

因為當傷害落到每一個具體的個體身上時,任何人都無法界定判斷輕重——“對於個體而言,承受的痛楚沒有差別”

這就是我今天試圖說明的事情:

那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傷害和間接的、精神上的傷害沒有程度上的輕重之分。

所以,僅憑隻言片語就覺得一個人受到的傷害比另一個人輕,或是受傷害程度輕的理應當更快走出來的人,真的毫無同理心。

04

除掉當下的直接或者間接傷害,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是會持續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人際、自我評價等方面。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好了。

在我的印象裡,跟我媽最親密的時刻是一個擁抱,發生在小學那年的暑假。

我記得是走在街上的時候,有條狗突然躥出來了,我媽衝過來抱住我,還一直揮著隨手拎的包趕狗。

沒趕多久,狗就跑了。

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我長大以後很喜歡跟人摟摟抱抱,也很喜歡被人抱住。

甚至在別人輕輕拍我肩膀,把手放在我後背的時候,會心臟縮緊,覺得感動。

每次這種感動升起來,我心裡迅速亮起一盞紅燈,我會叫停這種感動。

我會感到臉頰發燙,我在為這種廉價的感動感到羞恥。

但這只是一種個體心理活動,大部分時候並不會影響生活。

更嚴重的是,我發現我在是一個在感情上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收買的人。

比如我樂此不疲地在愛情裡扮演施捨者和拯救者的角色,總是喜歡上一些非常糟糕的人,喜歡在狗血的關係裡糾結。

而那些感情讓我自溺的原因無非是,對方曾經給過我類似的廉價的感動


寫在最後:

我無意在文章中傳遞任何消極、負面的情緒。

如果你讀到了這些,那麼很抱歉。

我只是想說,任何人都有因為原生家庭感到痛苦的權利,這絕不是軟弱。

希望仍然被困在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苦中的人能夠積極主動地自救,畢竟痛苦只是痛苦,痛苦本身不會帶來任何財富。

也希望那些幸運的人,即使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但也能尊重別人痛苦和自憐的自由。

另一方面,對父母的資格考試真的很有必要,不僅要有入學資格考,還要月考、季度考、年考......

父子變“仇人”:海清、陶虹、黃磊真實演繹了中國的原生家庭

畢竟,在這中間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都有可能缺位。

而作為小孩,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無法重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