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陶瓷 青花瓷 瓷器 文物 畫說三生 2017-05-09

作者王璐,(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書畫鑑定和文物保護專業研究生)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摘要:陶瓷藝術作為中國文化藝術的一大瑰寶而享譽世界,精美的中國陶瓷給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帶去了新鮮血液,而世界上眾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同樣通過各種途徑影響著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其中,青花瓷無疑最具代表性。元明青花瓷發展過程中不斷引進、吸收外來的技術和文化藝術,不斷實現著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關鍵詞:青花瓷 伊斯蘭文化 文化交流

引 言

元明青花瓷的發展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的逐步借鑑與吸收並且成功中國化的過程。同時,青花瓷作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作為景德鎮最富盛名的瓷器,它的歷史由來以及和外來文化之間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繫,本文嘗試從顏色、原料、工藝、紋樣器型等方面,對青花瓷與異域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一、 青花瓷的顏色

青花瓷主要有藍、白兩種顏色,這兩種顏色均不是傳統漢民族崇尚的顏色,這在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中有所記載,“有青色及無色花者,且俗甚矣”。因此,人們更喜好唐宋以來流行的單色瓷器。相反,藍、白二色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區所崇尚的顏色。著名伊朗裔法籍學者阿里·馬紮海里說,藍色是“波斯和波斯血統民族的皇家顏色。”伊斯蘭地區清真寺的穹頂、門柱門楣以及外牆都不同程度地裝飾著藍色。此外,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域各民族以及與之交往頻繁的中亞、西亞各民族,他們對白色的認識也與漢民族存在差別,這些民族以白色為“吉色”。經過長期尚藍、尚白審美傳統的積澱,藍色和白色成為這些民族滿足宗教、王權和風俗的重要色彩。同時,元朝的統治階級蒙古族作為北方的草原民族,他們最為喜好藍、白二色。這與他們世世代代的遊牧生活是分不開的,這種環境、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審美。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二、 青花瓷鈷料的來源

關於青花瓷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歷代青花鈷料的來源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課題。從唐代青花瓷的出現到元代大發展,乃至明初獲得巨大成就,這一過程似乎總是伴隨著和國外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某種密切交往和互動而進行的。

對於唐青花鈷料,已經有眾多文獻對其進行考證研究。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英國學者認為唐青花鈷料屬於低錳類,提出其可能來自波斯的看法。後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中唐青花瓷片的不斷髮現,引起我國學者進一步的探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揚州出土的唐青花瓷枕進行了科學實驗,得出“唐青花瓷著色元素為低鐵、低錳、低銅的鈷料,與國產高錳鈷料明顯不同……從其低錳的特點來看與景德鎮元青花瓷色料相近。”也就是說,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唐青花鈷料是國外進口的。

對景德鎮元(1271- 1367年)及明初(洪武至宣德時期1368- 1435年)官窯青花鈷料來源的研究,最早始於英國,英國學者在1956年提出景德鎮所用青花鈷料14世紀(元至明初)源於波斯,15世紀初中國才發現鈷礦。對於元青花,學術界的觀點比較一致認為絕大多數精美的元青花大器是用進口鈷料燒製的,而部分器型較小的青花瓷,應是使用國產鈷料燒製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學者特別是文物界的學者對於明初景德鎮青花鈷料來源的認識,也比較一致,雖然認為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鈷料有進口青料、國產青料、二者並用於同一件器物上三種情況,但同時指出使用最多的還是進口青料。

那麼青花料,也就是“蘇麻離青”,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被引至中國的呢?文獻認為,其可追溯至南宋末年,蒙古人驍勇善戰,開疆擴土,一度將中國的版圖最大化至中亞。1260 年,忽必烈自立為大汗,擁護忽必烈為大汗的將領旭烈兀得到了波斯地區的一塊封地,成立了新的汗國——伊爾汗國。伊兒汗國是元王朝的宗藩國,手工業較為發達並且盛產鈷礦,蒙古大軍征服了該地區之後,為了便於將掠奪來的物資運回東方地區,便迅速建立驛站並派駐官員專門管理此事。大量波斯地區的物產源源不斷的被運到中國,這其中就有青花鈷料“蘇麻離青”。有學者就指出元青花中器身高大的至正型青花的鈷料經測試為低錳、高鐵、微量砷被認為是波斯進口料。除了驛站這一陸路運輸途徑之外,元朝統治者還展開了和伊爾汗等國的海路交往,在泉州等沿海地區設置市舶司,以便物資從海上運輸。這條海路,連接起了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和波斯灣,將中國特產帶到伊爾汗國的同時,也將伊爾汗國的特產蘇麻離青帶到中國。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三、青花瓷的紋樣器型

唐代的對外文化交流基本上在東亞文化圈內,以唐為中心,側重於東方的朝鮮、日本等國。元代不同,當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已經越過鼎盛時期並已形成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圈。元代的對外文化交流側重於西方,主要是中國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這兩大先進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正是元代青花瓷大量出現的時代背景,因此人們看到了元青花瓷器上的異域風格,器型龐大,裝飾繁縟,它在整個亞洲獲得了人們的喜愛,並通過陸地和海洋兩種途徑從景德鎮向西方傳播。劉新園先生曾在《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一書中指出:“就現有相關文獻與遺物來看,中國官窯按外國人的需求而生產外銷瓷似乎始於元代。” 要使遠銷西亞伊斯蘭地區的青花瓷受歡迎,就必須迎合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因此,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在造型上就大量借鑑了伊斯蘭生活器皿的造型。如比較有特色的天球瓶、八角燭臺、折沿盆等。

伊斯蘭文化的宗教色彩非常強烈,藝術個性鮮明。伊斯蘭教的教義認為繪畫人物或者動物的形象創造是伊斯蘭藝術中的一大禁忌。因此,伊斯蘭藝術對植物花卉進行大量的創作。他們不喜歡空曠的空間,認為空間是魔鬼出現的地方,要用密集的裝飾來填上。因此,伊斯蘭藝術不喜歡留白,裝飾講究細密充實,常見的裝飾是將同一類型的圖案連續重複地填滿在一個區域內,這樣的裝飾風格也常見於青花瓷上。

穆斯林向來比較重視天文學和數學,隨著農業和航海發展的需要,其天文學更發達。數學又與天文學有著密切聯繫,因此阿拉伯的數學也發展到了很高水平。他們創立的幾何形裝飾體系顯示出對數學抽象思維的喜好與理解。從青花瓷的造型到裝飾,幾何形的排列幾乎無所不在。在圖形方面常見的有八角星系列、變體圖形、六角、五角、三角、稜形、圓形、八方、六方、棋盤格、工字等等。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四、青花瓷工藝技術的傳入

自唐末戰爭直到宋代,中國與西亞的貿易中斷。直到1218年,成吉思汗征服了眾多西亞國家,將領土擴大到了中亞、西亞甚至歐洲。正是因為蒙古大軍的西征使得中西交通再一次打開。此後,因為這便利的水陸交通,中亞、西亞和東南亞的穆斯林商人沿著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頻繁進出中國。這些穆斯林商人開始在中國繁衍生息下來,他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沒有發生改變。而這些來往的穆斯林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工匠和手工藝者。

除此之外,蒙古大軍每次西征勝利之後,都會把大批的中亞各族人民諸如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遷到東方,這些人裡有普通百姓,有被俘虜的軍士,當然也有大量的手工藝者。這些因為戰爭而遷徙到中國的穆斯林輾轉到全國各地,過著和中國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他們從事著農業,手工業等各種職業。

這些西域遷徙來的穆斯林們擅長紡織、金銀鐵器和制瓷等,尤其是擁有先進的制瓷技術,這些手工藝人中就有很多優秀的制瓷工匠。據元史記載僅江西浮樑瓷局景德鎮就有一百多位回回工匠,由於這些回回工匠所屬浮樑瓷局,因此被稱作“浮匠”。在他們本有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審美文化的基礎上,這些“浮匠”吸收了中國各地的傳統文化並加以融合,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代青花瓷就是在這種多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產生的。

結 語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帶來的是眾多民族史無前例的融合,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融合,這對於青花瓷的成熟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對藍、白兩色的審美價值認同,是青花瓷得以發展的精神基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則是青花瓷成熟的物質基礎。元明青花瓷不但主動融合了伊斯蘭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種優秀文化,還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直至成為國之瑰寶、瓷之榮光。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


注:(本文作者王璐,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書畫鑑定和文物保護專業研究生。)

參考文獻:

[1]馮憲民:《青花瓷器的起源與發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

[2]王光堯:《關於青花起源的思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5期

[3]劉淼,吳春明:《明初青花瓷業的伊斯蘭文化因素》,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4]周劍,張瑋,鄭乃章:《青花瓷——中國與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結晶》,陶瓷學報,

2012年6月

[5]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從文明交融走向社會時尚》,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8年第6期

[6]李璇:《異域文化對明青花瓷的影響》, 碩士學位論文,景德鎮陶瓷學院,2014年

[7]蘇沛權:《青花瓷與中外文化交流》,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5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