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陶瓷 豇豆 康熙 清朝 聯拍在線 聯拍在線 2017-10-17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徑8.2cm,足徑7.5cm

洗斂口,圈足。裡施白釉,外施豇豆紅釉,有綠色苔點。足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鎮創燒的豇豆紅釉屬於高溫銅紅釉,它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種,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故名。由於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佈在不同的部位,所以還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等美稱。

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稱“大紅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下品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

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號北江)曾作詩讚譽其釉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豇豆紅釉瓷器常見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為主,另見有盤,無大件器,最高不過20cm。豇豆紅燒成難度很大,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僅供皇室內廷使用。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萊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徑3.2cm,足徑3.9cm

尊撇口,細長頸,豐肩,長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口部紅釉夾雜少許綠苔點。頸下部凸起弦紋3道,凸起處釉層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輕靈秀美,修胎規整,釉質勻淨光亮。

萊菔尊又稱蘿蔔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狀類似蘿蔔,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藍釉、蘋果青釉等品種。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徑5.2cm,足徑4.2cm

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因近底處凸雕一週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瓶。通體施豇豆紅釉,釉色滋潤淡雅,呈現出深淺變化的粉紅色,其間夾雜少許綠色苔點。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長沙窯。元代始成功地燒製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製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後燒製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其中以豇豆紅的燒製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

此菊瓣瓶釉色明豔勻淨,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霽紅釉筆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徑18.5cm,足徑16.3cm

筆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臺階底,淺圈足。通體施霽紅釉,口沿處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處凸起兩道弦紋,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件筆筒胎體堅硬細密,濃重的紅釉與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襯托,避免了色彩的單一,別有一番情趣。筆筒形體上下均外撇,不同於一般的直筒形筆筒,反映出康熙時器物造型的多樣性。

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霽紅釉三種,其中霽紅釉系仿明代宣德紅釉的品種,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此時的霽紅器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有的因釉層較厚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常見器形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窯款,或無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霽紅釉梅瓶,清康熙,高24.2cm,口徑3.4cm,足徑7.8cm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玉璧形底。通體施霽紅釉。玉璧形底心內施白釉,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款外無邊欄。造型規整,釉面勻淨。標誌著明代中期以來失傳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在康熙時景德鎮御窯廠得到了恢復。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霽紅釉膽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徑3.5cm,足徑8cm

瓶直口,細長頸,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懸膽,故名“膽式瓶”。通體施高溫銅紅釉,釉面勻淨,色澤純正。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膽式瓶屬於陳設用瓷,一般用於插花。這種器形創燒於宋代,當時鈞窯、哥窯、耀州窯均有燒造。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冷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几案來”詩句。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高29.5cm,口徑9.4cm,足徑10.8cm

瓶撇口,束頸,垂腹,圈足外撇。外施霽紅釉,瓶內及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同治年制”雙行六字款。

道光以後紅釉色澤多似紅芸豆色,故有“芸豆紅釉”之稱。此瓶的釉面有深淺變化,主要呈芸豆紅色。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郎窯紅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徑12.6cm,足徑13.6cm

尊撇口,束頸,垂腹,二層臺式圈足。通體施郎窯紅釉,釉層肥厚細潤,釉面佈滿開片。口部因釉層垂流,釉層變薄透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體厚重,釉面鮮紅明亮,具有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特徵。

郎窯紅釉是由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年)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寶石紅釉基礎上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因釉色濃豔,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稱“牛血紅”。

它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焙燒而成。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標要求很高,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所以郎窯紅釉瓷器在當時就很名貴,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郎窯紅釉鳳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尊口微敞,短頸,肩以下漸收,脛部外撇,圈足。無款。內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窯紅釉,底足內施白釉,微泛黃並開有細小紋片,俗稱“米湯底”。

鳳尾尊又稱觀音尊,是清康熙時期流行的瓷器式樣。郎窯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器物口沿處因釉薄而呈現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濃甚至釉凝成堆。由於施郎窯紅釉的器物在底足處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紅釉釉層不會流至器足或與墊餅粘連,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此尊形體端莊挺拔,釉色鮮紅濃豔宛若初凝牛血,並具玻璃光澤,燦爛奪目。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郎窯紅釉觀音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尊撇口,短頸,圓肩,長斂腹,近足處外撇,圈足。外施紅釉,裡口和底部施蘋果綠釉。

此器風格樸實,造型端莊規整,釉色紅豔光亮,是康熙時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郎窯紅梅瓶,清康熙,景德鎮制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鮮紅釉盤,明正德,高4.9cm,口徑20.3cm,足徑13.1cm

盤敞口,弧壁,圈足。俗稱“窩盤”。內施白釉,施紅釉,無紋飾。圈足內施青白釉。無款識。

此盤作工精細,胎薄體輕,底心微下塌,釉質細潤,紅色鮮豔,是罕見的明正德瓷器中的精品。

自宣德以後,高溫銅紅釉產品漸少,傳世的正德紅釉瓷器頗為少見,說明當時高溫銅紅釉瓷器的生產漸入困境,可能技術已經衰退。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鮮紅釉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20cm,足徑12.5cm

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釉色純正,是宣德紅釉瓷的代表作。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鮮紅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徑18.9cm,足徑8cm

清宮舊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宣德朝是明代紅釉器製作最輝煌的時期。宣德時期,紅釉製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釉器更勝一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

宣德紅釉呈色濃豔,又往往在器物轉折變化的稜角處隱現胎骨而呈現白色筋脈,增添了觀者視覺的變化,耐人尋味。這時的紅釉器造型更加豐富,除碗、盤、高足杯外,洗、爐、梅瓶、僧帽壺、滷壺、梨式壺等亦多見。輔助裝飾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此碗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為燒製時,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層變薄,顯露出胎色,這種現象俗稱“燈草口”。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典型的時代特徵。其色調深沉,不流釉,不脫釉,被稱為“宣紅”。宣德後,紅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時才恢復。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鮮紅釉盤,明永樂,高4.2cm,口徑19.3cm,足徑11.7cm

盤撇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盤口顯白色胎骨,足內施青白釉,無款識。

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紅釉色澤鮮豔純正,是永樂朝官窯紅釉瓷作的典範。

明代永樂紅釉素有“鮮紅”之美稱,此時的紅釉瓷器繼承了洪武朝紅釉器製作的工藝成果,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燒成火候恰到好處,釉色鮮紅明豔,完全改變了洪武朝紅釉瓷紅中泛黑的不純色調。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明成化鮮紅釉盤,高5cm,口徑20.9cm,足徑13.5cm

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鳥窩,俗稱“窩盤”。盤裡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溫銅紅釉。紅釉釉層肥腴,呈色鮮豔,燦若天然紅寶石。由於釉層氣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紋,使入射光線發生散射,視之柔和悅目。圈足外牆積釉處紅裡透黑,宛如青蝦之背。口沿因高溫燒成時釉料熔融、垂流而顯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圓潤的白邊。胎體較厚,外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色澤淡雅,頓挫有力。

明代鮮紅釉瓷器以永樂、宣德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此後因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產漸入困境,產量銳減,成功之作很少見。至嘉靖時,雖然宮廷一再催燒鮮紅釉瓷器,但由於燒造難成,有關官吏不得不請求以容易燒造的低溫礬紅釉取而代之。

傳世的成化鮮紅釉瓷器極其罕見,故極珍貴。前些年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遺址出土成噸的瓷片標本,鮮紅釉瓷標本僅屬個別,而上述鮮紅釉盤標本亦屬僅見,說明成化鮮紅釉瓷只是偶然燒造。這種盤的造型、釉質(釉內氣泡、桔皮紋等)均極似宣德鮮紅釉盤,如無款識,極易被誤認為是宣德器。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淨,色鮮豔。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徵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