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釉面彩光'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建盞的釉面彩光


建盞作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豐富釉色為人們所稱道。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

建盞工藝裡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文將分析建盞釉面中的彩光現象,為建盞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做鋪墊。

宋代建盞中的彩光現象

01


建盞釉面的彩光現象,籠統來說,是在一定光線條件下,建盞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時呈現出多彩的光澤。

本文討論的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燒製而成,並非人為加彩,或者是釉面經歷數百年後形成氧化膜而產生的蛤蜊光。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並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雲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建盞的釉面彩光


建盞作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豐富釉色為人們所稱道。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

建盞工藝裡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文將分析建盞釉面中的彩光現象,為建盞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做鋪墊。

宋代建盞中的彩光現象

01


建盞釉面的彩光現象,籠統來說,是在一定光線條件下,建盞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時呈現出多彩的光澤。

本文討論的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燒製而成,並非人為加彩,或者是釉面經歷數百年後形成氧化膜而產生的蛤蜊光。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並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雲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建盞的釉面彩光


李達 兔毫建盞


建盞釉面中登峰造極的要數曜變,日本著名的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求在他的《扶桑鑑寶記》中對曜變天目的定義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從古今中日對於“曜變”的定義來看,彩光現象可視為曜變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建盞彩光釉面的形成原因

02


古人將建盞彩光的形成原因總結為窯變。在宋代建盞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種,油滴釉面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從形成原理看,與兔毫相同。研究表明,油滴斑紋是鐵的氧化物的結晶,當溫度繼續升高,原本凝結成圓形的結晶往下流動,變成細長的兔毫狀。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規律基本可尋,所以不屬於窯變,而彩光釉面和曜變數量非常少,生成規律難以把握,可歸為窯變。

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說:"又有窯變一種,蓋因窯火精華凝結,偶然獨鍾,天然奇色,光怪可愛,是為窯寶,邈不可得。"


這裡明確提到窯變產物天然奇色,光怪可愛,這與建盞釉面中彩光現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盞中的彩光現象在古人看來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那麼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窯變是特殊條件下釉水發生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應條件下的產物。促成這種特殊的化學反應的原因有很多,從原料上看,建盞所用釉礦、草木灰為水吉當地所產,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同一元素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生成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別,建盞中不同化學家的鐵離子對呈色有顯著影響。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建盞的釉面彩光


建盞作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豐富釉色為人們所稱道。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

建盞工藝裡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文將分析建盞釉面中的彩光現象,為建盞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做鋪墊。

宋代建盞中的彩光現象

01


建盞釉面的彩光現象,籠統來說,是在一定光線條件下,建盞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時呈現出多彩的光澤。

本文討論的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燒製而成,並非人為加彩,或者是釉面經歷數百年後形成氧化膜而產生的蛤蜊光。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並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雲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建盞的釉面彩光


李達 兔毫建盞


建盞釉面中登峰造極的要數曜變,日本著名的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求在他的《扶桑鑑寶記》中對曜變天目的定義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從古今中日對於“曜變”的定義來看,彩光現象可視為曜變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建盞彩光釉面的形成原因

02


古人將建盞彩光的形成原因總結為窯變。在宋代建盞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種,油滴釉面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從形成原理看,與兔毫相同。研究表明,油滴斑紋是鐵的氧化物的結晶,當溫度繼續升高,原本凝結成圓形的結晶往下流動,變成細長的兔毫狀。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規律基本可尋,所以不屬於窯變,而彩光釉面和曜變數量非常少,生成規律難以把握,可歸為窯變。

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說:"又有窯變一種,蓋因窯火精華凝結,偶然獨鍾,天然奇色,光怪可愛,是為窯寶,邈不可得。"


這裡明確提到窯變產物天然奇色,光怪可愛,這與建盞釉面中彩光現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盞中的彩光現象在古人看來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那麼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窯變是特殊條件下釉水發生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應條件下的產物。促成這種特殊的化學反應的原因有很多,從原料上看,建盞所用釉礦、草木灰為水吉當地所產,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同一元素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生成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別,建盞中不同化學家的鐵離子對呈色有顯著影響。


建盞的釉面彩光


黑底銀斑


坯體的成分也會影響釉面的斑紋,一般情況下,鐵繫結晶釉在含鐵量高的坯體上效果好。日本現存的三隻曜變天目均為鐵胎。從加工方法上看,釉料和胎土加工的粗細程度,坯體的溼度和釉水的粘稠度,對是否發生窯變。

也有影響。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生產的斑紋也不一樣,釉層過薄結晶較小不清晰,過厚的情況下,結晶埋藏在釉層的深處,無法顯示出來,從三隻曜變天目來看,止釉線處的釉層稍微厚些,但未凝結成釉淚,厚薄適中。

目前,關於曜變天目中彩光形成的直接原因,普遍認可的是,曜變天目釉面斑點周圍的日暈狀、向外散射的彩光源於一層極為薄的膜,彩光現象是由薄膜干涉而產生。

筆者長期進行彩光釉面的燒製試驗,發現建盞燒製過程中窯爐裡的氣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還原劑的種類、劑量與還原時間的細微差別都會影響干涉膜的形成,進而影響彩光現象的出現。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建盞的釉面彩光


建盞作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豐富釉色為人們所稱道。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

建盞工藝裡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文將分析建盞釉面中的彩光現象,為建盞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做鋪墊。

宋代建盞中的彩光現象

01


建盞釉面的彩光現象,籠統來說,是在一定光線條件下,建盞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時呈現出多彩的光澤。

本文討論的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燒製而成,並非人為加彩,或者是釉面經歷數百年後形成氧化膜而產生的蛤蜊光。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並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雲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建盞的釉面彩光


李達 兔毫建盞


建盞釉面中登峰造極的要數曜變,日本著名的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求在他的《扶桑鑑寶記》中對曜變天目的定義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從古今中日對於“曜變”的定義來看,彩光現象可視為曜變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建盞彩光釉面的形成原因

02


古人將建盞彩光的形成原因總結為窯變。在宋代建盞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種,油滴釉面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從形成原理看,與兔毫相同。研究表明,油滴斑紋是鐵的氧化物的結晶,當溫度繼續升高,原本凝結成圓形的結晶往下流動,變成細長的兔毫狀。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規律基本可尋,所以不屬於窯變,而彩光釉面和曜變數量非常少,生成規律難以把握,可歸為窯變。

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說:"又有窯變一種,蓋因窯火精華凝結,偶然獨鍾,天然奇色,光怪可愛,是為窯寶,邈不可得。"


這裡明確提到窯變產物天然奇色,光怪可愛,這與建盞釉面中彩光現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盞中的彩光現象在古人看來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那麼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窯變是特殊條件下釉水發生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應條件下的產物。促成這種特殊的化學反應的原因有很多,從原料上看,建盞所用釉礦、草木灰為水吉當地所產,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同一元素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生成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別,建盞中不同化學家的鐵離子對呈色有顯著影響。


建盞的釉面彩光


黑底銀斑


坯體的成分也會影響釉面的斑紋,一般情況下,鐵繫結晶釉在含鐵量高的坯體上效果好。日本現存的三隻曜變天目均為鐵胎。從加工方法上看,釉料和胎土加工的粗細程度,坯體的溼度和釉水的粘稠度,對是否發生窯變。

也有影響。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生產的斑紋也不一樣,釉層過薄結晶較小不清晰,過厚的情況下,結晶埋藏在釉層的深處,無法顯示出來,從三隻曜變天目來看,止釉線處的釉層稍微厚些,但未凝結成釉淚,厚薄適中。

目前,關於曜變天目中彩光形成的直接原因,普遍認可的是,曜變天目釉面斑點周圍的日暈狀、向外散射的彩光源於一層極為薄的膜,彩光現象是由薄膜干涉而產生。

筆者長期進行彩光釉面的燒製試驗,發現建盞燒製過程中窯爐裡的氣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還原劑的種類、劑量與還原時間的細微差別都會影響干涉膜的形成,進而影響彩光現象的出現。


建盞的釉面彩光


孫建興 油滴建盞



建盞彩光釉面的鑑賞

03


建盞釉面的彩光是隨著視角和光線的不同而變換的,在普通燈光下,基本無法看到釉面的彩光,需要將彩光建盞置於自然光下,繞著建盞的中軸線緩慢作360度旋轉,才可以欣賞到建盞釉面各個部分浮動的多彩光芒。陳顯求先生曾記錄在日本龍光院近距離鑑賞曜變天目的經歷,也講明欣賞曜變天目上的彩光,需要陽光的照射。

古人將繽紛的色彩歸納為五色,而人類對於五色的流連一直沒有改變。彩虹、極光這類自然界的彩光現象都讓人們產生美好的嚮往,寶石也因神祕的光澤和斑斕的色彩被奉為珍寶。曜變天目的珍貴之處也在於黑色的釉面中折射出奇異的彩光,宛如夜空中流動的銀河、海面映照的星空。建盞釉面的彩光神祕幽遠,彷彿蘊蓄大千世界,具有人類共同的審美追求。

建盞釉面的彩光是建盞在極為特殊的條件下燒製的成果,具有彩光釉面的建盞無論在宋代的建盞中還是現代製作的建盞中都極為少見,是自然天成的珍寶。彩光釉面作為曜變天目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建盞彩光現象的研究,對於建盞工藝難題的突破和建盞美學價值的挖掘都有積極影響。


"

建窯的生產品種相對單一,主要是茶盞,不過,僅憑建窯茶盞就足以獨領風騷。宋徽宗趙佶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窯製造,他在《大觀茶論》中高度讚美了建窯的兔毫盞。


因此,燒製專供宮廷用的建盞,盞底印有陰文“供御”“進盞”等字銘。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建窯燒製黑盞的數量巨大。


建盞的釉面彩光


建盞作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豐富釉色為人們所稱道。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

建盞工藝裡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文將分析建盞釉面中的彩光現象,為建盞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做鋪墊。

宋代建盞中的彩光現象

01


建盞釉面的彩光現象,籠統來說,是在一定光線條件下,建盞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時呈現出多彩的光澤。

本文討論的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燒製而成,並非人為加彩,或者是釉面經歷數百年後形成氧化膜而產生的蛤蜊光。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並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雲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建盞的釉面彩光


李達 兔毫建盞


建盞釉面中登峰造極的要數曜變,日本著名的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求在他的《扶桑鑑寶記》中對曜變天目的定義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從古今中日對於“曜變”的定義來看,彩光現象可視為曜變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建盞彩光釉面的形成原因

02


古人將建盞彩光的形成原因總結為窯變。在宋代建盞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種,油滴釉面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從形成原理看,與兔毫相同。研究表明,油滴斑紋是鐵的氧化物的結晶,當溫度繼續升高,原本凝結成圓形的結晶往下流動,變成細長的兔毫狀。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規律基本可尋,所以不屬於窯變,而彩光釉面和曜變數量非常少,生成規律難以把握,可歸為窯變。

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說:"又有窯變一種,蓋因窯火精華凝結,偶然獨鍾,天然奇色,光怪可愛,是為窯寶,邈不可得。"


這裡明確提到窯變產物天然奇色,光怪可愛,這與建盞釉面中彩光現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盞中的彩光現象在古人看來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那麼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窯變是特殊條件下釉水發生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應條件下的產物。促成這種特殊的化學反應的原因有很多,從原料上看,建盞所用釉礦、草木灰為水吉當地所產,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同一元素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生成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別,建盞中不同化學家的鐵離子對呈色有顯著影響。


建盞的釉面彩光


黑底銀斑


坯體的成分也會影響釉面的斑紋,一般情況下,鐵繫結晶釉在含鐵量高的坯體上效果好。日本現存的三隻曜變天目均為鐵胎。從加工方法上看,釉料和胎土加工的粗細程度,坯體的溼度和釉水的粘稠度,對是否發生窯變。

也有影響。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生產的斑紋也不一樣,釉層過薄結晶較小不清晰,過厚的情況下,結晶埋藏在釉層的深處,無法顯示出來,從三隻曜變天目來看,止釉線處的釉層稍微厚些,但未凝結成釉淚,厚薄適中。

目前,關於曜變天目中彩光形成的直接原因,普遍認可的是,曜變天目釉面斑點周圍的日暈狀、向外散射的彩光源於一層極為薄的膜,彩光現象是由薄膜干涉而產生。

筆者長期進行彩光釉面的燒製試驗,發現建盞燒製過程中窯爐裡的氣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還原劑的種類、劑量與還原時間的細微差別都會影響干涉膜的形成,進而影響彩光現象的出現。


建盞的釉面彩光


孫建興 油滴建盞



建盞彩光釉面的鑑賞

03


建盞釉面的彩光是隨著視角和光線的不同而變換的,在普通燈光下,基本無法看到釉面的彩光,需要將彩光建盞置於自然光下,繞著建盞的中軸線緩慢作360度旋轉,才可以欣賞到建盞釉面各個部分浮動的多彩光芒。陳顯求先生曾記錄在日本龍光院近距離鑑賞曜變天目的經歷,也講明欣賞曜變天目上的彩光,需要陽光的照射。

古人將繽紛的色彩歸納為五色,而人類對於五色的流連一直沒有改變。彩虹、極光這類自然界的彩光現象都讓人們產生美好的嚮往,寶石也因神祕的光澤和斑斕的色彩被奉為珍寶。曜變天目的珍貴之處也在於黑色的釉面中折射出奇異的彩光,宛如夜空中流動的銀河、海面映照的星空。建盞釉面的彩光神祕幽遠,彷彿蘊蓄大千世界,具有人類共同的審美追求。

建盞釉面的彩光是建盞在極為特殊的條件下燒製的成果,具有彩光釉面的建盞無論在宋代的建盞中還是現代製作的建盞中都極為少見,是自然天成的珍寶。彩光釉面作為曜變天目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建盞彩光現象的研究,對於建盞工藝難題的突破和建盞美學價值的挖掘都有積極影響。


建盞的釉面彩光

編輯 :麥盞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