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在介紹了我軍歷史上自行研發的重點輪式裝備、引進借鑑的部分蘇制輪式裝備後,或可一探“仿製與自主”的必要性。本文繼續對我軍歷史上自主研發的重點履帶裝備、引進借鑑的部分蘇、美、英制履帶裝備,以及再次自主研發且量產服役的我軍部分現役履帶裝備進行解讀。

由於我人民解放軍履帶式裝備發展歷史複雜且旁系眾多,本文以科普類型為主,僅就部分型號展開,盡請諒解。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14年抗戰中,日軍裝備了大量三菱製造95式輕型坦克。雖然面對美軍和蘇軍主戰坦克完全不佔優勢,但對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所有抗日的中國軍隊而言,三菱95式坦克在火力、防護、機動性的平衡,足以影響局部戰役的結果。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從1937年-1945年,日本陸軍裝備近5600臺各型坦克。其中,由三菱研發並生產的97式主戰坦克最為重要。同時期,中國軍隊僅裝備裝甲薄弱的蘇制T-26等輕型坦克。【編者注:駐印軍裝備有一個營的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解放戰爭期間,我人民解放軍首次利用繳獲日軍三菱97式坦克、蔣軍美製M3坦克等裝備,陸續組件多個編制的戰車部隊(坦克與裝甲汽車),直至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

一、引進與使用

典型裝備 1:T-34中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裝備與二戰初期的T-34中型坦克,被認為是攻擊德軍3號、4號坦克的終極殺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與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我志願軍依靠引進的蘇軍制式T-34系列坦克組建裝甲兵團。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攻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T-34坦克具備的大傾角首上裝甲,具備更大的被彈防護效能。

黃色箭頭:鑄造的炮塔細節特寫

白色箭頭:前置機槍射擊孔

紅色箭頭:駕駛員觀察進出艙蓋

在整個二戰期間,T-34中型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志願軍首次接觸蘇制T-34中型坦克,且具備使用更先進的中型坦克、突擊炮、重型坦克,與軍事強國進行步坦混編作戰的戰術打擊能力。

典型裝備 2:SU-100突擊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同為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大規模使用的裝甲技術兵器,SU-100突擊炮可以看做是SU-85突擊炮車身與全新的D-10反坦克炮的重型結合體。它的前裝甲從45mm增加到75mm。新的車長指揮塔安裝在車頂,還裝有MK-IV觀測儀,72%的部件可以與T-34中型坦克通用的,4%的部件是取自SU-122,7.5%的部件和SU-85通用,只有16.5%的部件是新的。100mm長身管的D-10S型炮使用18枚BR-412B型穿甲彈,15枚OF-412型破甲/高爆彈。射擊初速為895m/s。BR-412B型穿甲彈製造技術很複雜,成品不良的質量直接導致了穿甲性能的減低,炮彈上的問題延遲了SU-100批量生產的時間,直到44年12月,SU-100取代了SU-85M進入批量生產。

與T-34中型坦克同時期成為我志願軍裝甲部隊重點裝備。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SU-100突擊炮首上裝甲以及D-10反坦克炮炮盾特寫。

黃色箭頭:駕駛員進出艙蓋

紅色箭頭:艙蓋上的觀察孔裝甲護板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與T-34中型坦克一樣,SU-100突擊炮的履帶行走機構,絕大部分可互換。鋼製履帶與橡膠輪緣大尺寸負重輪,可支撐其遂行長距離、遠程高速突擊作戰任務。簡單可靠的行走機構,便於戰時快速且批量生產。比德軍裝備的虎式、豹式雙輪緣交替設定的行走機構更簡單。

白色箭頭:同時期蘇軍使用的多款裝備的鋼製履帶板,高度互換

紅色箭頭:帶有橡膠輪緣的大尺寸負重輪

SU-100突擊炮的裝備,極大的改善我志願軍反坦克作戰態勢。雖然裝備的數量不足以徹底對改變聯合國軍的戰場態勢,卻培養了一批使用現代化裝甲兵器,擁有作戰經驗的“種子官兵”。

典型裝備 3:ISU-152重型突擊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ISU-152重型突擊炮,堪稱二戰期間蘇聯紅軍批量裝備的最強裝甲技術兵器。為了在戰役中摧毀德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和新式重型坦克,蘇軍決定發展威力強大的自行火炮。SU-152的成功使蘇聯坦克設計師們決定再設計一種基於新型IS坦克底盤的突擊炮。

在二戰接近尾聲之際,蘇軍各重型自行炮兵團(都開始用ISU-152和ISU-122突擊炮換裝SU-152突擊炮。所有裝備ISU系列突擊炮的團都是精銳的“近衛”部隊。到戰爭結束,蘇聯一共組建了56個重型自行炮兵團。其中,ISU-152重型突擊炮單獨編制,用於攻克柏林及城防體系厚重的混凝土共事。

也正是從簡單、粗暴的ISU-152重型突擊炮開始,蘇軍裝備被貼上著名的“紅色暴力美學典範”的標籤!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類似於“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紅色箭頭),在發射152mm口徑高爆彈瞬間,為整車提供足夠的後坐力支撐。而ISU-152重型突擊炮搭載的ML-20S型炮在1000m的距離,能垂直擊穿120mm厚的裝甲。

白色箭頭:鋼製炮盾,用於提升防護效能和容納復進機構

藍色箭頭:前部首下裝甲板特寫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為了容納4人編組乘員和碩大的火炮後退機構,ISU-152戰鬥室裝甲板傾角明顯小於SU-100突擊炮。甚至首上裝甲傾角和麵積被嚴重縮小。

即便如此,ISU-152重型突擊炮仍然被設計出可產生跳彈的斜側向裝甲(白色箭頭),與首上裝甲(黃色箭頭)構成ISU-152最後防護屏障。

紅色箭頭:為裝甲焊接細節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ISU-152重型突擊炮行走機構特寫。更寬的鋼製履帶、小尺寸橡膠雙輪緣負重輪、肘型獨立扭杆懸架,雖然降低了車輛行駛速度,但換來的時更加平穩的姿態和高效的減震緩衝。這對於用於二線作戰,承擔火力支援任務的ISU-152重型突擊炮再合適不過。

至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志願軍和人民解放軍部隊開始大規模換裝蘇式裝備。其中就包括裝備76.2mm口徑、85mm口徑火炮的多款T-34主戰坦克、SU-100、SU-122以及ISU-152等多款裝甲技術兵器。

經過與美國、英國、土耳其部隊的刺刀見紅式戰火考驗。我志願軍裝甲部隊已經完整的掌握使用多種裝備複雜戰術。尤其是培養了一大批裝甲兵指戰員。

對於我國兵裝研發機構來說,引進不同年份、不同技術狀態、不同作戰用途的中型、重型坦克;不同口徑的突擊炮,可快速掌握蘇式裝甲技術兵器的設計、製造和使用環節的特點與不足。為日後,進行授權生產條件下,進行有限度的改進,創造了條件。

二、仿製與創新

典型裝備 1:59式中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在研發並裝備59式中型坦克之前,我軍也曾小批量進口蘇制T-54系列主戰坦克。畢竟在1950年代,我國工業水平以及國民經濟實際狀態,完全不足以支撐獨立研發與全球同步水平的裝甲技術兵器。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的第一代主戰坦克。1959年開始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198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具有較強的火力,較好的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重量較輕,體積較小,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比較方便。坦克戰鬥全重34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見火炮),戰鬥射速7發/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100毫米線膛炮內右旋膛線特寫

白色箭頭:靠炮口前端的抽菸裝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普通前照燈和紅外前照燈

黃色箭頭:大傾角首上裝甲

白色箭頭:首下裝甲板(厚度特寫)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蘇軍T-54系列坦克首次批量裝備半球形鑄造炮塔,我人民解放軍也曾使用T-34系列車身與T-54系列炮塔結合而成的測試用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服役之前,對T-34、SU-152類型裝甲兵器的行走機構、動力總成以及懸架系統,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紅色箭頭:固定防護帆布的護圈

黃色箭頭:鋼製火炮炮盾(通常被帆布覆蓋,讓一些吃瓜群眾誤認為防護薄弱點)

白色箭頭:半球式鑄造炮塔與火炮炮盾機構焊接細節特寫

黑色箭頭:瞄準鏡保護罩

藍色箭頭:炮長潛望鏡觀察孔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雖然59式中型坦克行走機構,留存蘇軍T-34系列坦克模式,但是在負重輪尺寸、橡膠輪緣材質、履帶材料以及整體可靠性和壽命,都有較大的提升。

紅色箭頭:早期59式中型坦克使用鋼製履帶,後期換裝錳鋼履帶

紅色箭頭:更厚的橡膠輪緣,保證長時間行駛不脫落,極寒、高溫環境下的變形控制得當

59式坦克的裝備,使得我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首次擁有,同時期可以與美蘇裝甲兵相抗衡的能力。也成為承載我國意識形態軟實力的明星出口武器之一。至今,59式坦克擁有不下50餘款變形和改進型號,一句“魔改59”,即可概括。

典型裝備 2:69式中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9式中型坦克是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自行改進設計的主戰坦克,1963年下達戰技指標,1964年完成設計,1965年生產出樣車,1974年設計定型。車上安裝了100mm滑膛炮、426kW發動機、雙向穩定器及紅外夜視夜瞄裝置等。該坦克在火力和機動性以及夜間作戰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上圖左側迷彩塗裝為69式中型坦克

上圖右側綠色塗裝為59是中型坦克

在外觀上,69式中型坦克與59式中型坦克區別較小。基本上火炮、炮塔、車體、動力、傳動、內飾、懸架和行走機構完全相同且可互換。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69式中型坦克炮塔及各分系統附件特寫。

紅色箭頭(縱):完整覆蓋帆布的護盾

紅色箭頭:車長指揮塔的觀察孔

黃色箭頭:69式中型坦克改進最大亮點之火炮射擊雙向穩定器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59式中型坦克炮塔及各分系統附件特寫。69式中型坦克安裝雙向穩定器位置,在59式中型坦克炮塔上是炮長潛望鏡。

59式中型坦克裝備,解決了我軍裝甲兵裝備的“有無”問題。69式中型坦克研發並裝備的意義在於,使得我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首次擁有“靜對動”精準火力打擊能力。總體上69式坦克仍然是蘇制T-54系列坦克的仿製與自主提升。

典型裝備 3:62式輕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中國62式輕型坦克,於1958年研製,1962年設計定型,1963年投產並裝備使用,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輕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21噸,其35mm的前裝甲能抵擋當時的大部分機槍和炮彈破片。至1989年,62式輕型坦克共生產1500餘臺。主要用於南方丘陵山地的裝甲師團,遂行偵察、迂迴、同敵方輕型裝甲車輛作戰等主要任務,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護能力。該坦克的改進型為62-1式輕型坦克,變型車有79式輕型坦克搶救車和82式軍用快速推土機,均已生產和裝備使用。

由於這類坦克車體較輕,特別適合中國廣西、雲南、及東南沿海使用。在1979年-1989年,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和兩山輪戰中,62式輕型坦克全程參加。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2式輕型坦克在車身結構上,採用與59、69式中型坦克相同的設定。62式輕型坦克擁有與59式中型坦克近乎相同角度的首上裝甲、防空燈和前照燈。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2式輕型坦克主武器為一門1門85mm口徑加農炮,1挺59式7.62mm口徑並列機槍隨火炮轉動。在裝填手出入窗座上安裝1挺54式12.7mm口徑高射機槍,駕駛員右側安裝1挺59式7.62mm口徑坦克機槍作為航向機槍。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2式輕型坦克鑄造炮塔各分系統附件細節,幾乎就是59式中型坦克的翻版。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2式輕型坦克動力總成後置、後輪驅動。1臺12150L-3型水冷散熱發動機橫置,輸出功率為316kW,傳動裝置有速比為0.7的增速箱、多片式離合器、定軸式變速箱、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在變速箱左面兩側各安裝1個多片式轉向離合器和側減速器,減速比為5.1。

要知道12150L系列發動機,幾乎是我國坦克裝甲車輛唯一動力源。這款發動機,雖然可靠,但存在動力輸出弱、油耗大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裝甲兵高性能技術兵器的研發。“心臟病”問題直到1980年代晚些時候才有所改善。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2式輕型坦克的行走機構,採用的5對單輪緣負重輪+誘導輪+主動輪+小尺寸履帶構成。由於62是輕型坦克自重僅有21噸(59式中型坦克自重36噸),62式輕型坦克裝備12150-3型V12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316kW(59式中型坦克裝備12150型V12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382kW)。62式輕型坦克的動力輸出和機動性,實際上優於59式(69式)中型坦克(基礎型)。

對越作戰中的表現:

62式輕型坦克在對越戰爭中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以實際戰鬥表現研判,62式輕型坦克的裝甲較薄,非常容易遭受損傷。越軍往往使用蘇制RPG火箭筒便可擊穿其首裝甲。在對越作戰早期,遂行越境打擊穿插任務的攻擊部隊,往往用打包帶將身體固定在炮塔兩側扶手,以便在疲憊之際不會掉下。但這一行為,卻導致搭載指戰員的62式輕型坦克坦克傷亡人數直線上升。

在設計之初,62式坦克並未考慮到1970年代-1980年代,全球防務市場的飛速發展。設計於1960年代的62是輕型坦克,為了滿足機動性,弱化了防護能力。其實,這種火力、機動和防護性能的均衡狀態,歸根結底是中國重工業水平低下,不能提供優秀的發動機導致。

典型裝備 4:63式水陸兩棲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式水陸兩棲坦克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水陸坦克,1958年10月開始設計,1960年開始小批量生產並交部隊試用,1963年3月設計定型。63式水陸兩棲坦克戰鬥全重18.4噸,乘員4人,公路最大速度64km/h,抗風浪能力為三級陣風,1.2m浪高,主要武器口徑為85mm口徑的線膛坦克炮,另備7.62mm並列機槍和59式12.7mm高射機槍各一挺。在設計之初,63式水陸兩棲坦克標配夜視儀。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式水陸兩棲坦克為跨過臺灣海鮮,徹底解決兩岸統一而研發。為了應對臺灣海峽綜合特點,63式水陸兩棲坦克擁有全封閉的箱式車身、大傾角的首下裝甲、防浪板、噴水機構。

白色箭頭:大傾角首下裝甲,起到降低水中形勢阻力用途

紅色箭頭:水中行駛可放下的防浪板

63式水陸兩棲坦克的履帶具備添加橡膠緩衝塊能力,雖然這麼做會直線提升整車製造與後期維護成本,但換來的是整車行駛平順性以及降低對柏油鋪裝路面的毀壞程度。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63式水陸兩棲坦克後部噴水機構特寫。為了提升水中行駛姿態、63式水陸兩棲坦克車身後側圍收窄,可降低倒車時阻力。

白色箭頭:車身兩側後部進水口(具備防止異物進入水道的格柵)

紅色箭頭:關閉狀態的噴水口

63式水陸兩棲坦克,雖然裝備數量與62式輕型坦克相當,卻擁有77-1式和77-2式水陸裝甲輸送車,76式水陸坦克搶救牽引車,63式水陸兩用新122mm口徑自行榴彈炮等多種變形車。實際上,63式水陸兩棲坦克最新改型,仍然被我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使用。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服役的水陸兩棲裝甲技術兵器。這也體現出,我軍始終未放棄武力統一臺灣的作戰準備。

典型裝備 5: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由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和130mm口徑火箭炮構成。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58年研製,基型車是531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主要用於輸送步兵協同坦克作戰。首批531臺於1963年交付部隊,並命名為63式裝甲輸送車。1981至1985年改進為B531、531C、531D、531E、531G、531K裝甲輸送車。1987年改進為531H(又稱85式)裝甲輸送車。在前後20多年的時期內大量生產、裝備中國部隊及用於外貿。 進入8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成為擁有30多種車型的履帶式裝甲車族。現仍繼續生產及裝備。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具備兩棲行駛能力。與多數裝備解放軍履帶式裝備一樣,都擁有防浪板、可互換的照明燈具。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式裝甲車車體兩側可懸掛多種斧頭、鐵鍬等附屬工具。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白色箭頭:副駕駛員艙蓋

紅色箭頭:駕駛員艙蓋

黃色箭頭:車長艙蓋

後部載員艙則用於承載70式130mm口徑火箭炮發射機構。

從戰術層面看,70式130mm口徑火箭炮是一款中口徑,長短打兩相宜的密度型火力投射武器,多用於殲滅10km內目標,並能在多種條件下執行各種戰鬥任務,以持續性猛烈火力殺傷敵方人員、工事、裝甲兵器等目標,用於支援各兵種戰術行動。

從廣告層面看,70式130mm口徑火箭炮明顯不如63式107mm口徑火箭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位於車身副駕駛員一側中部,頂置了發動機排氣管。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基型車)採用4對大直徑、單輪緣、全封閉負重輪,降低了自重同時還可提升兩棲行駛浮力。鋼製履帶不具備加裝橡膠緩衝塊的固定位。

紅色箭頭:前置的雙銷主動輪與履帶齧合的齒邊

黃色箭頭:負重輪橡膠輪緣

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眾多改型車,是我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第一款履帶式裝甲車族。儘管基礎性能並未有太多過人之處,但低廉的製造成本,符合1970-1990年代我國經濟狀況。用裝備數量彌補單車性能,與59式、69式中型坦克混編作戰,基本具備抵抗蘇聯紅軍部署在我國“三北地區”裝甲部隊的入侵能力。

典型裝備 6: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與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一樣,都屬於使用基型載具+武器基站“合二為一”改型的產物。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載具由85式履帶裝甲車和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構成。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前首上裝甲防浪板(白色箭頭)和紅外前照燈(紅色箭頭)特寫。

85式履帶裝甲車,實際上是63式履帶裝甲車族的重大變形車。85式履帶裝甲車(YW531H)由北方車輛廠於1984年開始研製,並最終發展出16種變形車。技術參數:戰鬥全重:13.6噸乘員:2人載員:13人發動機功率:320馬力最高時速:65公里/小時(公路),6公里/小時(水上)最大行程:500公里武器系統:12.7毫米機槍1挺(配機槍塔)動力系統:BF8L413F四衝程增壓V8風冷柴油機,功率320馬力,單位功率21.8馬力/噸,最大爬坡度32度。機械操縱,獨立懸掛,履帶有5對負重輪,3對託帶輪,筒式液壓減震器,主動輪前置。防護系統:採用全封閉鋼裝甲、桁架結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後部戰鬥艙頂端,安裝了一套4聯裝紅箭-8防坦克導彈以及觀瞄系統。加高的戰鬥艙(紅色箭頭),還可容納另外4-6枚人工裝填的備彈。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紅箭-8反坦克導彈基站觀瞄系統(護板關閉狀態)

紅箭-8反坦克導彈,是紅箭-73反坦克導彈之後,由我軍自主研發的一款重要反坦克系統。紅箭-8反坦克導彈,採用光學瞄準跟蹤,紅外半自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控制方式為燃氣擾流片,管式發射。導彈採用多種發射平臺,可由步兵攜帶、履帶和輪式發射車、直升機等多種方式發射。

目前,紅箭-8反坦克導彈,已經延伸出包括紅箭-8A、C、E、L、F等重大改型。

不得不提到的是,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被伊朗、巴基斯坦、南蘇丹以及部分拉美國家所採購。尤其是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利用向中國購買的授權,而開發出不同改型。部分紅箭-8族系反坦克導彈,參加了中東地區多次戰鬥,併成功的擊穿了美軍M1A2系列主戰坦克、以色列梅卡瓦-3系列主戰坦克,以及無數蘇制BMP-2系列戰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行走機構特寫。

白色箭頭:直徑650mm的第一負重輪匹配的減震器

綠色箭頭:限位器

紅色箭頭:缺失的託帶輪

黃色箭頭:鏈接扭杆彈簧的肘節擺臂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殘存在履帶板上原裝的橡膠緩衝塊

白色箭頭:脫落橡膠塊的鋼製履帶板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為了提升車內有效容積,在車體尾門兩側設定兩組附件存儲箱

黃色箭頭:後尾門射擊孔

白色箭頭:後尾門觀察孔

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所採用的的85式履帶裝甲車載具,與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雖然屬於一個車族。但是在車身長度、寬度、負重輪數量、動力總成等技戰術有著質的提升。85式履帶裝甲車(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載具)的小尺寸5對負重輪,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的大尺寸4對負重輪,可提供更平緩舒適的承載支撐。在足夠動力的驅動下,85式裝甲車擁有出色的改裝潛力。至今都是我人民解放軍履帶式主力裝備。

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和85式履帶裝甲車一樣,為我軍自主研發、製造和裝備的兩代車型。但是由63是履帶裝甲輸送車,向85式履帶裝甲車進化,是我人民解放軍履帶式裝備設計、製造、使用理念變化的重要里程碑。

典型裝備 7:86式步兵戰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1978年,埃及陸軍提供給我軍一臺蘇制BMP-1履帶式裝甲車。1979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按照BMP-1原車進行逆向仿製,“終於原作,不做修改”,力爭在1982年前完成仿製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實際上,BMP-1仿製工作以及第一批樣車,在1982年完成。在不斷修改問題、不斷測試、並對原型車存在部分問題進行修改後,至1985年完成了4000km的第三輪樣車測試。至1986年10月,兵器工業部、五機部核相關單位對86式步兵戰車進行測試並最終定型。

之所以要再3年中完成BMP-1履帶式裝甲戰車的仿製與批量生產,是因為蘇聯對中國“三北地區”的威懾越來越緊迫。甚至大有對中國進行一場“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此時,我軍裝備的裝甲技術兵器幾乎全部由59式中型坦克(只有少批量69式中型坦克)、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族)構成。為了應對,部署在遠東、外蒙古等地,蘇軍裝備的T-62、T-64、T-72系列主戰坦克及摩托化集團軍,對新疆、內蒙古、東北的威懾,我軍甚至做好“用空間換時間,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準備。拿得出手的反坦克裝備少之又少,這也是86式步兵戰車研發的最大初衷。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為了提升兩棲行駛效能,86式步兵戰車首上裝甲傾角幾乎與63式水陸兩棲坦克相當。防浪板(黃色箭頭)通過合頁直接固定在首上裝甲。

紅色箭頭:86是步兵戰車側裝甲

白色箭頭:明顯加厚的首下裝甲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86式步兵戰車首上裝甲以及車體,第一次出現之前解放軍裝甲兵器從沒用過的某種工藝。焊接車身與柳釘固定相結合。在不保證整車防護效能同時,降低了自身車重。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車身兩側射擊孔

白色箭頭:車頂兩側的觀察孔

黃色箭頭:通訊天線基座

86式步兵戰車採用的是動力艙前置結構,中部為炮塔,後部為載員艙。由於86式步兵戰車為輕型裝甲車輛,在設計中又強調火力和機動性,因此其裝甲防護力較弱。為了儘可能提高防護力,該車在車體結構上進行改造,如其外形低矮、流線型好,本身就具有較一般車輛更好的防護力。車體根據受攻擊的可能性,不同部位按不同角度和厚度設計,材料選用的是不同厚度的特種合金鋼板,局部地方採用了特種鋁合金;整個車體共用77塊裝甲板焊接而成。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86式步兵戰車主要武器為安裝在單人炮塔上的一門76mm口徑低壓滑膛炮(白色箭頭)、紅箭-73式反坦克導彈(黃色箭頭)。在車長艙蓋前端,安裝了一組紅外照燈。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晝夜合一微光夜視瞄準鏡防護蓋板

白色箭頭:晝夜合一微光夜視瞄準鏡

86式步兵戰車單人炮塔,配有4具炮長用潛望鏡和1具晝夜合一微光夜視瞄準鏡。其中瞄準鏡晝間系統視場為15度,放大倍率6X;夜間系統視場為6度,放大倍率6.7X,夜視距離約為400~900m。瞄準鏡中有破甲彈和榴彈兩種分劃。

晝夜合一微光夜視瞄準鏡的引入,使得我軍裝甲戰車的火力投射更加精準。但是,此時我國微電子行業的狀態,使得仿製的這套觀瞄系統的精度不如BMP-1車,更不如同時期歐美裝備水準。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86式步兵戰車行走機構特寫。

藍色箭頭:帶有異物剔除功能的誘導輪

白色箭頭:限位器

紅色箭頭:減震器

黃色箭頭:第一對負重輪連桿

有過研發並裝備59式、69式中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兩棲坦克以及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的經驗和技術儲備,對於仿製並改進BMP-1最終定型的86式步兵戰車的技術難度有,但不沒有想象的大。

也正是從86式步兵戰車開始,我人民解放軍裝備現代化,開始了新一輪引進美軍、英軍、甚至蘇軍新裝備、新技術,用於自主研發全新裝備的新時期。

三、引進與創新

典型裝備 1:美軍M41輕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用引進來描述這臺美軍裝備的M-41輕型坦克並不準確。這臺在201所展示的M-41輕型坦克,為美軍侵略越南時被繳獲,最終流入我國用於測繪。

M-41輕型坦克是美國在1951年投產、1953年列入美軍裝備。主要用於裝甲師偵察營和空降部隊,遂行偵察、巡邏、空降以及同敵方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作戰等任務。該坦克由M24輕型坦克改進而成,加強了火力,重新設計了炮塔、防盾、彈藥貯存、雙向穩定器及火控系統,並提高了機動性,但防護仍然較弱。

目前,經過不斷改型的M-41輕型坦克仍然是臺灣陸軍的主力裝備。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76mm口徑線膛炮,配用“T型”制退器(紅色箭頭)和抽菸裝置(白色箭頭)。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鑄造與焊接工藝混搭的炮塔,結合了二戰中美軍對德軍作戰經驗。碩大的炮塔尾箱(黃色箭頭)可容納更多的炮彈和附屬備品。

紅色箭頭:炮塔側裝甲焊接細節特寫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M-41輕型坦克行走機構特寫。與蘇式和中式履帶裝甲兵器行走機構結構完全不同。雙銷主動輪與填充橡膠緩衝塊設定,提升了機動速度。這也體現出二戰晚些時候至1960年代之前,美軍裝甲兵器“機動性第一、防護性第二、火力第三”的設計思路。

典型裝備 2:美軍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同樣來自美軍在越南戰場的M113裝甲輸送車,是胡志明總送我國領導人。1960年裝備美軍的M113系列裝甲輸送車,是至今為止西方國家使用最廣泛的裝甲技術兵器。作為美國陸軍制式裝備,該系列車主要用於協同M60A3坦克作戰,但不具備與M1坦克協同作戰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M113以飛機用的鋁合金材質製造,用更輕重量換取與鋼鐵同級的防護力和更緊密的結構。也因為重量輕能在不外加漂浮裝置下越過一些淺水域,使用履帶“游泳”,此點具有戰術重要性因為越南很多叢林,沼澤,泥路,山野,稻田等地形。

M113系列裝甲輸送車,仍然是“機動性第一、防護性第二、火力第三”美軍裝甲兵器一貫策略的產物。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5對大尺寸負重輪(沒有配置託帶輪)與帶有橡膠緩衝塊的單銷履帶,可降低壓強並提升水網稻田中行駛的機動性。

M113系列裝甲輸送車在之後的50餘年,由授權生產的國家和美國推出多款改型。甚至還有“6對負重輪”加長版。直到1990年代初爆發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才體現出M113系列車型的不足。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解放軍裝備的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和美軍裝備的M113履帶裝甲輸送車對比特寫。

研發時間不同、技戰術應用策略卻相近的不同車型,也代表著當時世界軍備發展的最新動態。客觀的說,我軍履帶式裝甲技術兵器發展思路並不落伍,奈何,脆弱的工業體系不能支撐解放軍裝備研發和生產的需求。

典型裝備 3:美軍M48主戰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在1953年進入美軍服役的M48坦克,1955年M48A2坦克成為美軍主力裝備。在隨後的30年中,共發展出M48、M48C、M48A1、M48A2、M48A2以及M48A2C型。

裝備數量較多的M48A3型坦克匹配90mm坦克炮及62發備彈。該車可選用多種炮彈,包括M580曳光殺傷彈、M82曳光被帽穿甲彈,M77曳光穿甲彈、M318曳光穿甲彈、M336和M337榴霰彈、M71曳光榴彈、M431破甲彈、M332A1曳光高速穿甲彈、M353曳光教練彈和M313黃磷發煙彈以及比利時或以色列研製的新型尾翼穩定越速脫殼穿甲彈。

M-48坦克最初原本用於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T-34系列坦克。至1980年代,採用M-48坦克車體、加裝M-60系列坦克炮塔的“雜交”改型,成為臺灣陸軍的主力坦克裝備。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M48坦克炮塔及機槍炮塔細節特寫。

黃色箭頭:90mm口徑坦克炮炮盾及覆蓋帆布

紅色箭頭:可獨立旋轉、調節角度擁有簡單防護的機槍塔

白色箭頭:便於乘員進出炮塔的扶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白色箭頭:M48坦克後部巨大的散熱格柵

紅色箭頭:右側散熱格柵的動力艙檢測窗口(單獨開啟)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沒有鏽蝕的防空燈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M48坦克與眾多二戰後期生產的美式中型、中型坦克一樣,採用兩個標準寬度的掛膠履帶。

備註:二戰明星M4系列坦克,配用的是一個標準寬度的掛膠履帶。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採用與自行車鏈條固定形式的M48履帶固定銷特寫。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為了匹配更圓潤的裝甲車身,M48坦克行走機構變得更復雜。

黃色箭頭:限位器

紅色箭頭:要再縱向與帶有傾角的橫向雙重擺動的減震器

白色箭頭:平衡肘式負重輪連桿

M48坦尼的行走機構較同時期,蘇軍T-54系列坦克和解放軍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更復雜。這就意味著行走平順性、製造成本和後期維護成本的提升。

美軍以及北約將裝甲兵器的質量和性能作為首要考量因素;蘇聯、華約和中國將裝甲兵器規模化製造、低成本作為首要考量因素。

典型裝備 4:英軍酋長主戰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這臺品相完好的英軍酋長坦克,或為兩伊戰爭期間,對伊朗進行69式主戰坦克軍貿時,“捎帶手”引進而來。

酋長坦克1967年裝備英軍裝甲部隊,總生產量為1850臺。除英軍裝備900臺外,其餘的在伊朗等軍隊服役,並參加了多次中東及還玩戰爭。火炮配用穿甲彈和碎甲彈。綜合火控系統包括數據處理、瞄準、傳感、火炮操縱四個分系統。主發動機為二衝程水冷多種燃料發動機,車內後部有一臺輔助發動機。車體和炮塔採用厚裝甲。車內裝有火災自動滅火裝置。分裝式炮彈的藥筒儲存在防火箱內。有三防裝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酋長坦克裝備了一門120mm口徑線膛炮,這也是領先美軍M1系列坦克、德軍豹1坦克,率先使用120mm炮徑的西方主戰坦克。

紅色箭頭:靠近炮管中部的抽菸裝置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呈現磨損的膛線

黃色箭頭:炮口效驗裝置

備註:坦克炮炮管效驗裝置為一組透鏡,用光學原理來測量下炮管有沒有變形。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全焊接炮塔上安裝有多聯裝榴彈發射器,具備發射煙霧彈以及殺傷用榴彈。

紅色箭頭:炮塔兩側的多聯裝榴彈發射器支架

白色箭頭:明線佈置的電擊發線束

藍色箭頭:炮塔後部外接電源盒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酋長坦克炮塔尾艙裝甲板焊接細節特寫。由上圖可見,這粗糙的焊縫,沒有使用更美觀的魚鱗焊。作為軍用裝備,性能、可靠性以及大規模批量生產,在戰時可決定一場戰役的結局。而不是什麼焊接細節是否美觀等神鬼論。

從1970年代開始,全焊接炮塔、更大的尾艙,成為美軍、德軍、英軍以及法軍全新裝備坦克的主特徵。這種結構的炮塔,可以更安全的存儲炮彈(存儲區與乘員區通過自動開啟的洩壓門封閉),甚至預留出自動裝彈機的空間。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紅色箭頭:為典型的英式坦克具備掛膠履帶特寫。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大尺寸雙輪緣負重輪(2對為1組),採用縱置平衡肘結構。

紅色箭頭:2組負重輪共用1套平衡肘

黃色箭頭:右側負重輪抬升、左側負重輪降低

保守的英國人,雖然率先發明瞭坦克,但是在新技術的應用顯然趕不上漢斯、毛熊、山姆大叔甚至兔子(中國)。這種平衡肘式懸架,並不能提升坦克高速行駛平順性,只能算是一戰後期懸架技術的強化。

從1960年代至今,我軍情報單位,利用不同渠道,獲取敵對國家、潛在競爭國家軍隊的一切可利用的軍事情報。以上提及的這些公開展示美軍、英軍裝甲技術兵器,不能公開展示的更多國家軍隊裝備的現役裝備,幫助我軍更好的瞭解對手及掌握的軍事技術狀態。

通過研究這些裝備的動力、傳動、火力、防護等技術特徵,不僅能夠獲悉對手的軍事戰術思想,更可以借鑑其優秀的設計特點為我所用。

四、自主研發!

典型裝備 1:63A式水陸兩棲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A式水陸兩棲坦克是1990年代由北方工業製造。通過對63式水陸兩棲坦克的動力、傳動、武器和觀瞄系統進行升級後,獲得一款用於登陸作戰的攻堅火力支援系統。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A-095 4111-0201位於車身左前側上裝甲板一側的車身編號。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63A式水陸兩棲坦克與63改裝甲車在前後浮箱加裝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可快速分割設定並且進一步加大了防波板的尺寸以提升整車在搶灘工況下的登陸速度,直至近乎於滑行狀態。63A兩棲坦克的前部浮箱也是通過鉸鏈與車身焊接本體固定,前防波板通過液壓缸控制其狀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與標準款的63A式水陸兩棲坦克相比,63A採用全焊接炮塔與之匹配了一門英式L7系列105毫米口徑線膛炮。雙向穩定觀瞄系統和車內滅火抑爆系統得到了質的改善。105毫米口徑線膛炮,來自英軍L7系列線膛炮。蜜月時期我軍從英國引進,曾被改裝到69式主戰坦克上,並出口伊拉克伊朗以及巴基斯坦。63A裝備的這門火炮經過國產化後減小後座距離降低膛壓,可以保證在與車身呈90度射擊姿態時不翻車,在海面行駛時提升首發命中率。真正做到小馬拉大炮。

典型裝備 2:59改中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上圖為換裝了105毫米口徑線膛炮的59改中型坦克。在蜜月時期引進英軍L7系列火炮後,即在第一時間改裝到59式中型坦克上。

典型裝備 3:“暴風”主戰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這臺看似好像96式的怪傢伙實際就是傳說中的“暴風”主戰坦克。在80系列主戰坦克基礎上改用烏克蘭的2DT-2柴油增壓發動機。而火炮則是繼續使用來自英軍L7式105毫米線膛炮。在這款暴風坦克研發之前各分系統(包括動力總成)都在我軍現役坦克上分別完成了可靠性的測試。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巴基斯坦裝甲部隊採用的還是59系列坦克,且在面對印度軍隊的攻擊下損失慘重。甚至出現了巴軍直接送我軍現役裝備提車回國後立刻作戰的窘迫局面。而這款“暴風”坦克就是為巴軍研發。焊接式楔型炮塔搭配低矮的車身,即可提高跳彈機率又增加了首裝甲防護級別。當然這颱風暴坦克明顯是作為測試車出現。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外置式柴油箱與前照燈具透露出我軍裝甲兵器又蘇式風格轉向美式造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因為這臺實車更具有測試意義,其焊接炮塔完全是臨時拼湊的,在原80式坦克蛋形鑄造炮塔基礎上臨時加工而來。炮塔後部焊接了儲物艙(原計劃加裝西式自動裝彈機)。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換裝了烏克蘭的6-DT2柴油機和半自動變速器,“暴風”坦克後部發動機艙多少進行了修改。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後部散熱艙蓋為兩段式摺疊開啟,表面採用百葉窗覆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暴風”坦克的懸架為6副中尺寸雙輪掛膠緣負重輪與三副小尺寸託帶輪構成,前導向輪後驅動輪。履帶為錳鋼製雙幅雙銷架構。在形式上與美軍的M1系列德軍“豹式”相近,擺脫了蘇軍坦克懸架設計理念。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暴風”坦克前1、2軸為設計了筒式減震,前導向輪加裝履帶漲緊裝置。雖然還是採用扭杆彈簧但是在後續的測試車上曾搭載過液壓減震系統,即可變懸架高度版本,而這套系統在經歷了20年的研發,已經安裝到我軍最新款輕型坦克上。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從諾基亞9系列個人通訊終端比對,可以看到“風暴”坦克後部側裝甲的厚度。儘管“暴風”坦克大部分測試沒有如約完成,但是其後續產品還是成為出口巴基斯坦陸軍主戰坦克。並且獲得的相關技術積累一直影響著我軍後續裝備的發展。

典型裝備 4:9X系列全新主戰坦克和最新輕型坦克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作為解放軍新銳裝甲技術兵器,相關技術參數請各位自行百度或腦補。

筆者有話說: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如果沒有59式、69式、79式、80系列、“暴風”、90式主戰坦克的研發、改進、裝備,以及眾多借鑑的美軍、北約、蘇俄軍事技術,或我軍裝備的自行9X系列主戰坦克將不會如此順利服役。

從早先引進蘇式T-34系列中型坦克、SU系列突擊炮,經過偉大朝鮮戰爭中“刺刀見血”錘鍊;在仿製與改進基礎上推出59式、69式甚至79式中型坦克;利用一切機會引入更加先進的美軍、英軍、德軍裝甲技術兵器吸收其精髓;再到1990年代之後,我軍9X系列最新坦克、裝甲車輛研發和裝備。

在短短60餘年中,201所、北方包頭、南北理工大學等科研人員披荊斬棘,不惜一切代價,為我人民解放軍提供了眾多可靠且先進的裝甲技術兵器。並由此帶動我國龐大的國防工業和汽車工業,呈體系式大發展。現在,我軍裝甲技術裝備,不僅擁有獨特的自身特點,更融合了大家所長。

筆者始終堅信,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天裝備,必須依託獨立自主研發,引進為輔。這也筆者對堅持傳統和新能源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比亞迪類車廠欽佩的根源。

文/新能源情報分析網宋楠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歡迎關注宋楠的新能源情報分析網

宋楠:仿製與自主-人民解放軍履帶裝備發展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