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才是真正意義的禁軍。左右監門衛掌管宮城諸門的安防戍衛,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侍從、儀衛。大唐著名偶像人物李元芳即出身於此。

十六衛的掌軍者設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每衛統領軍士25000-40000人。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才是真正意義的禁軍。左右監門衛掌管宮城諸門的安防戍衛,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侍從、儀衛。大唐著名偶像人物李元芳即出身於此。

十六衛的掌軍者設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每衛統領軍士25000-40000人。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十六衛各時期名稱變化

3.中央禁軍——北衙禁軍

北衙禁軍,顧名思義,與南衙衛軍相對,駐紮宮城以北的禁軍。他們是唐代禁軍的真正主體,皇家的私人武裝。

隨著大唐帝國車輪的滾滾向前,北衙禁軍演變為北衙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

北衙禁軍的建立離不開元從禁軍。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建立大唐政權後,有三萬舊部未曾解散,於是在此基礎上設立元從禁軍,駐紮宮城北門,這也是北衙禁軍的基礎。《新唐書》卷五0《兵志》雲:高祖以義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膏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

下面詳細介紹北衙六軍的起源。

①左右羽林軍

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唐朝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孕育著其他四軍。它的獨立建制,標誌著北衙禁軍獨立並壯大的過程的開始。

它起源於北門屯營階段。左右屯營早在高祖武德時已經有之,到了貞觀年間又有發展。“及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又置北衙七營,選材力驍壯,月以一營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貞觀十二年只是把屯營兵馬的一部分改為飛騎,隸屬於左右屯衛。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才是真正意義的禁軍。左右監門衛掌管宮城諸門的安防戍衛,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侍從、儀衛。大唐著名偶像人物李元芳即出身於此。

十六衛的掌軍者設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每衛統領軍士25000-40000人。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十六衛各時期名稱變化

3.中央禁軍——北衙禁軍

北衙禁軍,顧名思義,與南衙衛軍相對,駐紮宮城以北的禁軍。他們是唐代禁軍的真正主體,皇家的私人武裝。

隨著大唐帝國車輪的滾滾向前,北衙禁軍演變為北衙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

北衙禁軍的建立離不開元從禁軍。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建立大唐政權後,有三萬舊部未曾解散,於是在此基礎上設立元從禁軍,駐紮宮城北門,這也是北衙禁軍的基礎。《新唐書》卷五0《兵志》雲:高祖以義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膏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

下面詳細介紹北衙六軍的起源。

①左右羽林軍

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唐朝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孕育著其他四軍。它的獨立建制,標誌著北衙禁軍獨立並壯大的過程的開始。

它起源於北門屯營階段。左右屯營早在高祖武德時已經有之,到了貞觀年間又有發展。“及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又置北衙七營,選材力驍壯,月以一營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貞觀十二年只是把屯營兵馬的一部分改為飛騎,隸屬於左右屯衛。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飛騎揭開了北衙六軍的序幕。高宗龍朔二年,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羽林軍正式成立。此時的羽林軍,還沒有獨立的軍事行政領導機構。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置左右羽林軍,領羽林郎六千人。羽林軍在行政系統上正式獨立,算得上羽林軍的一小步,北衙禁軍的一大步。

②左右龍武軍。

左右龍武軍為帝都各軍中唯一的騎兵部隊,前身是羽林軍的萬騎營。《通典》卷二八《職官十》:“大唐之初,有禁兵號為百騎,屬羽林。永昌元年(689年)改羽林百騎為千騎。景龍元年(707年)改千騎為萬騎,仍分左右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羽林軍置左右龍武軍,以左右萬騎營隸焉。”

唐太宗曾選拔飛騎中的威武雄壯的漢子,組成“百騎”。武則天擴編為“千騎”,唐中宗又又擴編為“萬騎”,為方便管理,劃分左右營。唐玄宗時,“萬騎“左右營正式改為左右龍武軍。

由於龍武軍的帝王嫡系身份,《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他們身披金甲,氣焰囂張。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才是真正意義的禁軍。左右監門衛掌管宮城諸門的安防戍衛,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侍從、儀衛。大唐著名偶像人物李元芳即出身於此。

十六衛的掌軍者設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每衛統領軍士25000-40000人。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十六衛各時期名稱變化

3.中央禁軍——北衙禁軍

北衙禁軍,顧名思義,與南衙衛軍相對,駐紮宮城以北的禁軍。他們是唐代禁軍的真正主體,皇家的私人武裝。

隨著大唐帝國車輪的滾滾向前,北衙禁軍演變為北衙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

北衙禁軍的建立離不開元從禁軍。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建立大唐政權後,有三萬舊部未曾解散,於是在此基礎上設立元從禁軍,駐紮宮城北門,這也是北衙禁軍的基礎。《新唐書》卷五0《兵志》雲:高祖以義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膏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

下面詳細介紹北衙六軍的起源。

①左右羽林軍

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唐朝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孕育著其他四軍。它的獨立建制,標誌著北衙禁軍獨立並壯大的過程的開始。

它起源於北門屯營階段。左右屯營早在高祖武德時已經有之,到了貞觀年間又有發展。“及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又置北衙七營,選材力驍壯,月以一營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貞觀十二年只是把屯營兵馬的一部分改為飛騎,隸屬於左右屯衛。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飛騎揭開了北衙六軍的序幕。高宗龍朔二年,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羽林軍正式成立。此時的羽林軍,還沒有獨立的軍事行政領導機構。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置左右羽林軍,領羽林郎六千人。羽林軍在行政系統上正式獨立,算得上羽林軍的一小步,北衙禁軍的一大步。

②左右龍武軍。

左右龍武軍為帝都各軍中唯一的騎兵部隊,前身是羽林軍的萬騎營。《通典》卷二八《職官十》:“大唐之初,有禁兵號為百騎,屬羽林。永昌元年(689年)改羽林百騎為千騎。景龍元年(707年)改千騎為萬騎,仍分左右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羽林軍置左右龍武軍,以左右萬騎營隸焉。”

唐太宗曾選拔飛騎中的威武雄壯的漢子,組成“百騎”。武則天擴編為“千騎”,唐中宗又又擴編為“萬騎”,為方便管理,劃分左右營。唐玄宗時,“萬騎“左右營正式改為左右龍武軍。

由於龍武軍的帝王嫡系身份,《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他們身披金甲,氣焰囂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③左右神武軍。

左右神武軍作為新軍並沒有光輝璀璨的履歷,創立於安史之亂期間。由於彼時羽林軍和龍武軍大部分被打得建制殘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痛定思痛,重建北衙禁軍﹐增置的神武軍。據《舊唐書》記載:“肅宗在鳳翔,方收京城,以羽林減耗,寇難未息,乃別置神武軍。”至此,北衙六軍正式建成。

作為皇帝親兵,北衙禁軍在唐朝歷史上多次起到勝負手的作用。陳寅恪曾說:“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門之得失及屯衛北門禁軍之向背為成敗之關鍵”。

4.東宮衛率

東宮衛率是唐朝中央禁軍的最後一塊拼圖。太子東宮仿照十六衛設置太子衛率即東宮十率,這是南衙禁衛的mini版,負責東宮宿衛安防,屬於太子親兵。

東宮十率分別是: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其中前六率統領府兵﹐並擁有酷炫的軍號。左右衛率號超乘,負責東宮儀仗羽衛;左右司御率號旅賁,左右清道率號直蕩。崔器的旅賁軍即屬於左右司御率。

然而,盛名之下,東宮六率只統領十餘個軍府。此外,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負責太子安防,不領府兵。

"

《長安十二時辰》近期的劇集中,旅賁軍旅帥崔器為長安搏命至最後一刻,慷慨赴死,賺足了眼淚。

崔器的旅賁軍、神氣十足的龍武軍,氣定神閒的右驍衛,這些軍隊都可以在浩渺歷史中,尋到蹤跡。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軍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軍隊的一個巔峰,大唐鐵騎在東亞大陸縱橫馳騁,擊契丹、敗突厥、破吐蕃,開疆拓土,四海賓服,建立不世功績,留下無數傳說,載入各大電視劇劇本。後世歷代仰慕萬分,畢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冠以“盛”字。盛唐離不開唐軍。

1.唐朝軍隊建制

唐朝軍隊前期施行“府兵制”。府兵即軍府之兵,和僱傭軍不同,他們以均田制下的農戶為基礎,平時耕作,戰時從軍,達到兵農合一的效果。一旦征戰的集結號吹響,府兵自備輕型武器、馬匹、乾糧,離開娘子家鄉。大唐政府會撥發甲冑和重武器,配備全軍。《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馬鞭”就描繪了府兵制下的備戰場景。這種模式下的軍事體制,有效節省了大唐實業集團的軍費開支,並有力支持了農業經濟建設。

歐陽修曾盛讚府兵制:“至於府兵,始一寓之於農,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雖不能盡合古法,蓋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張議潮出行圖》局部

唐朝在全國範圍內設置軍府,號稱折衝府。“折衝”的意思是令地方的戰車後撤,有克敵制勝的美好意義,“折衝府”三個字表達了大唐戰無不勝的美好願景。

全國設置有574-800個折衝府,其中有名可考的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兵力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粗略統計,大唐總兵力超過60萬人。

折衝府建制嚴密,十人一夥(設夥長),五十人一隊(設隊正),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設校尉)。折衝府的長官早期名稱混亂,貞觀十年統一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左、右果毅都尉。

折衝府構成了大唐的基礎作戰單元,他們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下文重點介紹)。如果遇到戰事,需要派遣府兵,則須通過朝廷頒發魚書,然後經過駐地刺史和折衝都尉共同勘驗,無誤後才能出征。除了征伐的任務,府兵每年還需分番上長安,承擔都城的宿衛任務。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時以“衛”統“府”,十六衛既是統領全國數百個軍府的領導機構,又承擔著衛戍都城的職能。但是,十六衛對天下軍府的領導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權。如果遇到戰爭任務,大唐皇帝會指派行軍大元帥作為最高指揮官。這樣就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腹黑目的。真正掌握帝國軍隊的只有偉大的皇帝陛下。

2.中央禁軍——南衙衛軍

唐代中央禁軍分為北衙禁軍和南衙衛軍兩部分,南北之分只是因為駐紮方位不同。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言道: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為“衛城之軍”守衛長安。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城

唐朝時,兵部統領十六衛禁軍,而兵部衙署位於皇宮南部,因此被簡單粗暴稱為“南衙禁軍”。上文中提到,地方軍府的士兵每年都要輪流番上,即去長安值班。在此期間,他們歸屬十六衛直接管轄,如入職、番調等事務直接歸左右領軍衛。

一個牛氣沖天的組織十六衛,也稱南衙十六衛濃墨出場,他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他們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原為左右武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遙領天下軍府,此外直接領導每年到長安值班打短工的外來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另外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才是真正意義的禁軍。左右監門衛掌管宮城諸門的安防戍衛,左右千牛衛是皇帝的侍從、儀衛。大唐著名偶像人物李元芳即出身於此。

十六衛的掌軍者設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每衛統領軍士25000-40000人。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十六衛各時期名稱變化

3.中央禁軍——北衙禁軍

北衙禁軍,顧名思義,與南衙衛軍相對,駐紮宮城以北的禁軍。他們是唐代禁軍的真正主體,皇家的私人武裝。

隨著大唐帝國車輪的滾滾向前,北衙禁軍演變為北衙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

北衙禁軍的建立離不開元從禁軍。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建立大唐政權後,有三萬舊部未曾解散,於是在此基礎上設立元從禁軍,駐紮宮城北門,這也是北衙禁軍的基礎。《新唐書》卷五0《兵志》雲:高祖以義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膏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

下面詳細介紹北衙六軍的起源。

①左右羽林軍

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唐朝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北衙禁軍”,孕育著其他四軍。它的獨立建制,標誌著北衙禁軍獨立並壯大的過程的開始。

它起源於北門屯營階段。左右屯營早在高祖武德時已經有之,到了貞觀年間又有發展。“及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又置北衙七營,選材力驍壯,月以一營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貞觀十二年只是把屯營兵馬的一部分改為飛騎,隸屬於左右屯衛。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飛騎揭開了北衙六軍的序幕。高宗龍朔二年,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羽林軍正式成立。此時的羽林軍,還沒有獨立的軍事行政領導機構。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置左右羽林軍,領羽林郎六千人。羽林軍在行政系統上正式獨立,算得上羽林軍的一小步,北衙禁軍的一大步。

②左右龍武軍。

左右龍武軍為帝都各軍中唯一的騎兵部隊,前身是羽林軍的萬騎營。《通典》卷二八《職官十》:“大唐之初,有禁兵號為百騎,屬羽林。永昌元年(689年)改羽林百騎為千騎。景龍元年(707年)改千騎為萬騎,仍分左右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羽林軍置左右龍武軍,以左右萬騎營隸焉。”

唐太宗曾選拔飛騎中的威武雄壯的漢子,組成“百騎”。武則天擴編為“千騎”,唐中宗又又擴編為“萬騎”,為方便管理,劃分左右營。唐玄宗時,“萬騎“左右營正式改為左右龍武軍。

由於龍武軍的帝王嫡系身份,《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他們身披金甲,氣焰囂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③左右神武軍。

左右神武軍作為新軍並沒有光輝璀璨的履歷,創立於安史之亂期間。由於彼時羽林軍和龍武軍大部分被打得建制殘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痛定思痛,重建北衙禁軍﹐增置的神武軍。據《舊唐書》記載:“肅宗在鳳翔,方收京城,以羽林減耗,寇難未息,乃別置神武軍。”至此,北衙六軍正式建成。

作為皇帝親兵,北衙禁軍在唐朝歷史上多次起到勝負手的作用。陳寅恪曾說:“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門之得失及屯衛北門禁軍之向背為成敗之關鍵”。

4.東宮衛率

東宮衛率是唐朝中央禁軍的最後一塊拼圖。太子東宮仿照十六衛設置太子衛率即東宮十率,這是南衙禁衛的mini版,負責東宮宿衛安防,屬於太子親兵。

東宮十率分別是: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其中前六率統領府兵﹐並擁有酷炫的軍號。左右衛率號超乘,負責東宮儀仗羽衛;左右司御率號旅賁,左右清道率號直蕩。崔器的旅賁軍即屬於左右司御率。

然而,盛名之下,東宮六率只統領十餘個軍府。此外,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負責太子安防,不領府兵。

從崔器之死看唐朝前期禁衛軍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北衙禁軍、南衙衛軍以及東宮衛率構成了大唐前期的禁衛系統,他們戍衛宮廷,保障皇族安全無虞,又無法躲過政治紛爭的殺機重重。隨著大唐中後期府兵制瓦解,這些曾烜赫一時的禁軍終究蒙上歷史煙塵,於時間長河深處消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