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

唐朝 唐德宗 唐代宗 史思明 飛火看點 飛火看點 2017-11-07

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一)

  關於唐德宗的削藩,這得從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死說起。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向朝廷上表要求繼任李寶臣的節度使一職。通常來說,朝廷任命藩鎮的節度使只是走個形式而已,實際上藩鎮的人事任免還是掌握在藩鎮手裡的,中央對藩鎮內部事務根本就無權過問。比如原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就由田承嗣的侄子田悅繼承了魏博節度使之職,而朝廷對此也不得不予以承認。然而此時剛即位沒多久的唐德宗李適卻一改代宗朝時對諸藩姑息縱容的態度,拒絕了李惟嶽的這個要求,這樣一來,朝廷與諸藩鎮之間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的激化了。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便一直是困擾唐朝朝廷的一個大難題,儘管各藩鎮之間也存在著很多矛盾,但在確保權力世襲方面他們卻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在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就極力替田承嗣的侄子田悅說話,迫使朝廷承認了田悅對魏博節度使一職的世襲。因此在唐德宗拒絕了李惟嶽繼任李寶臣的成德節度使的要求後,田悅便一再替李惟嶽說話,然而唐德宗的態度卻十分強硬,拒不退讓。這時便有人出來卻唐德宗了,說李惟嶽繼承他父親的節度使之職已成既成事實,不承認也沒有用,還不如就此順水推舟答應了,避免釀出什麼亂子來。

  當然,既然唐德宗當初拒絕了李惟嶽的這個要求,想必他早對此做好準備了,在他看來,一味藩鎮姑息縱容是行不通的,相反只會讓他們得寸進尺,更加狂妄。即使朝廷暫時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也難保他們日後不會背叛朝廷,既然如此,還不如就此痛下決心好好收拾一下那些目無朝廷的藩鎮們,不要再想著息事寧人了。

  唐德宗這麼一搞,朝廷與諸藩之間的矛盾遂無法調和了。很顯然,既然朝廷不肯承認藩鎮權力世襲這個事實,那麼諸藩鎮也只能出來用事實證明咱們藩鎮的內部事務是由我們自己說了算的,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更改的事實,我們讓你朝廷任命我們為節度使那是給你一個面子,既然你給臉不要臉的話,那可別怪我們翻臉不認人了,因為我們叫你一聲大哥你還真敢蹬鼻子上臉把我們當作小弟使喚了。

  果然,在朝廷拒絕任命李惟嶽為成德節度使後,李惟嶽便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樑崇義發動叛亂,武力對抗中央。當然,即使到了此時,朝廷與諸藩之間還是有迴旋的餘地的,假如此時朝廷願意承認李惟嶽的成德節度使之職的話,那麼諸藩自然會停止叛亂並且向朝廷上表請罪的,畢竟諸藩其實也不願意與朝廷這麼大動干戈,他們之所以對朝廷擺出這麼劍拔弩張的架勢只不過是想迫使朝廷承認藩鎮獨立這個事實,並沒有取代朝廷的野心。問題是朝廷執意要削藩,那他們也只能不惜一切代價和朝廷玩命了,他們之所以要用這麼激烈的方式來對抗朝廷,無非就是想借此告訴朝廷,千萬不要有哪怕是一點點染指我們地盤的念頭,否則我們絕對是不會答應的。而且我們可不只是說著玩的,你敢損害我們藩鎮的利益,我們是真敢和你玩命的,千萬不要說你是皇帝,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不行,真要到了那時候,我們眼裡認得你是皇帝,刀裡可不認得你是皇帝。

  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之前朝廷在面對藩鎮種種不法行為時一再採取姑息縱容的態度,甚至還要好言安撫他們,因為面對這幫動不動就要和你玩命的二桿子,朝廷心裡也發怵啊,那真是針插不進,油也潑不得,而且事實證明人家還真就是有這個資本和你朝廷撒潑耍賴的。比如唐代宗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有一次公開給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尊其為“四聖”,而朝廷呢,對此也只能好言安撫,最後給了田承嗣一個“同平章事”的頭銜,田承嗣這才拆除給安祿山、史思明父子建立的祠堂。當然,其實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後來有一次朝廷實在對田承嗣的所作所為看不下去了,於是派出大軍討伐,可結果呢,大唐好不容易對跋扈的藩鎮強硬了一次,但最後這次對田承嗣的軍事行動還是草草收場了。事後田承嗣假惺惺地上表向朝廷請罪,而朝廷對此也只能順坡下驢赦免了田承嗣,這就是安史之亂後朝廷面對那些囂張跋扈的藩鎮所面臨的現狀,這要擱在安史之亂之前是是無法想象的。當然了,我們對此自然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說大唐朝廷實在是太軟弱了,問題是大唐朝廷面對那些藩鎮軟弱固然沒有用,但對他們強硬同樣沒有用啊。事實證明,很多時候中央對那些藩鎮強硬,結果損兵折將不說,還往往會被那些藩鎮給“啪啪”打臉,弄的一地雞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央對藩鎮表示妥協能換來和藩鎮一時的相安無事的話,那麼中央自然會傾向於儘量安撫那些藩鎮,而不是與他們大動干戈。當然了,處於藩鎮的角度,他們也不想和中央整天打打殺殺的,所以如果中央肯尊重他們利益的話,他們也肯繼續掛大唐的旗幟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所以歸根到底其實還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大唐已喪失了掌控全國的能力,這種情況下,一味的軟弱自然無濟於事,但一味的強硬除了激化矛盾外,其實同樣也是無濟於事的,甚至還會讓局面變得更加糟糕。

漫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

漫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二)

  說起唐代的德宗皇帝,我們後人一般評價他為志大才疏的一位皇帝,但如果我們翻開他的人生履歷,就會發現他也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皇帝。

  唐德宗李適,出生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出生時剛好是他的曾祖父唐玄宗在位,他的祖父李亨為太子,父親李豫為廣平王。李適的母親叫沈珍珠,但後來在安史之亂中失去下落,從此再也沒有找到她的蹤跡。李適也算是從戰亂中成長起來的一位皇帝,他十四歲(虛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從此李適結束了他在宮廷內養尊處優的生活,開始經歷戰火的洗禮。後來他的父親代宗李豫即位,任命皇長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因平亂有功,李適不僅被升為尚書令,後來他的畫像還和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一起被掛在凌煙閣內。不過在平叛的過程中,李適也曾經與回紇人鬧出一場不小的外交風波,因此李適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以至於後來在李適即位之後,在處理與回紇的關係時心存芥蒂,內心十分矛盾。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的回紇在唐將僕固懷恩的斡旋下,決定幫助唐朝平叛。出於禮節,當時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李適便主動前去拜見了回紇的登裡可汗。然而雙方一見面後氣氛就極度尷尬,惹得回紇人很不高興,因為李適在拜見登裡可汗時是以平等之禮覲見的,這就讓登裡可汗面子很掛不住,因為登裡可汗與李適他爹代宗皇帝是結拜兄弟,所以登裡可汗就認為自己既然是李適的叔叔,你李適一個晚輩在面見我這個長輩時怎麼還敢拜這麼大的譜?因此他就指責李適為什麼不以拜舞之禮覲見他,所謂的拜舞之禮其實就是臣子拜見君王的禮節。然後雙方就圍繞著李適究竟該以哪種禮節拜見登裡可汗這個話題爭論開了,當然了人家回紇人是粗人,不喜歡和李適那幫人搞那麼多彎彎繞。所以回紇人一看李適那幫人這麼不上道,動不動就拿大道理出來壓人,於是一怒之下不和他們費口水了,乾脆把李適的那幫能言善辯的屬下拉出去給打了一頓,其中有兩個人更是被回紇人給打死了。而李適本人則被回紇人以年輕不懂事為由給驅逐出回紇人大營,好不狼狽,當然事後李唐朝廷也只能對此忍氣吞聲了。

  當然了,這次外交風波如果我們站在唐朝的角度自然會覺得回紇人做的不對,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無理蠻橫了。問題是,站在回紇人的角度那自然是唐朝那幫人太不上道了,因為你李唐現在都被安史的叛軍打成了這副德性了,還不改以往在我們少數民族面前的霸道作風,還敢在我們面前牛逼哄哄啊,你們還以為現在是“天可汗”時代啊,可以把我們回紇人當奴隸驅使,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啊?要知道現在是你求我們,不是我們求你,沒有我們千里迢迢過來幫你們平叛,你們還能安安穩穩坐在長安喝茶啊?而且我們可汗已經夠能忍了,要不然他也不會容忍你們在他面前嘰嘰喳喳噴口水,聽你們講那麼長時間的廢話了,哪知你們把我們可汗的大度當作軟弱了,真是不好好給你們一個教訓的話你們還真以為我們可汗是軟弱好欺負的啊,我告訴你們我們回紇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吳下阿蒙了,自此我們少數民族對你們大唐卑躬屈膝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後來大唐名臣李泌在與唐德宗談到當年的這場外交風波時就說了,當年唐德宗李適的那幫手下對此要負很大責任,因為他們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讓李適貿然進入回紇人的軍營,而且事先也沒有和回紇人經過充分的溝通,協商好雙方見面時的禮節,以至於讓回紇人藉此找到藉口鬧事,從而引發出這場本可以避免的外交風波,所以這是當年李適的手下失職了,雖然他們為此捱了回紇人一頓打,甚至被回紇人給打死,而在這之前唐德宗李適一直是對當年他的屬下為了給他出頭而被回紇人打死的事心懷愧疚的。

漫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

漫評唐德宗的削藩之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