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環首刀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冶鐵、鍛造技術的飛躍,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騎戰利器。

雖然遊牧民族騎兵厲害,弓馬嫻熟,但凡事皆有例外,唐朝時,有一遊牧民族,棄弓馬不同,反而苦練步戰技巧,還和大唐騎兵在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各自下馬步戰,成為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環首刀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冶鐵、鍛造技術的飛躍,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騎戰利器。

雖然遊牧民族騎兵厲害,弓馬嫻熟,但凡事皆有例外,唐朝時,有一遊牧民族,棄弓馬不同,反而苦練步戰技巧,還和大唐騎兵在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各自下馬步戰,成為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中國中原帝國多是農耕文明,而在北方草原上,還有著遊牧文明,他們不事耕種,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

薛延陀,中國北方古代民族,亦為汗國名,居於漠北,原為鐵勒諸部之一,自稱“我鐵勒部人”,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故號稱“薛延陀”。隋唐之際,薛延陀與其它鐵勒各部,從屬於突厥統治,以至於其官制和風俗,與突厥大抵相同。

唐貞觀年間,薛延陀覷準突厥衰弱之際,出兵大敗頡利可汗,勢力強盛,後又聯合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依附大唐的突厥部落,俟利苾可汗部。在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下,俟利苾可汗不敵,率部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並遣使向唐朝告急救援。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命營州都督張儉率部直逼薛延陀東境,又以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薛延陀的南下。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環首刀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冶鐵、鍛造技術的飛躍,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騎戰利器。

雖然遊牧民族騎兵厲害,弓馬嫻熟,但凡事皆有例外,唐朝時,有一遊牧民族,棄弓馬不同,反而苦練步戰技巧,還和大唐騎兵在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各自下馬步戰,成為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中國中原帝國多是農耕文明,而在北方草原上,還有著遊牧文明,他們不事耕種,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

薛延陀,中國北方古代民族,亦為汗國名,居於漠北,原為鐵勒諸部之一,自稱“我鐵勒部人”,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故號稱“薛延陀”。隋唐之際,薛延陀與其它鐵勒各部,從屬於突厥統治,以至於其官制和風俗,與突厥大抵相同。

唐貞觀年間,薛延陀覷準突厥衰弱之際,出兵大敗頡利可汗,勢力強盛,後又聯合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依附大唐的突厥部落,俟利苾可汗部。在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下,俟利苾可汗不敵,率部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並遣使向唐朝告急救援。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命營州都督張儉率部直逼薛延陀東境,又以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薛延陀的南下。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李世民

薛延陀,正是棄弓馬而練步戰的遊牧民族,《舊唐書》載:“先是,延陀擊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等,以步戰而勝。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

薛延陀的步戰戰法,別具一格,五人一隊,以經驗老道者看管戰馬,其餘四人在前列陣作戰,若得勝,即再策馬追擊,要是戰馬接應有失,就要將看管戰馬之人的家人治罪為奴,賞賜給其餘在前方作戰的步卒。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環首刀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冶鐵、鍛造技術的飛躍,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騎戰利器。

雖然遊牧民族騎兵厲害,弓馬嫻熟,但凡事皆有例外,唐朝時,有一遊牧民族,棄弓馬不同,反而苦練步戰技巧,還和大唐騎兵在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各自下馬步戰,成為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中國中原帝國多是農耕文明,而在北方草原上,還有著遊牧文明,他們不事耕種,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

薛延陀,中國北方古代民族,亦為汗國名,居於漠北,原為鐵勒諸部之一,自稱“我鐵勒部人”,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故號稱“薛延陀”。隋唐之際,薛延陀與其它鐵勒各部,從屬於突厥統治,以至於其官制和風俗,與突厥大抵相同。

唐貞觀年間,薛延陀覷準突厥衰弱之際,出兵大敗頡利可汗,勢力強盛,後又聯合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依附大唐的突厥部落,俟利苾可汗部。在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下,俟利苾可汗不敵,率部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並遣使向唐朝告急救援。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命營州都督張儉率部直逼薛延陀東境,又以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薛延陀的南下。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李世民

薛延陀,正是棄弓馬而練步戰的遊牧民族,《舊唐書》載:“先是,延陀擊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等,以步戰而勝。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

薛延陀的步戰戰法,別具一格,五人一隊,以經驗老道者看管戰馬,其餘四人在前列陣作戰,若得勝,即再策馬追擊,要是戰馬接應有失,就要將看管戰馬之人的家人治罪為奴,賞賜給其餘在前方作戰的步卒。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新唐書》載:“突厥已亡,惟回紇與薛延陀為最雄彊。“

此次李勣、薛萬徹的大軍和薛延陀會戰於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最開始,唐軍中的突厥部就被薛延陀古怪的步兵戰法所敗,薛延陀”乘勝而逐之“。李勣率軍抗擊,面對唐軍久經戰陣的騎兵部隊,薛延陀大軍”萬矢俱發“,一時之間”唐馬多死“。見此情景,李勣不愧為當世名將,他效仿敵軍,命唐軍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衝之。

和中原部隊鬥步戰、陣法,薛延陀還是有所不及,被下馬突擊的唐軍打得潰敗,薛萬徹又趁機率領數千騎兵直入敵陣,將薛延陀軍中看馬的頭目一一擒獲。薛延陀大軍失馬,步兵戰法難以施展,大軍在戰場上不知所為。這時。李勣率軍”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只餘薛延陀軍主帥大度設一人脫身而走。

"

步、騎、弓三大兵種中,騎兵機動力優越,還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自春秋始,經兩漢、隋唐之興盛,直到清朝時,騎兵部隊仍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兩漢時,利於騎兵馬戰的環首刀出現,魏晉時期,馬鐙完善,還出現破甲能力和穿透力一流的騎兵用長矛——槊

在我國曆史上,商代就已經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出現,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因騎兵眾多,被華夏一族稱作“騎寇“。(商代有騎兵不僅於甲骨文獻中有所記載,現今的殷商廢墟中還發掘出多個一人一馬和武器裝備的騎士坑和大量殉葬馬坑)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趙雍為國家興盛,對付騎兵實力強大的秦、韓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後,趙國軍隊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林胡和樓煩都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騎術優異,勇猛剽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強盛,對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雍“胡服騎射”大獲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胡騎“學得好,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戰爭趨勢。當時中國以車戰為主,身著青銅甲,手持戈、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擅用騎兵,身穿窄袖短襖,以騎射為主要戰法,與兵車、長矛相比,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來如飛鳥,去如絕弦“,靈活多變,機動性強,在戰場上有著更強的戰力。正因為此,所以趙雍才大力推廣學習”胡騎“的作戰方式,正式確立下騎兵在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和中原比,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以騎術著稱於世,一是因為北方是利於蓄養馬匹的地區,二是遊牧民族大多以打獵為生,騎射、騎術自然高超,非中原可比。西漢時期的晃錯就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是漢軍所不能及的,”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環首刀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冶鐵、鍛造技術的飛躍,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騎戰利器。

雖然遊牧民族騎兵厲害,弓馬嫻熟,但凡事皆有例外,唐朝時,有一遊牧民族,棄弓馬不同,反而苦練步戰技巧,還和大唐騎兵在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各自下馬步戰,成為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中國中原帝國多是農耕文明,而在北方草原上,還有著遊牧文明,他們不事耕種,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

薛延陀,中國北方古代民族,亦為汗國名,居於漠北,原為鐵勒諸部之一,自稱“我鐵勒部人”,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故號稱“薛延陀”。隋唐之際,薛延陀與其它鐵勒各部,從屬於突厥統治,以至於其官制和風俗,與突厥大抵相同。

唐貞觀年間,薛延陀覷準突厥衰弱之際,出兵大敗頡利可汗,勢力強盛,後又聯合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依附大唐的突厥部落,俟利苾可汗部。在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下,俟利苾可汗不敵,率部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並遣使向唐朝告急救援。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命營州都督張儉率部直逼薛延陀東境,又以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薛延陀的南下。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李世民

薛延陀,正是棄弓馬而練步戰的遊牧民族,《舊唐書》載:“先是,延陀擊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等,以步戰而勝。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

薛延陀的步戰戰法,別具一格,五人一隊,以經驗老道者看管戰馬,其餘四人在前列陣作戰,若得勝,即再策馬追擊,要是戰馬接應有失,就要將看管戰馬之人的家人治罪為奴,賞賜給其餘在前方作戰的步卒。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新唐書》載:“突厥已亡,惟回紇與薛延陀為最雄彊。“

此次李勣、薛萬徹的大軍和薛延陀會戰於諾真水畔的曠野之中,最開始,唐軍中的突厥部就被薛延陀古怪的步兵戰法所敗,薛延陀”乘勝而逐之“。李勣率軍抗擊,面對唐軍久經戰陣的騎兵部隊,薛延陀大軍”萬矢俱發“,一時之間”唐馬多死“。見此情景,李勣不愧為當世名將,他效仿敵軍,命唐軍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衝之。

和中原部隊鬥步戰、陣法,薛延陀還是有所不及,被下馬突擊的唐軍打得潰敗,薛萬徹又趁機率領數千騎兵直入敵陣,將薛延陀軍中看馬的頭目一一擒獲。薛延陀大軍失馬,步兵戰法難以施展,大軍在戰場上不知所為。這時。李勣率軍”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只餘薛延陀軍主帥大度設一人脫身而走。

有馬不騎下馬戰?騎兵步戰之經典,大唐擊滅薛延陀

▲薛萬徹,唐朝名將,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徵高句麗時屢立大功,被稱為“籌深行陣,勇冠戎夷。”

此戰中,唐和薛延陀雙方都以騎兵為主,但戰局最後卻因步戰而決勝。這種騎兵步戰的戰例在歷史上少之又少。通過此戰,可以發現在唐朝時,雖然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主導力量,但和南北朝一味重視騎戰不同,講究的是多兵種的配合,並以此為優勢壓制對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