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左,李白在右

唐朝 杜甫 李白 唐玄宗 小A說史 小A說史 2017-09-24

作者:小A

杜甫和李白,一個是詩聖,一個是詩仙;一個悲天憫人,心懷天下,一個飲酒作樂,天真浪漫;一個老氣橫秋,一個如八歲孩童;一個保守,一個激進。如同今天的政黨一般,二人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杜甫總是在左邊,李白總是在右邊。

一、杜甫在左

杜甫從小就家庭優越,不愁吃穿。或許在人們眼中,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能培養出一個紈絝子弟。可杜甫出生註定了,他此生與百姓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

天寶六年,玄宗皇帝詔天下“通一藝者”入長安城,35歲的杜甫也一同前來。不料,這位本是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卻處處碰壁。先是參加考試,以為能依靠實力中得魁首,平步青雲。不料權相李林甫為了奉承李隆基,竟然讓所有應試的考生全都落第,並且聲稱“野無遺賢”,也就是告訴唐玄宗:“現在是天下大治,所有的賢才都已經被聖上任用了,這民間早就沒有遺落的賢才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道理,雖然是後世的韓愈說的,可這種一聽便是溜鬚拍馬的言論,竟然也能讓皇上龍顏大悅,可見大唐盛世將不久矣。

杜甫在左,李白在右

果然,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舉兵反唐。在消息尚未傳到長安時,迫於生計,杜甫只好當了個小小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在這位懷才不遇的大詩人經過驪山時,竟然看到李隆基和楊貴妃正在到處遊玩。而當自己回到家中時,小兒子已經餓死了。突然承受喪子之痛的杜甫在痛苦之餘,夾雜著悲憤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

杜甫的後半生過的甚是悽慘,而正因為他這悽慘的後半生,才總是能夠看到民間的疾苦。在他的詩中,有“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的可憐景象,有“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的悲傷景象,有“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的悲慘景象。

正因為他總是能體會到民間疾苦,所以才會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才會有“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才會有“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這些對當時民間疾苦的精準描述,是你在別的地方所見不到的,也正因如此才有人說杜拾遺的詩其實是史。

在這紛亂的世道中,杜甫總是如同一個保守的老頭子,關心的是百姓,關心的是民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總是站在左邊與百姓一同悲傷。至於後世某位姓郭的鐵骨錚錚的硬漢,非要說這位詩人維護地主階級利益,我也不知道如何證明。

二、李白在右

杜甫在左,李白在右

相比杜甫的悲慘一生,李白則混得風生水起。這個出生於中亞碎葉唐代大詩人,十五歲的時候就接觸到了社會名流,得到眾人的賞識。少年得志的李白,靠著自己的才氣,總是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哥舒翰是個大將,眾人無不阿諛奉承、溜鬚拍馬,可這位詩仙偏偏寫出了“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諷刺這位大將軍如同鬥雞之徒。

李白少有大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可是他這種文采奕奕的人,註定只是皇上眼中的弄臣,永遠當不了權臣。可李白對這些一無所知,所以當玄宗召他入宮的時候,這位“鬱郁不得志”的詩仙,終於顯露出了他狂放的一面:“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杜甫在左,李白在右

李白註定只是一個與民間毫無瓜葛的浪漫詩人。在同樣經歷了安史之亂後,李白只是感嘆國土喪盡,胡兵擾亂,“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在所有的詩中,幾乎見不到一絲有關百姓的痕跡。他太高傲,也太狂放了。他一生都沒有因飢餓而困,所到之處如眾星捧月一般。

他唯一的寄託就是道教,可這僅僅是他排遣心中苦悶的寄託罷了。一旦得寵,他立馬就和道教毫無瓜葛;一旦失寵他就又變成了道貌岸然的道家子弟。

可以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李白永遠只是一個“仙”,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他總是坐在右邊,提著一壺酒,醉臥在青石之上。

三、小結

詩聖似乎要更加體恤民間疾苦,而詩仙永遠只是一個極度熱愛誇張與浪漫的酒罈子。詩聖在左,詩仙在右。你喜歡左邊還是右邊呢?


未經小A說史允許,嚴禁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