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中唐仕女服飾,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其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社會由此進入一個動盪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唐朝統治者開始迷戀神仙方士,對盛唐開放的世風進行檢討,統治者的思想開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轉向為傳統的道統之中,增加對女子的教條規範,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壓抑,這一時期,女子的服飾雖然仍然保留著盛唐時大部分特徵,但由於政治等因素,服裝樣式正在逐漸改變,便得比盛唐時收斂和含蓄得多,比如雖然還有“袒露裝”,但裙腰上開始出現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亂的影響,“華夷一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對胡人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心理,此時“半袖”“被帛”等裝束已經基本消失,對女性服裝過於寬大的風格有所限制。

《新唐書》記載,唐文宗下詔“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對於以上詔令,不滿者頗多,皇帝不得不允許將尺寸放寬至二尺,可見皇帝詔令並不能輕易改變世風。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圖》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圖像。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中唐仕女服飾,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其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社會由此進入一個動盪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唐朝統治者開始迷戀神仙方士,對盛唐開放的世風進行檢討,統治者的思想開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轉向為傳統的道統之中,增加對女子的教條規範,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壓抑,這一時期,女子的服飾雖然仍然保留著盛唐時大部分特徵,但由於政治等因素,服裝樣式正在逐漸改變,便得比盛唐時收斂和含蓄得多,比如雖然還有“袒露裝”,但裙腰上開始出現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亂的影響,“華夷一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對胡人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心理,此時“半袖”“被帛”等裝束已經基本消失,對女性服裝過於寬大的風格有所限制。

《新唐書》記載,唐文宗下詔“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對於以上詔令,不滿者頗多,皇帝不得不允許將尺寸放寬至二尺,可見皇帝詔令並不能輕易改變世風。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圖》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圖像。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晚唐仕女服飾絢麗怪誕,晚唐統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們或荒淫遊戲,或沉迷長生之事,儘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曇花一現,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唐朝最終在黃巢義軍的戰火中落下了帷幕。統治者的萎靡生活,動盪的社會,使社會文化之風由盛唐崇尚華麗奢侈轉變為頹廢病態審美觀點,絢麗怪誕是晚唐仕女服裝最大特點

晚唐時,女性服飾比中唐時期要寬大,服飾樣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異的地步,晚唐時也流行著盛唐時期的低胸袒露裝。

唐朝服裝為何有這麼多款式,這麼多風格,受那些方面的影響呢?筆者認為,唐朝婦女服飾的影響,離不開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

儒家美學對唐朝服裝影響:儒家美學強調,一個人的穿著必須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相符,儒家美學對服飾的影響,主要是強化帝王威嚴和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通過服飾色彩差異和裝飾配件來區分尊卑,對女性服飾特別是宮廷女性服飾等級制度逐漸完善,從皇后到各級嬪妃,都有分明的等級規定。

道家美學對唐朝服飾的影響:與儒家偏重於倫理道德不同,道家追求自然之美,道家講究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相處的,這種審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人審美觀念。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中唐仕女服飾,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其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社會由此進入一個動盪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唐朝統治者開始迷戀神仙方士,對盛唐開放的世風進行檢討,統治者的思想開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轉向為傳統的道統之中,增加對女子的教條規範,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壓抑,這一時期,女子的服飾雖然仍然保留著盛唐時大部分特徵,但由於政治等因素,服裝樣式正在逐漸改變,便得比盛唐時收斂和含蓄得多,比如雖然還有“袒露裝”,但裙腰上開始出現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亂的影響,“華夷一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對胡人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心理,此時“半袖”“被帛”等裝束已經基本消失,對女性服裝過於寬大的風格有所限制。

《新唐書》記載,唐文宗下詔“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對於以上詔令,不滿者頗多,皇帝不得不允許將尺寸放寬至二尺,可見皇帝詔令並不能輕易改變世風。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圖》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圖像。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晚唐仕女服飾絢麗怪誕,晚唐統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們或荒淫遊戲,或沉迷長生之事,儘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曇花一現,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唐朝最終在黃巢義軍的戰火中落下了帷幕。統治者的萎靡生活,動盪的社會,使社會文化之風由盛唐崇尚華麗奢侈轉變為頹廢病態審美觀點,絢麗怪誕是晚唐仕女服裝最大特點

晚唐時,女性服飾比中唐時期要寬大,服飾樣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異的地步,晚唐時也流行著盛唐時期的低胸袒露裝。

唐朝服裝為何有這麼多款式,這麼多風格,受那些方面的影響呢?筆者認為,唐朝婦女服飾的影響,離不開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

儒家美學對唐朝服裝影響:儒家美學強調,一個人的穿著必須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相符,儒家美學對服飾的影響,主要是強化帝王威嚴和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通過服飾色彩差異和裝飾配件來區分尊卑,對女性服飾特別是宮廷女性服飾等級制度逐漸完善,從皇后到各級嬪妃,都有分明的等級規定。

道家美學對唐朝服飾的影響:與儒家偏重於倫理道德不同,道家追求自然之美,道家講究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相處的,這種審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人審美觀念。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從皇宮的宮廷禮服到平常百姓的常服,其服飾的色彩、圖案、配飾無不體現著唐朝人,對大自然的尊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旨趣。例如,唐朝人服飾中,綠色象徵生機勃勃,黃色是對土地的尊重,紅色成為婦女最喜歡的顏色,少了些君權神授的思想,多了些自然色彩。在道家思想影響下,唐朝社會對女性更加包容,對其所追求的自由更加尊重。

佛教美學思想對唐朝服飾審美影響:黃色服裝歷來被皇帝所獨有的,但在佛教傳入唐朝之後,黃色代表著佛法的光輝,具有超凡脫俗之意,穿黃色服裝不僅代表高貴,也有祈福辟邪作用,因此黃色服裝在唐朝盛行。

白色服裝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吉利的,是喪禮的必備之物,被認為是凶服;但是在佛教中白色卻代表著聖潔,代表著善果,因而唐人也喜歡穿白色服裝,唐朝天子服飾制度中,也有關於白紗帽的記載。

我國古代受儒家倫理約束,對身體有著極強的遮蔽心理,在公共場合男子都不能袒胸露背,何況對於女性,即使在大夏天,女子也要包裹著很嚴實,必要的時候要用“面衣”將臉遮蓋起來,因為儒家倫理認為女人著裝事關著節操。

而佛教卻能坦然面對人體,認為“肥白”是健康的象徵,佛教審美觀點認為面圓、耳大、身體豐滿都是大吉之象。後來,佛教這種審美標準成了唐朝最基本的審美標準,追求袒露之美,大膽將身體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穿輕薄羅紗,肌膚粉白半胸微露,以豐滿,肥碩的體態為美。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中唐仕女服飾,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其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社會由此進入一個動盪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唐朝統治者開始迷戀神仙方士,對盛唐開放的世風進行檢討,統治者的思想開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轉向為傳統的道統之中,增加對女子的教條規範,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壓抑,這一時期,女子的服飾雖然仍然保留著盛唐時大部分特徵,但由於政治等因素,服裝樣式正在逐漸改變,便得比盛唐時收斂和含蓄得多,比如雖然還有“袒露裝”,但裙腰上開始出現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亂的影響,“華夷一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對胡人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心理,此時“半袖”“被帛”等裝束已經基本消失,對女性服裝過於寬大的風格有所限制。

《新唐書》記載,唐文宗下詔“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對於以上詔令,不滿者頗多,皇帝不得不允許將尺寸放寬至二尺,可見皇帝詔令並不能輕易改變世風。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圖》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圖像。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晚唐仕女服飾絢麗怪誕,晚唐統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們或荒淫遊戲,或沉迷長生之事,儘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曇花一現,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唐朝最終在黃巢義軍的戰火中落下了帷幕。統治者的萎靡生活,動盪的社會,使社會文化之風由盛唐崇尚華麗奢侈轉變為頹廢病態審美觀點,絢麗怪誕是晚唐仕女服裝最大特點

晚唐時,女性服飾比中唐時期要寬大,服飾樣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異的地步,晚唐時也流行著盛唐時期的低胸袒露裝。

唐朝服裝為何有這麼多款式,這麼多風格,受那些方面的影響呢?筆者認為,唐朝婦女服飾的影響,離不開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

儒家美學對唐朝服裝影響:儒家美學強調,一個人的穿著必須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相符,儒家美學對服飾的影響,主要是強化帝王威嚴和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通過服飾色彩差異和裝飾配件來區分尊卑,對女性服飾特別是宮廷女性服飾等級制度逐漸完善,從皇后到各級嬪妃,都有分明的等級規定。

道家美學對唐朝服飾的影響:與儒家偏重於倫理道德不同,道家追求自然之美,道家講究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相處的,這種審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人審美觀念。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從皇宮的宮廷禮服到平常百姓的常服,其服飾的色彩、圖案、配飾無不體現著唐朝人,對大自然的尊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旨趣。例如,唐朝人服飾中,綠色象徵生機勃勃,黃色是對土地的尊重,紅色成為婦女最喜歡的顏色,少了些君權神授的思想,多了些自然色彩。在道家思想影響下,唐朝社會對女性更加包容,對其所追求的自由更加尊重。

佛教美學思想對唐朝服飾審美影響:黃色服裝歷來被皇帝所獨有的,但在佛教傳入唐朝之後,黃色代表著佛法的光輝,具有超凡脫俗之意,穿黃色服裝不僅代表高貴,也有祈福辟邪作用,因此黃色服裝在唐朝盛行。

白色服裝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吉利的,是喪禮的必備之物,被認為是凶服;但是在佛教中白色卻代表著聖潔,代表著善果,因而唐人也喜歡穿白色服裝,唐朝天子服飾制度中,也有關於白紗帽的記載。

我國古代受儒家倫理約束,對身體有著極強的遮蔽心理,在公共場合男子都不能袒胸露背,何況對於女性,即使在大夏天,女子也要包裹著很嚴實,必要的時候要用“面衣”將臉遮蓋起來,因為儒家倫理認為女人著裝事關著節操。

而佛教卻能坦然面對人體,認為“肥白”是健康的象徵,佛教審美觀點認為面圓、耳大、身體豐滿都是大吉之象。後來,佛教這種審美標準成了唐朝最基本的審美標準,追求袒露之美,大膽將身體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穿輕薄羅紗,肌膚粉白半胸微露,以豐滿,肥碩的體態為美。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唐朝女人為何穿著這麼大膽,時尚?除了以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審美觀點影響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雖然說唐承隋制,在此之前,隋朝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響,這個時期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代表草原遊牧文化的胡文化和代表農耕文明的中原文化不斷衝突和融合,彼此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融合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全面衰落,儒教的輸入,道教和玄學的興起,形成了一個佛道儒並有,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各自獨立存在,互不相干; 玄學是道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又是對儒學的改造,儒學與道家的合流,使經學的出現玄化;儒學還與佛學相滲透,許多佛教徒還兼修儒經,總之,魏晉南北朝是精神極其自由,思想極其解放的年代。

魏晉時期不僅出現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崇尚自然,恣情任性,不拘禮俗的魏晉風度,這個時期在社會生活方面出現了前代少有的開放現象,例如“胡服”“胡食”等現象,最為明顯的是,廣大婦女精神面貌方面出現了與前朝迥然不同的嶄新現象。

"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審美觀點影響嗎?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中服裝,極大地還原了唐朝時的風貌,劇中的唐代女子,穿著大膽,時尚,袖大有點露,緊身顯身材,時不時地來一個低胸透明裝,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的保守傳統形象,唐朝婦女都穿哪些服飾呢?為什麼穿著這麼大膽呢?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去追尋“胸前如雪臉如花”“珠圓玉潤”的美感。唐代婦女仕女服飾都有哪些款式呢?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婦女仕女主要的服飾。《舊唐書》記載“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貴賤無別。”這種服飾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時還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當於現在的一種短上衣,面料相對厚重一些,襦有各種樣式的領口,有圓領、雞心領、方領、斜領等等,襦的顏色也很豐富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其中紅色比較流行。

唐代婦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初比較流行窄袖,之後向寬大衣袖發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斷加寬,曾一時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穿這種服飾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與長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一句詩“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這也反映出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時尚,並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膽展現出自我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樣式要比襦豐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鳥裙等等。裙子的長度比較長,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稱為曳地長裙;裙腰比較高,一般都用絲帶系扎將裙腰提高到腋下,這樣更能顯示出女子修長的身材;裙子樣式多樣,款式新穎,顏色各異,以紅色、黃色、綠色居多,其中大多數時期比較流行的是紅色,畢竟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紅色裙就是人們常說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著裙,並且在衣服外面還搭配著一件短袖衫,稱之為“半臂”,類似於現在的馬夾,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長度一般到腰部,對襟樣式,女子穿上後可用絲帶系扎。也有的少數半臂是從頭頂直接套入的,這種半袖領口寬大,呈袒露胸妝。除了半臂外,襦裙服還包括披帛,相當於現在的披肩,這種帛巾質地輕薄,上面繡有花紋,起到裝飾襦裙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女著男裝,唐朝還流行一種女著男裝,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又一個見證,在這個時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普遍欣賞女著男裝時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平添一種瀟灑英俊的風度。

《舊唐書》記載“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女著男裝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襆頭、圓領缺胯袍和靴子組成。襆頭是頭飾的一種,類似於後來的烏紗帽,圓領缺胯袍是一種胡服,其樣式是在衣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挎部,名為“缺胯袍”,這種服飾簡單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們喜歡。

此外,腳上還的穿上靴子與襆頭、缺胯袍搭配,這個靴子一般是由六塊皮革縫製而成,也叫六合靴,這種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就是這種靴子。

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也跟唐代女權意識崛起有關,因為在唐代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除了武則天成為女皇外,還出現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參與朝政弄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還喜歡穿胡服,這種胡服不同於中原傳統服飾,胡服比較簡單便於行動,中原的服飾普遍寬鬆,不便於活動。胡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而言,頭戴渾脫帽,上身穿這小袖衣衫,領口為圓領或翻領,下身穿條紋卷口褲,腰間繫革帶,腳穿靴子,外出時一般戴著帷帽。

回鶻裝,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隊唐朝婦女服裝也產生很大影響,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度很長直至曳地,腰間束帶,在翻領和袖口處有紋飾圖案。

妖服,大家沒看錯,確實講的是“妖服”,什麼是“妖服”呢?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奇裝異服,當時穿的服裝與性別、身份、地位或者所處各種場合不相符的服裝,都會認為是妖服。

《晉書·五行志》中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見直臣楊阜,諫曰“此禮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著奇裝異服,被大臣直諫說這是什麼禮法服裝,皇帝沉默一下,說這是妖服。唐朝的奇裝異服很多,安樂公主的百鳥裙被認為是妖服,這是一種奢侈的服飾,嚴重破壞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鳥獸受到殘害,以至於唐玄宗後來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婦女所穿的服飾,知道了唐朝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徵,再看影視劇時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初唐仕女服飾自然清麗:初唐時期,社會仍處於殘破蕭條之中,加上貞觀年間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初唐統治者以隋滅亡原因為鑑,這個時期禁奢侈崇儉德,輕徭薄賦,在百姓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趨於安定,農業、商業等經濟生產逐漸進入穩定期。

這個時期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是由裙、衫、帔。這個時期婦女服飾多沿襲前朝,小袖長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飾樣式較為窄小,裙襬很長多數拖地,初唐服飾整體風格以簡約為主。

初唐時期,窄小衣裳較為流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婦女服飾風格也由自然清麗逐漸向華麗多樣演進。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穿著半袖上衣,胸前有結帶,肩披披帛,拖地長裙,腳登昂頭重臺履子。這就是初唐女性服飾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這個時期女性比較流行穿半袖服裝。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盛唐仕女服飾華麗豐美: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國政,兼聽納諫,國家治理的一派興旺,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此時已經達到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於此相對應,盛唐婦女服飾一改初唐時簡單樸實的樣式。

這時候,服飾樣式翻新,色彩豔麗,面料質量上乘做工精巧,極盡奢華之事;而此時社會風氣進一步開放,並且包容並蓄,婦女服飾更為開放,甚至以裸露為美,這個時期服飾華麗豐美

盛唐服裝跟初唐服裝基本結構一樣,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開領出現了圓領、雞心領、方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改初唐時期只有單一的開領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領”,這種袒領上襦,開口極低,女子穿這種袒領上襦時,通常不著內衣,半露胸口。周防《搗練圖》中仕女穿的服飾就是盛唐女子服飾典型代表。

賙濟《逢鄰女》“舊高鄰女笑相逢,慣束羅裙半露胸。”

盛唐的婦女以胖為美,穿著衣裙也較為寬大;當時婦女穿的寬幅長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製成,多一點的也有六七幅,大戶人家女子最多達十二幅,其寬度可達3-4米左右,女子穿這麼寬這麼長的寬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須配著高頭絲履,絲履前端有一塊很高的履頭,長裙下襬用履頭鉤住,方能行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中唐仕女服飾,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其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社會由此進入一個動盪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唐朝統治者開始迷戀神仙方士,對盛唐開放的世風進行檢討,統治者的思想開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轉向為傳統的道統之中,增加對女子的教條規範,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壓抑,這一時期,女子的服飾雖然仍然保留著盛唐時大部分特徵,但由於政治等因素,服裝樣式正在逐漸改變,便得比盛唐時收斂和含蓄得多,比如雖然還有“袒露裝”,但裙腰上開始出現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亂的影響,“華夷一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對胡人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心理,此時“半袖”“被帛”等裝束已經基本消失,對女性服裝過於寬大的風格有所限制。

《新唐書》記載,唐文宗下詔“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對於以上詔令,不滿者頗多,皇帝不得不允許將尺寸放寬至二尺,可見皇帝詔令並不能輕易改變世風。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圖》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圖像。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晚唐仕女服飾絢麗怪誕,晚唐統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們或荒淫遊戲,或沉迷長生之事,儘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曇花一現,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唐朝最終在黃巢義軍的戰火中落下了帷幕。統治者的萎靡生活,動盪的社會,使社會文化之風由盛唐崇尚華麗奢侈轉變為頹廢病態審美觀點,絢麗怪誕是晚唐仕女服裝最大特點

晚唐時,女性服飾比中唐時期要寬大,服飾樣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異的地步,晚唐時也流行著盛唐時期的低胸袒露裝。

唐朝服裝為何有這麼多款式,這麼多風格,受那些方面的影響呢?筆者認為,唐朝婦女服飾的影響,離不開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

儒家美學對唐朝服裝影響:儒家美學強調,一個人的穿著必須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相符,儒家美學對服飾的影響,主要是強化帝王威嚴和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通過服飾色彩差異和裝飾配件來區分尊卑,對女性服飾特別是宮廷女性服飾等級制度逐漸完善,從皇后到各級嬪妃,都有分明的等級規定。

道家美學對唐朝服飾的影響:與儒家偏重於倫理道德不同,道家追求自然之美,道家講究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相處的,這種審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人審美觀念。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從皇宮的宮廷禮服到平常百姓的常服,其服飾的色彩、圖案、配飾無不體現著唐朝人,對大自然的尊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旨趣。例如,唐朝人服飾中,綠色象徵生機勃勃,黃色是對土地的尊重,紅色成為婦女最喜歡的顏色,少了些君權神授的思想,多了些自然色彩。在道家思想影響下,唐朝社會對女性更加包容,對其所追求的自由更加尊重。

佛教美學思想對唐朝服飾審美影響:黃色服裝歷來被皇帝所獨有的,但在佛教傳入唐朝之後,黃色代表著佛法的光輝,具有超凡脫俗之意,穿黃色服裝不僅代表高貴,也有祈福辟邪作用,因此黃色服裝在唐朝盛行。

白色服裝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吉利的,是喪禮的必備之物,被認為是凶服;但是在佛教中白色卻代表著聖潔,代表著善果,因而唐人也喜歡穿白色服裝,唐朝天子服飾制度中,也有關於白紗帽的記載。

我國古代受儒家倫理約束,對身體有著極強的遮蔽心理,在公共場合男子都不能袒胸露背,何況對於女性,即使在大夏天,女子也要包裹著很嚴實,必要的時候要用“面衣”將臉遮蓋起來,因為儒家倫理認為女人著裝事關著節操。

而佛教卻能坦然面對人體,認為“肥白”是健康的象徵,佛教審美觀點認為面圓、耳大、身體豐滿都是大吉之象。後來,佛教這種審美標準成了唐朝最基本的審美標準,追求袒露之美,大膽將身體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穿輕薄羅紗,肌膚粉白半胸微露,以豐滿,肥碩的體態為美。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唐朝女人為何穿著這麼大膽,時尚?除了以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審美觀點影響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雖然說唐承隋制,在此之前,隋朝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響,這個時期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代表草原遊牧文化的胡文化和代表農耕文明的中原文化不斷衝突和融合,彼此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融合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全面衰落,儒教的輸入,道教和玄學的興起,形成了一個佛道儒並有,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各自獨立存在,互不相干; 玄學是道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又是對儒學的改造,儒學與道家的合流,使經學的出現玄化;儒學還與佛學相滲透,許多佛教徒還兼修儒經,總之,魏晉南北朝是精神極其自由,思想極其解放的年代。

魏晉時期不僅出現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崇尚自然,恣情任性,不拘禮俗的魏晉風度,這個時期在社會生活方面出現了前代少有的開放現象,例如“胡服”“胡食”等現象,最為明顯的是,廣大婦女精神面貌方面出現了與前朝迥然不同的嶄新現象。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婦女穿衣服為何這麼潮?佛道儒審美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層婦女得以參與政權,如北魏的馮太后和胡太后,掌控北魏大權多年;這個時期女子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在擇婚方面有一定自主權,曾出現過許多自主擇婚的現象。北魏時期婦女貞操觀念也相對淡薄,一些社會現象如離婚再嫁,未婚同居現象並未受到過多譴責。

《晉紀·總論》“其婦女莊節織紝,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逸之過,不拘妒忌之惡。”

以上資料可知,東晉女子對禮教比較大膽反叛,她們可以早婚,可以因為情與他人結姻,並且對自己在情感上的隨便和反覆並不以為恥。

現實原因:1.唐統治者身上流著胡族血統.北魏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隋朝開國皇后獨孤伽羅也是鮮卑族,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也是鮮卑族,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是鮮卑族,由此可見,李唐家族是鮮卑化漢族,導致其習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帶著胡族文化特質,這對唐朝女子服飾有著很大的影響。

2.唐朝統治者的支持和倡導,唐代社會之所以出現開放的現象,還與唐代統治者的思想較為寬泛有很大關係,唐太宗並不像漢朝那樣“獨尊儒術”,以一家思想為指導,基本上是儒、道、佛三教並存的局面,思想的多元化,造成了社會之風的多元化。

3.唐朝強盛的國力,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治世的發展,已發展成為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物質豐足,在當時世界都屬於領先水平,導致唐朝人自信心大為高漲,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並濟之心和勇氣魄力。這正是唐朝開放風氣興盛的物質基礎。

由此可見,唐朝女子服裝款式之多,自由奔放受社會之風影響,而社會之風深受儒道佛等三種思想影響,特別是佛教審美觀點影響巨大,當然,唐室李傢俱有胡人血緣也是其影響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