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

  大唐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反唐。““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

"

  大唐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反唐。““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第二年,即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叛軍即將攻陷長安前,倉促出逃。由於事起倉促,很多王公大臣都沒來得及通知,離開長安時的全部護衛軍隊主要由實力大減的北衙禁軍和龍武軍組成,總數不過3000餘人。

其中殿後的太子李亨的軍隊有北衙禁軍2000人,李亨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也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得以掌握軍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終於給了李亨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因為在此前的十多年中,他先後被李林甫、楊國忠明槍暗箭,嚇得離婚兩次,太子生涯簡直是如履薄冰,苦不堪言。

"

  大唐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反唐。““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第二年,即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叛軍即將攻陷長安前,倉促出逃。由於事起倉促,很多王公大臣都沒來得及通知,離開長安時的全部護衛軍隊主要由實力大減的北衙禁軍和龍武軍組成,總數不過3000餘人。

其中殿後的太子李亨的軍隊有北衙禁軍2000人,李亨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也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得以掌握軍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終於給了李亨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因為在此前的十多年中,他先後被李林甫、楊國忠明槍暗箭,嚇得離婚兩次,太子生涯簡直是如履薄冰,苦不堪言。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或許是早已預謀,或許是把握時機,第二天,在唐玄宗一行途經馬嵬驛時,軍隊上下不滿情緒接近沸點。李亨巧妙地利用了士兵對楊國忠的憤恨之情,派遣心腹宦官李輔國祕密聯繫禁軍首領、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突然發動兵變。

楊國忠被佈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他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殺死。接著,亂軍繼續逼死了唐玄宗心愛的寵妃楊玉環。

依照李隆基數十年的政治鬥爭經驗來判斷,不可能不發現兵變背後的太子身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李亨終於痛下決心與父親翻臉。

不過,李亨意想不到的是,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儘管在誅楊一事上與李亨意見一致,但是他仍然忠於玄宗,不肯同意李亨的進一步計劃。

事已至此,父子二人只能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選擇亡命蜀地,李亨則以民眾挽留為藉口,選擇留在當地,並規劃下一步行動。

當日深夜,建寧王李倓建議說:“殿下(指李亨)曾任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將士們年節之際有些問候,我還能記得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河西、隴右之眾皆敗降反賊,父兄子弟有不少人陷入敵手,難以信任,恐怕不能往河西、隴右去。朔方方面,兵馬強盛,現在趁敵軍尚未追來,不如往朔方前進,先立穩腳跟,再徐圖大計,豈非上策。”

李亨及身邊親信都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第二天,太子一行渡過渭水,經奉天(今陝西乾縣)、永壽(今陝西永壽)、新平郡(今陝西彬縣)、安定郡(今甘肅涇川)等地,到達平涼郡(今甘肅平涼)。

不過此時,李亨對郭子儀會不會支持自己並沒有把握,會不會成為漢獻帝之二?因為安史之亂中唐帝國能夠動用的河西和隴右兩節度兵力均已覆滅,唯一能夠動用的只剩下朔方軍。但在關中門戶潼關陷落後朔方軍力量和態度如何,皇室均不知。

就在此時,擔任朔方軍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得知李亨抵達平涼後,與朔方軍中的其他僚屬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商議後,決心迎接李亨前來。

杜鴻漸於是起草表章,並讓李涵趕赴平涼迎接李亨稱,“朔方與北界白草頓謁迎,因勞諸使及兵士,進言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之處,會回紇,吐蕃歸服,天下郡吏人皆堅守以待制命,關中雖為賊所據,亦望不勝收,殿下粗理軍戍,長驅一舉,賊逆胡不足滅也。”

同年七月,李亨到達靈武。

杜鴻漸與又連續五次上表勸進,最終成功勸說李亨即位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

遠在四川的李隆基只能無奈接受,儘管他先後派遣幾位宰相前往靈武,企圖控制肅宗的政局,但這已經於事無補了。

公元762年,唐肅宗一病不起,在這期間,玄宗去世,不久,李亨去世,五十二歲,在位七年。

此前一年,參與馬嵬兵變的禁軍統帥陳玄禮在回到長安後不久去世。

七年後,即769年,有擁立大功的杜鴻漸去世,終年六十一歲。唐代宗為此廢朝三日,追贈他為太尉,賜諡文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